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2021-02-08 性格心性學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問題是對於這個概念,《大學》沒有做出具體的解釋,以至於後世產生了各種解釋觀點,且爭議不斷。《大學》中只有一段講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誠意」,要有真誠的心意,就先要「致知」,而「致知」的關鍵在於「格物」。請注意,這裡有兩個「其」,也就是「我」的意思,「要誠我的意,就先要致我的知」,有點類似於蘇格拉底「知德合一」意思,德行來自於「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最有名爭論,就是「理學」和「心學」的「向外求」和「向內求」的解釋差異。理學的程顥對「格物致知」的解釋簡單可歸納為「窮究事物道理」,程頤則是「通天理」。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格物致知」解釋可以簡單理解為「窮極外理」。而心學的陸久淵則認為「心即理,格的是心中之理」。王陽明「四句教」進一步歸納為「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並提出「致良知」就是格物。相教而言,兩者側重點不同,陸王心學比程朱理學更接近於先秦孔孟儒家心性論,當然也不排除陽明心學有存心把理學說成「只向外求」,再當靶子打之嫌。因為從心性角度看說,理學側重於發展「心通達天理的能力」,並非將理徹底割裂於內心。真正將外理徹底割裂於主體存在的是西方的理性主義,陸王若今天活著,一定會拉著存在主義者一起批判比理學更「向外求」的西方理性主義思想。

 

且不論,「向外求」、「向內求」哪個解釋更接近原意,還是都有問題?這個東方的觀點爭論讓人想到了另一個西方關於價值論的爭論,說一個東西的價值到底在於它本身,還是在於評價者,前者稱為「價值客觀論」,後者稱為「價值主觀論」。其實兩者都有道理,因為「價值其實在主客體的關係中」,所以「客體的東西」、「主體的評價者」和「客體對主體產生的關係」三者都參與其中。借這個例子是想說「格物、致知」必然也是涉及到這三者,所以「向外求」和「向內求」都是需要的,此外還要「向關係求」。

 

所以,這裡也想對格物致知做一個解釋,「找到萬物和我的關係」,其實這也是本書對心性學目的的描述。《大學》的那段話則可以解釋為,「想要誠意正心、提升德行,就要先找到萬物和我的關係」,因為《中庸》開篇第一句講「天命之謂性」,一個人的心性是由天命的,自然從天地萬物與我的關係中可以找到「天命」和「獲得心性的修煉」。東漢鄭玄在解釋「格物致知」時,也指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習性喜好」,其實也是在強調事物和主體特質的「關係」。當然儒家都喜歡用「善惡」倫理來簡單描述這種「關係」,所以無論鄭玄,還是之後的王陽明都將「關係」落實於「知善惡」。這和本書對「關係」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書的「萬物關係」是從主體存在的視角,讓自己這顆種子長成大樹,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也可以算是這個時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吧。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格物致知的含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探究3:結合課文,說說我們為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答90後生問(139):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期待90後生在譚大施公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寶貴意見。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南昌大學校訓: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除了大學校訓,「格物致知」四字最常見的可能是一些國學愛好者或一些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辦公室裡掛在牆上的書法作品。
  • 道家說: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語出自《禮記大學》。說的是從人要從格物開始做工夫,不斷努力,才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萬丈高樓的基礎、是起點、是根本功夫。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格物的解釋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一個權威的意見。先看看大儒朱熹怎麼說的,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 什麼叫格物致知?
    「格物」一詞出自《禮記·大學》,原為「格物致知」。近人胡適藉助科學的興起,將之比喻為科學方法,即作為一種研究真理的方法來看待,同時,他也提到了王陽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來說明科學方法的演進。格字本意是什麼?宋儒解釋為「至」,這是對的。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致良知」與「格物致知」思想的並行假設
    提到「格物致知」,很多人會自然而然的想到王陽明,但其實「格物致知」一詞最早出處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之後幾百年,這個解釋一直被奉為圭臬,直到另一個大儒——王守仁的出現。王守仁年輕的時候也信奉「格物致知」,將其作為自己通向聖人之路的指導思想。但有一次,他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累的暈厥也沒有悟出竹子的道理。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明白了「格物致知」,就明白了格局
    「格物致知」是啥意思?格字意思最關鍵。其實格字很簡單,就是格子的意思。但你絕不能小看這小小的方格。又如何簡單來解釋「格物」呢?「格物」的本意就是把東西放在格子裡(應該在的地方),一句話,「格物致知」,就是探究本來本去,通達知識智慧。對於人而言,就要明白本來面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朱熹建立了系統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 格物致知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出自: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近義詞有: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 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