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樂於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則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後,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請同學們說說,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說得十分在理,重理論,輕實踐,最終就有可能導致高分低能的狀況,這在當前高速發展的創新型社會中,是一個致命傷,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也應當避免成為這樣的人。那麼該怎麼做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9年任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以與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後來有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於1976年與裡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裡,中國派去的同志約佔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讀課文,結合課文批註,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論題,即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備課筆記
第二部分(3—11段):針對論題進行回答分析,該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第11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
第三部分(第12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目標導學二:精讀課文,理解觀點
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點出論題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結合課文,說說它的意義是什麼。
明確:①丁教授認為在傳統教育意義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認為其真正意義是「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探究3:結合課文,說說我們為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有三點:①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②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③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目標導學三:分析課文,掌握論證方法
1.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從傳統教育裡引出「格物致知」,闡述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並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引用論證: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2)舉例論證: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思維而不願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驗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3)道理論證:第12段記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從理論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對比論證:王陽明「格」竹子的失敗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新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
目標導學四:學以致用,升華拓展
1.我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自己親身的實地實驗的,這種精神在自然科學的領域極其重要。同學們,你們已經開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的學習,請說說你們在這些自然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是如何體現「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確:比如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實驗時,同學們人人動手,把桌球放在漏鬥下,從漏鬥頸向下吹氣。而有一位同學做完此實驗後,繼續聯想到把桌球放到漏鬥頸上從漏鬥體向上吹氣,這時桌球就懸浮於空中,使實驗現象更加具有挑戰性。這位同學正是通過動手實驗,發揮「格物致知」精神,才發現流體壓強與流速有關的物理現象,獲取到真正的自然學科知識。
2.文章中說到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請大家舉出例子。
明確:不是。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正是只有對春風的觀察實踐,才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正是對外界事物觀察凝結而出的詩歌。蘇東坡「格」山而成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對生活學習的具體探察才得到的真識。因此,說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可取之處
教學重點明確,從舉例論證讓學生明確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義,並通過跨學科的思維引導進行強化,讓學生深入理解此概念。有利於學生形成這種實事求是的實踐思維。
不足之處
「格物致知」是傳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觀念,歷來解釋繁多,因此詳細解釋此概念,很容易讓學生糊塗。不得已只能忽略其諸多意義,而求取文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