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說:格物致知

2020-12-24 每天學點心學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語出自《禮記大學》。說的是從人要從格物開始做工夫,不斷努力,才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萬丈高樓的基礎、是起點、是根本功夫。

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格物的解釋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一個權威的意見。

先看看大儒朱熹怎麼說的,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大學章句·補傳》)

這個說法與另一個大儒程頤接近,程頤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若日窮其理云爾。窮理然後足以致知,不窮則不能致也。」

也就是說格即是窮,物即是理。按說,儒家的兩大權威都發話了,就可以作定論了。但是,他們都沒有交待訓「格」為「窮」的原委,格和窮怎麼能聯繫到一塊?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

後來的王陽明一開始很相信朱熹對格物的解釋。因為夢想著能做聖人,他先從最基礎的格物做起。這就有了王陽明格竹的故事。最終,他格的吐了血,也未悟出如何做聖人之旨。看來朱子的方法不太適合他。

等到陽明龍場悟道之後,他這樣說:「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六)在他看來,格物就是正己意,需要內省的功夫。

看這解釋就知道陽明跟朱熹的路數不一樣,朱熹的解釋除了無訓詁之外,還能叫人摸得著頭腦,王陽明的解釋從心上著眼,起點就很高,不熟悉他路數的人覺得太高玄了。

那麼,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筆者試著換一種思路來解釋解釋。

格,有格鬥,搏鬥之意。《靈樞·本神》有句話「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文始經》中有一句與此類似「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搏,而神應之。」「形者,彼之精;理者,彼之神;愛者,我之精;觀者,我之神。」

舉個例子,我去格竹。我愛竹的氣節,此「愛」即是我之精,竹之形即是彼之精,我的「愛」與竹之「形」相遇,相碰撞,相激發,相「搏鬥」,因此,神應之,「理」就出來了(「理者,彼之神」)。我「觀」之,收攝之,形成了我大腦裡的概念、道理(「觀者,我之神」)。

這就是「兩精相搏」的過程與結果,也恰恰符合格物致知的整個過程。「兩精相搏」即是格物,「觀理」即是致知。因此我們能不能將「格」的本意還原為搏鬥,進而引申為「碰撞、激發」呢?我覺得是可以的。此為格物致知本意。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好玩的國學先說一下結論,格物致知在中國哲學史上,曾經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在哲學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種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和學習,從而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從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通俗點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而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這裡面的格,是來的意思。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十大哲學家1、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2、孟子——善養浩然之氣大儒3、莊子——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4、荀子——先秦樸素唯物論的總結者5、王充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本書詳細介紹王陽明從出生到學習、格物致知、科舉、仕途、
  •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朱熹建立了系統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 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
    本號今天討論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是否如王陽明所說,是「為善去惡」呢?「格物致知」,最早見於《大學》,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說文解字》載:「格,木長貌。」格,就是長木棍。本號前面多篇文章指出,「各『的本意,指今天貓頭鷹的一種——角鴞,象形貓頭鷹站在洞口的情形。
  •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
    比方說,天雷滾滾就想為什麼會打雷,看到一個美女就去思考她為什麼這麼美,再通俗點,玩個網遊去想人物的屬性點為什麼這樣設計,怎樣合理的分配屬性點才能使自己更強大。遇到問題就去思考怎樣去解決更為合理。說一千道一萬,最基本的就是你要對事物(萬事萬物)有充分的了解,這個就叫做格物。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格物」有三重境界,掌握這3個訣竅,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最早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物致知的含義
    也有訓為「正」或「檢」的,《尚書·周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氏傳曰:「彈正過誤,檢其非妄之心」。這些用法均可轉義為「考究」、「考察」或「檢驗」。由此,《辭海》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謂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這一解釋不為離譜。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說得十分在理,重理論,輕實踐,最終就有可能導致高分低能的狀況,這在當前高速發展的創新型社會中,是一個致命傷,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也應當避免成為這樣的人。那麼該怎麼做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是真理
    一次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有個順序,然後才能夠依次發展開來,很少有本末倒置的,那很容易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在小範圍內,格物致知自是有道理,但是,物有所不盡,如何格得完?例如宇宙無窮無盡,沒有人敢說已經探索完全了的,甚至於微觀領域,也沒有人敢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況且,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那勢必致死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
  • 什麼叫格物致知?
    「格物」一詞出自《禮記·大學》,原為「格物致知」。近人胡適藉助科學的興起,將之比喻為科學方法,即作為一種研究真理的方法來看待,同時,他也提到了王陽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來說明科學方法的演進。格字本意是什麼?宋儒解釋為「至」,這是對的。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胡伊寧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聖人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為大家所熟悉,而前者,似乎稍有淡忘,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要求我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說,源自《禮記》。《禮記·大學》上說: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