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大概念,規劃大單元。
大概念是指是「各種條例清晰的關係的核心,又是使事情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個概念錨點。」 【2】當今時代,知識正以指數級數量增長,我們需要向更高層次的抽象度(概念)邁進,以聚焦和處理信息,這樣知識才能被完整和有效地存取和利用。「活動·探究」是語文統編教材中一個創新型的單元類別,該單元融通聽說讀寫,打通課堂與生活,是一個動態、立體的單元學習系統。對於該單元的教學,準確聚焦、萃取概念,是安排單元教學的第一要務。以《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該文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華」大會上發表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該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演講詞,演講活動重實踐、需活動,因此教材將本單元設置為「活動·探究」單元。
單元的閱讀教學需聚焦「演講」這一「實用文學習」,其中「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是有對象的目的性行為」等概念是該單元需要意義理解和能力遷移關鍵所在。那麼,肖培東老師是如何把握「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大概念」呢?
(1) 始於「專家思維」,聚焦意義理解。在《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中肖培東對「演講」的教學寫下過一段感言「我在備課本上把『演講』兩個字寫得大大的,然後我會緊緊地盯著它,直到它融進我的內心」【3】肖老師認為「實用文,要教出實用值。」「課程思維外,我們的教學思維首先是文體思維,其次才是文本思維。」如果把他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例中關鍵性設問及相應的知能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進行梳理(見下表一)
觀察上表,可以發現:如何讀懂、運用「演講」這一問題始終是這堂「活動·探究」單元閱讀課聚焦的知能目標,王榮生教授認為,文本的教學解讀,一要依據體式,二要根據學情,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繫的。【4】肖老師教學設計注重結構化知識建構、始終聚焦文本類型化知識的意義理解。
(2) 基於單元目標,規劃教學活動。「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教材一種創新性的組元類別,它打破了傳統的篇章組元方式,以任務為引導、活動為主體、探究為路徑,將語文聽說讀寫做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動態系統。以「活動·探究」閱讀板塊的單元目標為例,可將統編教材與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活動·探究」單元閱讀教學呈現以下特點:不同於一般的主題單元,活動探究單元一般設計三項任務,涵蓋閱讀、實踐、習作。閱讀是其中一個任務板塊,以統編教材八下「演講」這一「活動·探究」單元為例,閱讀板塊的學習目標應為通過篇章閱讀把握「演講」的文體特質。在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模擬演講、擬寫演講稿)中「做中學」,達成意義的理解和能力的遷移。在肖老師的課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既是學生學習文體知識的閱讀樣本,也是模擬活動的實踐講本,
由此可見,「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單元目標、評價,例如:將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和人教版該課某一公開課的的閱讀主問題進行比較(見表三)
兩種問題設計隔著時空距離。在空間的層面,各自所收錄的單元、教材不同;在時間的層面,當今時代,信息和知識飛速更迭,語文教學更強調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核心素養的提升,而非一味重視知識的掌握本身。可見「萃取大概念,規劃大單元」在「理解為先」的基礎上整體建構「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很有必要。
二、 創設真情境,促成真整合。
餘文森說過:情境是「湯」,知識是「鹽」,「鹽」只有溶於湯才好入口,知識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可見「活動·探究」教學過程中指向語用的「大情境」創設過程充滿了創造的價值。肖老師的設計,始終立足學生,多角度創設任務情境。藉助能讓學生去「做」的真實情境,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 析「境」:聚焦交際語境。「語境」決定「語篇」,「活動·探究」單元的閱讀教學應始終立足「活動·探究」單元「文體用」的取向,還原「文體用」的情境。任何演講和演講稿,它都是特定時間、場合,特定的某個人所留下的歷史產物和記錄,不管是演講的內容,還是演講的風格和演講的情景,都以其獨特性、真實性定格在歷史上。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的「解題」階段,肖老師反覆提醒學生關注該演講所在的特定語境,引導學生關注演講者信息、寫作目的、演講場合和對象等,這是學生理解演講的重要前提。如下圖(表四)
(2)融「境」:融合真實理解。融「境」是指融入交際語境。「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呼喚可遷移及深層次的概念性理解教學。其中「理解」的過程是動態、立體的,關注表三中的人教版教材《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的設問,可以發現該問題指向的是「議論文」這一教學文體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點的覆蓋,如果換另一篇議論性的文章,仍可進行找「論點」、分析「論證方法」這類訓練,這樣我們的教與學將會陷入機械重複的泥淖。相較之下,肖老師的提問基於情境創設,將焦點從「覆蓋知識和技能」轉為「使用知識和技能以理解概念」,為「探究式」閱讀教學提供了有效策略。
演講稿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文體,一篇演講稿在構思起草那一刻起,就與讀者相關,期待對讀者有用。肖老師「依體設問」,師生共同探究這篇演講詞成功的因素:「丁肇中先生為了完成這個演講,達到良好的演講效果,整個演講詞看下來,你覺得他都做了哪些努力?」此問引領學生從作者維度去關注文本,「這次演講成功的因素是什麼?」該問題又能激發學生從讀者視角談出感受。常見的課堂提問,似乎也可以這樣設置「演講稿應具有針對性、感染力、說服力,請說說在這篇演講詞中怎麼體現的。」但相以比較,肖老師的問題情境對學生來說是新鮮真切的,以探究演講稿的特質為焦點,這樣的設計避免學生只重複已經解決過的情境,充分體現了「活動·探究」以探究為內核的特點,此外,該問還融通讀寫,還原交際語境的構思現場,培養了撰寫演講稿的思維習慣,由此可見,「活動·探究」單元閱讀設計應指向於還原文體思維路徑,提升閱讀探究能力。
(3) 創「境」:整合活動評價
立足「文體運用」,融通閱讀與口語實踐。
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呼喚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注重對切合生活實際的活動任務的整合。在校園象牙塔內,學生接觸到的生活資源相對有限,因此「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常出現「實踐活動缺位化」「活動泛化」這兩類極端現象。「大概念」目標導向下融通單元閱讀與口語實踐是一條有效路徑。肖老師設計的「實戰——學生上臺演講」環節是以上實踐路徑的典範。該環節肖老師讓學生登臺模擬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該設計淺淺入境巧擬真。「演講」以其「講」的特質,區別與語文課上常見的「朗讀」「朗誦」活動,肖老師變單元「閱讀文本」為「口語」實踐模本,讓學生親歷演講過程,促成對演講的真實理解:「你來說說看,處理第一段的這個演講,你在情感上、語速上、語調上,你是下了怎樣的功夫?」「演講的對象——聽眾,是沒有演講詞的,演講者要靠停頓告訴大家接下來有重要的話要說。讀和演講是不一樣的。哪位同學再來試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該設計驅動學生將文本閱讀獲得的知識、理解應用於實踐活動,體現了閱讀為實踐奠基,實踐反哺閱讀,促成了深度學習。
關注「素養發展」,多元課堂評價標準。
課堂評價是「活動·探究」單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宗旨在於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而並非為評價對象評分評等。肖老師設計的「模擬演講」活動環節真正將課堂評價與學生素養發展整合起來,學生以演講者這一學習主體身份進入學習過程,模擬演講。在這個過程中肖老師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學生開始演講緊張時,他鼓勵道「先別急,不要馬上說話,科學家可能會先調整一下自己的氣息,然後開始說話。」當學生讀好「引題」部分後,肖老師又讚賞道「最後兩個詞放慢了,有意思,『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很巧妙地讓每個聽眾去注意它。」當學生在講演和互評中獲得進步後,肖老師又欣喜地說道:「大家誇誇他,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這是最初的,稚嫩的丁肇中。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最後一段,我想讓丁肇中先生激昂起來、豪邁起來,怎麼辦?」激勵學生講出思考,講出期待,講出成長。「活動·探究」單元呼喚這樣過程性、開放性、真實性的課堂評價,在生動的教學場域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總之,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活動·探究」單元教學聚焦概念,巧創情境,多元整合的特質,為老師們開展單元教學,提供了經典範例。
注釋:【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2
【2】《理解為先模式(單元設計指南(一)》【M】(2019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
【3】肖培東.《我就像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14,80220
【4】王榮生主編,閱讀教學什麼【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7.11
【5】陳家堯.「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9(6).
~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屬學校
戴盈路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