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2021-02-19 這和那

格物致知,對這個詞的理解,朱熹和王陽明,有著很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的背後,是王陽明、朱熹對成聖之路的方法論的分歧。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這場對儒家經典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延續到今天,至今人們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

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它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碎片般的漂浮物,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這個時代中,從喜怒哀樂的小情緒,到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再到對生命目標的追求,都是飄忽不定的。

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文 | 許偉明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讀書,最好去讀最初的文本,否則會帶來費解乃至誤解。通常,我們認為讀翻譯作品的時候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不同語言之間,幾乎沒有含義完全對應的詞句來一一匹配。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打折扣的閱讀體驗,更容易在引經據典的文本中遇到。很多詞句大家用多了,這個被引用的經典變得耳熟能詳,被繼續引用時人們便懶於再去追尋其本意。但一旦你讀最初的文本,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最近讀王陽明的《傳習錄》,經常遇到的兩個詞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發現,這兩個詞的本意和我們平時從字面理解的,有著很大的不同。望文生義、先入為主、以訛傳訛,阻止著我們接近這兩個詞的真實內涵。本文只說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這個詞來自《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概今天的人,知道「修齊治平」的多,而知道「格致誠正「的少。)這八個詞,被統稱為八目,綱舉則目張,它們是《大學》的八個重要的詞眼、條目。

《大學》中的八目,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觀,並給出了成為「聖人」的方法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說的是對自身道德的存養,齊家、治國、平天下,超乎了個體,將個人道德外延,進入到家庭、國家、天下等更大的維度上。從個體到世界,從個人道德至天下大德,一步步地遞進,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那麼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通常,我們是這麼看的:格物,就是對事物進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種知識,甚至一種智慧。如果這麼看的話,我們觀察一棵小樹的生長,然後知道了小樹生長規律的知識,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魯迅也是這麼理解的,他的《偽自由書·透底》這麼寫到,「於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周;要製造汽機的,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我猜想,在魯迅的這個語境中,格物就是研究開水壺的蒸汽,致知就是造汽車。

不管是看小樹苗生長,還是看蒸汽,都是今天最常見的科學思維。這種理解豐富了格物致知這個詞的含義,卻也阻礙了我們理解它的本意。一旦我們把這種理解放在《大學》的語境下,你會發現那是行不通的。

試想一下,如果依照通常的理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豈不就能成為品格高尚的君子了嗎?但他和治國、平天下有什麼必然聯繫呢?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來不缺高智商的人渣啊!難道孔子、曾子會這麼盲目,竟不知道知識淵博和品格高尚並無因果關係?不是的。

儒家思想被稱為聖學,其宗旨是要通過學習儒家的思想,去提升個人道德水平,進而去擁有治理一個地區的能力,乃至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既然儒家懷揣的是「內聖外王」的理想(或者說野心),而《大學》又是儒家思想中如此重要的典籍,顯然不會僅著眼於教人去做科學小實驗的,而會關照一個人的道德、一個國家的制度等。

「成聖」之路,朱熹做「加法」,王陽明做「減法」

但「成聖」的道路,不同時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們之間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朱熹和王陽明之間的分歧所在,併集中體現在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朱熹認為,成聖之道要窮盡萬事萬物之理,而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是聖人,只要不斷祛除蒙蔽內心的東西,重新恢復人心的初始狀態,自然就成聖了。

簡單來說,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成聖之道就要向人心外探索「理」,不斷做加法;而明代心學家王陽明認為,心本來就有完備的「理」了,不要向外求索,而要向內求,做減法,不斷地發現和去除不良的欲望,存樣原本優良的品性,那就對了。

在朱熹、王陽明之前,另一位重要的理學家是北宋的程頤。程頤認為,「知者吾之所固有」,而「致知在格物」。意思是,人本來內心是有「知」的,但要致知,非通過格物不可;格物就是「窮理」,大概是說探索一切事物的「理」直到盡頭。窮了理,自然就「致知」了。

朱熹、王陽明都深受程頤的影響,他們繼承了知是人所固有的觀點。但對於何為格物、何為致知,卻有著很大的分歧。

朱熹繼續發揚了程頤的觀點,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他的意思是,人的心靈都是有知的,而萬事萬物也都有一個「理」,要對外窮盡這個理,才能對內發掘那個「知」。

王陽明對此有不同意見,旗幟鮮明地反對朱熹。他說,人的心靈都有「知」,這是對的,他還特別提出,知就是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但要說萬事萬物有「理」,那就是大錯特錯了。為什麼錯呢?因為理根本不在於萬事萬物上,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頭。每個人的心,就是完善的理。也就是他所謂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陽明和朱熹,隔著342年。而這場對儒家經典典籍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到今天還沒有最終的答案,人們至今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

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他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無數碎片般的漂浮物,像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並且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的模式。在這個時代,從喜怒哀樂的小情緒,到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再到對生命目標的追求,都是飄忽不定的。

我們被與我們無關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茫然而焦慮地盤手機,試圖通過信息的擴充來獲得無用的安慰。虛擬的體驗,不斷侵蝕真實的感知,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所以,這個時代更需要一個王陽明來提醒我們,人的內心本來是完善的,當我們撥開那些多餘的遮蔽和紛擾,大膽地去偽存真,就能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編輯 | 唐婉婷)

--- 關注這和那,了解更多人文地理 ---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格物致知」背後還大有文章,理論難以理解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所做的論述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先秦古籍中只有大學中出現過格物致知,書中也沒有對其做出更詳盡的解釋與說明,所以其原一也無從考察。後來儒者們都對格物致知做了論述和完善。是我們理解其大意的主要內容。朱熹的格物致知:窮事事物物之理,窮至極之理,至知主要在格物。
  • 格物致知的含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對事實的理解才是真理解,語言文字的理解都是假理解。世人愚昧無知,以為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就是真理解。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沒有語言文字法的事實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明白了「格物致知」,就明白了格局
    「格物致知」是啥意思?格字意思最關鍵。其實格字很簡單,就是格子的意思。但你絕不能小看這小小的方格。同時「格物」確實有很多意思、意義,比如到達事物的核心,探究(窮究)事物的原理等,但這些只是一般的理解。具體而言,「格物」為什麼是第一位的呢?又如何簡單來解釋「格物」呢?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誠意」,要有真誠的心意,就先要「致知」,而「致知」的關鍵在於「格物」。請注意,這裡有兩個「其」,也就是「我」的意思,「要誠我的意,就先要致我的知」,有點類似於蘇格拉底「知德合一」意思,德行來自於「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最有名爭論,就是「理學」和「心學」的「向外求」和「向內求」的解釋差異。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在哲學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種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和學習,從而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從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通俗點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而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這裡面的格,是來的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讓萬事萬物的理,來到自己的心中,從而獲得知識。而儒家認為,道德修養要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要先有知識,然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冷雨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樂於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若還是理解不透,及時問老師。日積月累,我們的知識就鍛鍊成了有力的拳頭。課後有時間,與自己不太擅長的科目任課老師交談,這樣比較有平衡性,不易偏科。其實,提高學習成績並不是什麼難事,最關鍵是把心鎮住。面對現實生活,正心還滲透到了修身做人的方面。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做個好人是個最難的原則,因為沒有處處的完美,沒有任何絕對的事情。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同樣,萬事萬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知道什麼是根本、起始,才算是格物致知。當然還有很多學者的觀點也是可取的,比如北宋司馬光就認為格物致知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如在《論語》中也有:「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我們會一直在這裡傻傻地等著,等到有機會為您服務!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
  • 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
    本號今天討論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是否如王陽明所說,是「為善去惡」呢?那麼這段話,是講給君王、皇帝聽的,或者是講給想做君王、皇帝的人聽的。君王要將偉大的目標彰顯於天下,該怎樣做呢?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致知,就是了解事物的相關知識和運行規律。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農村俗話:人貪三樣,一生白忙是啥意思?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有誤
    「人貪三樣,一生白忙」。這是一句農村俗話,但很多人理解這句俗話時其實是有誤的,並不是說大家理解的意思都有誤,而是理解這個「三」有誤。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可以喜歡,但得有度,有張有馳才是生活,一直張著容易斷,一直松著容易垮,張馳有度,才能更好地生活。然後就是財。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不喜歡錢,因為離了這東西沒辦法生活下去。所以,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金錢付出了所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但後來者並沒有接受教訓,仍然前赴後繼地走在這條路上。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南昌大學校訓: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除了大學校訓,「格物致知」四字最常見的可能是一些國學愛好者或一些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辦公室裡掛在牆上的書法作品。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