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2020-12-24 冷雨敲窗詩意來

冷雨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樂於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則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後,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請同學們說說,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自由發言)

同學們說得十分在理,重理論,輕實踐,最終就有可能導致高分低能的狀況,這在當前高速發展的創新型社會中,是一個致命傷,這樣的學生很難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們也應當避免成為這樣的人。那麼該怎麼做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9年任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以與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後來有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於1976年與裡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裡,中國派去的同志約佔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讀課文,結合課文批註,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並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論題,即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備課筆記

第二部分(3—11段):針對論題進行回答分析,該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第11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

第三部分(第12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目標導學二:精讀課文,理解觀點

探究1:「格物致知」是丁教授點出論題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結合課文,說說它的意義是什麼。

明確:①丁教授認為在傳統教育意義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認為其真正意義是「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探究3:結合課文,說說我們為什麼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有三點:①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②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③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目標導學三:分析課文,掌握論證方法

1.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從傳統教育裡引出「格物致知」,闡述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後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並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引用論證: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2)舉例論證: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思維而不願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驗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3)道理論證:第12段記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從理論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對比論證:王陽明「格」竹子的失敗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新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

目標導學四:學以致用,升華拓展

1.我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自己親身的實地實驗的,這種精神在自然科學的領域極其重要。同學們,你們已經開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的學習,請說說你們在這些自然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是如何體現「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確:比如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實驗時,同學們人人動手,把桌球放在漏鬥下,從漏鬥頸向下吹氣。而有一位同學做完此實驗後,繼續聯想到把桌球放到漏鬥頸上從漏鬥體向上吹氣,這時桌球就懸浮於空中,使實驗現象更加具有挑戰性。這位同學正是通過動手實驗,發揮「格物致知」精神,才發現流體壓強與流速有關的物理現象,獲取到真正的自然學科知識。

2.文章中說到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請大家舉出例子。

明確:不是。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正是只有對春風的觀察實踐,才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正是對外界事物觀察凝結而出的詩歌。蘇東坡「格」山而成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對生活學習的具體探察才得到的真識。因此,說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可取之處   

教學重點明確,從舉例論證讓學生明確格物致知在文本中的含義,並通過跨學科的思維引導進行強化,讓學生深入理解此概念。有利於學生形成這種實事求是的實踐思維。

不足之處   

「格物致知」是傳統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觀念,歷來解釋繁多,因此詳細解釋此概念,很容易讓學生糊塗。不得已只能忽略其諸多意義,而求取文本意義。

相關焦點

  • 概念 情境 整合:「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核心策略策略——以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戴盈路 浙江嘉興
    以《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該文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華」大會上發表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該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演講詞,演講活動重實踐、需活動,因此教材將本單元設置為「活動·探究」單元。
  • 優秀教案 評價標準
    究竟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優秀教案呢?筆者認為:優秀的教案結構完整、思路清晰、新課程理念得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從文中能感受到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在思考方法和手段。優秀教案從教學目標(學科知識、學科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開始,確定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及所需用的課時、教具,設計好教學過程:導入—整體感知—深入探究—鞏固練習—遷移拓展。將課堂教學結構分為五個環節,即課的啟動、導入、展開、調整和結束。使學習過程能有效發生,達到教學目的。
  •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內練習題答案解析
    二、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麼?答案:從現代觀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第一,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三、第12段中作者舉自己的經驗為證,有什麼好處?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新時代的老師應有新氣象 教師也要發揚「工匠精神」
    周水興,十九大代表,教授、博士,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主任,重慶市教學名師,重慶市首屆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第二屆重慶交通十名優秀工程師,全國先進工作者。主要從事橋梁工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1月26日,圓滿履行黨代表各項職責後,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主任、教授周水興回到了熟悉的校園。一周來,他馬不停蹄宣講十九大精神。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
  • 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精神。由此看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也是唯一的途徑。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
  • 寧靜致遠,格物致知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所以古人必詣《論語》、《四書五經》、《易經》、《道德經》、《春秋》、《左傳》來修煉自己靈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
  • 格物致知,上好演講活動探究課//趙玲 雲南財大附中
    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值得探討和借鑑。這堂課體現了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理念,學習的過程是動態的,重輸入,更重輸出。   八年級第四單元是圍繞著「演講」進行的「活動·探究」單元。總共有三個任務。任務一:學習演講詞;任務二:撰寫演講稿;任務三:舉辦演講比賽。
  • 格物致知的含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答90後生問(139):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期待90後生在譚大施公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寶貴意見。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朱子說:格物致知得自信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朱熹建立了系統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 「致良知」與「格物致知」思想的並行假設
    提到「格物致知」,很多人會自然而然的想到王陽明,但其實「格物致知」一詞最早出處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王守仁年輕的時候也信奉「格物致知」,將其作為自己通向聖人之路的指導思想。但有一次,他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累的暈厥也沒有悟出竹子的道理。經過此次「慘痛」經歷,他認為竹子本身並沒有道理,所以格不出,道理應來源於心,提出了「致良知」。
  • 幼兒園教案:《自由自在的電線》優秀教案模板
    幼兒園教案:《自由自在的電線》優秀教案模板1、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造型。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讓電線站起來。3、培養幼兒大膽嘗試、勇於探索與表達的精神。活動層次清楚,過渡自然,通過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整個過程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只是作為一個支持者、引導者,充分體現了新《綱要》中幼兒科學教育的精神。建議:在「看一看」這個環節中,教師只需要變一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2019年度廣東省禁毒社會工作優秀教案評比決賽順利舉行
    本次禁毒社工優秀教案評比活動共徵集了來自全省21地市禁毒辦、各社工機構的214篇禁毒社工教案,經過線上初賽、現場提升、線上複賽等環節,共有15篇優秀教案進入決賽環節。來自廣州、深圳、中山等8地市的15篇進入決賽的優秀教案作者及其單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決賽活動。
  • 開展教師優秀教案評比活動
    李玉琴本報訊 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1月7日,懷化市人民路小學教導處組織開展了教師教案評比活動。一紙教案凝聚了教師們的心血。有的教師教案設計獨具匠心,有的編寫圖文並茂,有的反思可圈可點,他們均能靈活運用新課程標準,合理制定教學進度,科學把控教學重點難點,字裡行間傳達著他們嚴謹治學、孜孜耕耘的工作作風。評委們圍繞學校制定的《優秀教案評比細則》,從科學性、規範性、創新性等進行打分,最終評出獲獎優秀教案。 【來源:邊城晚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格物致知 求真之行
    格物致知 求真之行    高中物理組 向淏    在我的論壇之前,先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分享我的兩段教學片斷:    在 「自由落體運動」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會做一個非常簡單的小實驗:將一張紙和一本書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讓同學們回答誰先落地?學生回答說:「書先落地,因為書比紙重。」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