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情境 整合:「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核心策略策略——以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戴盈路 浙江嘉興

2021-03-01 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綜合性」「實踐性」這一課程特點在統編教材的「活動·探究」單元有著鮮明體現。但是,當下該單元教學仍存在「覆蓋、割裂教學內容」、「活動泛化」等困境,有待在專家思維的引領下,探尋有效的單元整合策略。特級教師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是「活動·探究」單元閱讀教學的經典範例,該課以「演說」任務為引導、「學習演講詞」「模擬現場演講」活動為主體,以文體探究為內核進行設計,整合了閱讀、口語交際等學習項目,下文將結合此課例,從「概念為先」、「情境整合」兩個維度,淺談對「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核心策略的理解。

   一、聚焦大概念,規劃大單元。

   大概念是指是「各種條例清晰的關係的核心,又是使事情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個概念錨點。」 【2】當今時代,知識正以指數級數量增長,我們需要向更高層次的抽象度(概念)邁進,以聚焦和處理信息,這樣知識才能被完整和有效地存取和利用。「活動·探究」是語文統編教材中一個創新型的單元類別,該單元融通聽說讀寫,打通課堂與生活,是一個動態、立體的單元學習系統。對於該單元的教學,準確聚焦、萃取概念,是安排單元教學的第一要務。以《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該文是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華」大會上發表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統編本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該單元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演講詞,演講活動重實踐、需活動,因此教材將本單元設置為「活動·探究」單元。  

   單元的閱讀教學需聚焦「演講」這一「實用文學習」,其中「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是有對象的目的性行為」等概念是該單元需要意義理解和能力遷移關鍵所在。那麼,肖培東老師是如何把握「活動·探究」單元教學的「大概念」呢?

   (1) 始於「專家思維」,聚焦意義理解。在《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一書中肖培東對「演講」的教學寫下過一段感言「我在備課本上把『演講』兩個字寫得大大的,然後我會緊緊地盯著它,直到它融進我的內心」【3】肖老師認為「實用文,要教出實用值。」「課程思維外,我們的教學思維首先是文體思維,其次才是文本思維。」如果把他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例中關鍵性設問及相應的知能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進行梳理(見下表一)   

   觀察上表,可以發現:如何讀懂、運用「演講」這一問題始終是這堂「活動·探究」單元閱讀課聚焦的知能目標,王榮生教授認為,文本的教學解讀,一要依據體式,二要根據學情,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繫的。【4】肖老師教學設計注重結構化知識建構、始終聚焦文本類型化知識的意義理解。

   (2) 基於單元目標,規劃教學活動。「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教材一種創新性的組元類別,它打破了傳統的篇章組元方式,以任務為引導、活動為主體、探究為路徑,將語文聽說讀寫做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動態系統。以「活動·探究」閱讀板塊的單元目標為例,可將統編教材與人教版教材進行比較。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活動·探究」單元閱讀教學呈現以下特點:不同於一般的主題單元,活動探究單元一般設計三項任務,涵蓋閱讀、實踐、習作。閱讀是其中一個任務板塊,以統編教材八下「演講」這一「活動·探究」單元為例,閱讀板塊的學習目標應為通過篇章閱讀把握「演講」的文體特質。在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模擬演講、擬寫演講稿)中「做中學」,達成意義的理解和能力的遷移。在肖老師的課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既是學生學習文體知識的閱讀樣本,也是模擬活動的實踐講本,

    由此可見,「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單元目標、評價,例如:將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和人教版該課某一公開課的的閱讀主問題進行比較(見表三)

   兩種問題設計隔著時空距離。在空間的層面,各自所收錄的單元、教材不同;在時間的層面,當今時代,信息和知識飛速更迭,語文教學更強調學生知識能力的遷移、核心素養的提升,而非一味重視知識的掌握本身。可見「萃取大概念,規劃大單元」在「理解為先」的基礎上整體建構「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很有必要。

   二、 創設真情境,促成真整合。

    餘文森說過:情境是「湯」,知識是「鹽」,「鹽」只有溶於湯才好入口,知識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可見「活動·探究」教學過程中指向語用的「大情境」創設過程充滿了創造的價值。肖老師的設計,始終立足學生,多角度創設任務情境。藉助能讓學生去「做」的真實情境,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 析「境」:聚焦交際語境。「語境」決定「語篇」,「活動·探究」單元的閱讀教學應始終立足「活動·探究」單元「文體用」的取向,還原「文體用」的情境。任何演講和演講稿,它都是特定時間、場合,特定的某個人所留下的歷史產物和記錄,不管是演講的內容,還是演講的風格和演講的情景,都以其獨特性、真實性定格在歷史上。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的「解題」階段,肖老師反覆提醒學生關注該演講所在的特定語境,引導學生關注演講者信息、寫作目的、演講場合和對象等,這是學生理解演講的重要前提。如下圖(表四)

   (2)融「境」:融合真實理解。融「境」是指融入交際語境。「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呼喚可遷移及深層次的概念性理解教學。其中「理解」的過程是動態、立體的,關注表三中的人教版教材《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的設問,可以發現該問題指向的是「議論文」這一教學文體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點的覆蓋,如果換另一篇議論性的文章,仍可進行找「論點」、分析「論證方法」這類訓練,這樣我們的教與學將會陷入機械重複的泥淖。相較之下,肖老師的提問基於情境創設,將焦點從「覆蓋知識和技能」轉為「使用知識和技能以理解概念」,為「探究式」閱讀教學提供了有效策略。

   演講稿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文體,一篇演講稿在構思起草那一刻起,就與讀者相關,期待對讀者有用。肖老師「依體設問」,師生共同探究這篇演講詞成功的因素:「丁肇中先生為了完成這個演講,達到良好的演講效果,整個演講詞看下來,你覺得他都做了哪些努力?」此問引領學生從作者維度去關注文本,「這次演講成功的因素是什麼?」該問題又能激發學生從讀者視角談出感受。常見的課堂提問,似乎也可以這樣設置「演講稿應具有針對性、感染力、說服力,請說說在這篇演講詞中怎麼體現的。」但相以比較,肖老師的問題情境對學生來說是新鮮真切的,以探究演講稿的特質為焦點,這樣的設計避免學生只重複已經解決過的情境,充分體現了「活動·探究」以探究為內核的特點,此外,該問還融通讀寫,還原交際語境的構思現場,培養了撰寫演講稿的思維習慣,由此可見,「活動·探究」單元閱讀設計應指向於還原文體思維路徑,提升閱讀探究能力。

   (3) 創「境」:整合活動評價

   立足「文體運用」,融通閱讀與口語實踐。

   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呼喚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注重對切合生活實際的活動任務的整合。在校園象牙塔內,學生接觸到的生活資源相對有限,因此「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常出現「實踐活動缺位化」「活動泛化」這兩類極端現象。「大概念」目標導向下融通單元閱讀與口語實踐是一條有效路徑。肖老師設計的「實戰——學生上臺演講」環節是以上實踐路徑的典範。該環節肖老師讓學生登臺模擬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該設計淺淺入境巧擬真。「演講」以其「講」的特質,區別與語文課上常見的「朗讀」「朗誦」活動,肖老師變單元「閱讀文本」為「口語」實踐模本,讓學生親歷演講過程,促成對演講的真實理解:「你來說說看,處理第一段的這個演講,你在情感上、語速上、語調上,你是下了怎樣的功夫?」「演講的對象——聽眾,是沒有演講詞的,演講者要靠停頓告訴大家接下來有重要的話要說。讀和演講是不一樣的。哪位同學再來試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該設計驅動學生將文本閱讀獲得的知識、理解應用於實踐活動,體現了閱讀為實踐奠基,實踐反哺閱讀,促成了深度學習。

    關注「素養發展」,多元課堂評價標準。

   課堂評價是「活動·探究」單元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宗旨在於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而並非為評價對象評分評等。肖老師設計的「模擬演講」活動環節真正將課堂評價與學生素養發展整合起來,學生以演講者這一學習主體身份進入學習過程,模擬演講。在這個過程中肖老師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當學生開始演講緊張時,他鼓勵道「先別急,不要馬上說話,科學家可能會先調整一下自己的氣息,然後開始說話。」當學生讀好「引題」部分後,肖老師又讚賞道「最後兩個詞放慢了,有意思,『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很巧妙地讓每個聽眾去注意它。」當學生在講演和互評中獲得進步後,肖老師又欣喜地說道:「大家誇誇他,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這是最初的,稚嫩的丁肇中。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最後一段,我想讓丁肇中先生激昂起來、豪邁起來,怎麼辦?」激勵學生講出思考,講出期待,講出成長。「活動·探究」單元呼喚這樣過程性、開放性、真實性的課堂評價,在生動的教學場域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總之,肖培東老師《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活動·探究」單元教學聚焦概念,巧創情境,多元整合的特質,為老師們開展單元教學,提供了經典範例。

 

注釋:【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2

【2】《理解為先模式(單元設計指南(一)》【M】(2019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

【3】肖培東.《我就像淺淺地教語文》【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314,80220

【4】王榮生主編,閱讀教學什麼【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7.11

【5】陳家堯.「活動·探究」單元教學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9(6).

    ~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屬學校

       戴盈路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0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上好演講活動探究課//趙玲 雲南財大附中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仍然沿用舊的習慣,把這四個單元作為一般閱讀單元教學進行靜態的、文學性的文本分析和賞讀,把大量的時間用於解讀文本內容,分析文本主題,生硬地灌輸文體特點,未能平衡文本的解讀以及學生的活動,使得這四個單元失去了它原本的重要價值。   肖培東老師執教的《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值得探討和借鑑。
  • 燕金亮|基於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究教學策略分析——以「生長素的發現」為例
    基於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究教學策略分析——以「生長素的發現」為例摘  要:以「生長素的發現」為例
  • 諸定國:情境學習視域下統編教材「活動·探究」單元的教學策略
    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將學習置於一種學生之間相互競爭並且僅有一個信息源(教師)的學習環境中,所授知識是已經定義好的、獨立的抽象概念。而應當將學習環境情境化,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性的、真實的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共同參與真實問題解決。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有許多創新之處,而「活動·探究」這種全新的單元設計形式,無疑是這套教材單元編寫創新之處。教材一共設計了四個「活動·探究」單元。
  •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
    探究策略主導的科學教育中,探究既是教學目的,也是教學策略,在作為教學策略運用的過程中,常以問題促使學習者捲入學習,教師給學習者提供適時恰當的幫助以引導學生探究,使之逐漸構建科學概念。筆者執教的《導體與絕緣體》,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以探究為主導策略,成功地引導和幫助學生探究了導體與絕緣體,強化了學生對科學探究方式方法的了解,並使學生建構和理解了導體與絕緣體概念的科學內涵。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這一課是如何從整體上有效地使用以探究為主導策略,局部上輔以其他輔助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式方法、構建科學概念方面的值得借鑑之處。
  • 教學行思13 | 劉莉:基於「大概念」下的家國情懷滲透的策略分析——以「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為例
    「聚焦育人模式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廣東省示範同課異構活動。本人非常榮幸參加了歷史學科的省示範同課異構,隨後12月17日順利完成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全市教研直播課和12月18日接待澳門歷史老師的學校接待課。這三節公開課的共同之處是運用「大概念」組織教學、並注重家國情懷的滲透。在實踐中反思,我對「大概念」教學的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正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鄒櫻老師總結的「大概念」的三大特徵:階段特徵、歷史概念、符合唯物史觀。
  • 強化實踐策略 促成教學改進
    基於物理概念思維導圖,提煉單元主題基於主題的單元教學改進,主要圍繞單元主題將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教學中採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多種學習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思想方法和發展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一般來說,確定單元主題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下而上」,即從分析物理課標和教材入手,梳理出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和物理實驗等序列學習內容,再將序列學習內容組合形成模塊化的學習主題,從而生成單元主題;另一種是「自上而下」,通過對初中物理學習內容的研析,提煉出能夠反映物理思想方法、培養物理學科素養的核心概念,從核心概念出發生成單元主題。
  • 八種常用的教學策略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
  • 2020年蒸湘區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單元研討活動
    為了進一步幫助全區一線語文教師全面理解和把握統編教材"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結構特點,正確處理策略單元的教材內涵,提高教學效益。9月15日,由蒸湘區教師研究中心組織,在大立實驗小學舉辦了以"聚焦策略教學,關注雙線合一"為主題的統編教材策略單元研討活動。
  • 江小雲| 例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以《PEP小學英語》為例談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 乾貨-高校教師常用的幾種教學策略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許能給我們諸多啟示。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整體感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
  • 基於差異的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漸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的學習者。課堂教學中基於差異可以採用以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1.創境質疑,重情趣藉助生活情境提出問題,以問題為驅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兒童心理特點,採用故事、案例、遊戲等形式,注重情趣學習。
  • 研讀統編教材,探究閱讀策略——記濂溪區第一小學語文組教研活動
    為深入推進統編教材的規範使用,幫助老師們進一步了解統編教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語文教研組選取了統編教材中的「閱讀策略單元」開展專項教研活動。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理論培訓,第二階段是現場課例研討,幫助老師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準確把握和實施教材。
  • 教育參考丨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範式研究——以科學概念學習為例
    教師調查學生學情、學習需求,根據重要概念的學習進階,設計一系列真實情境問題,通過問題解決或任務驅動使學生掌握概念相關的核心知識,最終達成概念的運用、分析、評價乃至創造等高價思維目標或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但是當面對真實情境時,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理解和遷移能力就相對比較弱。因此單元教學要與時俱進,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開發學生運用知識概念和實驗設計的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依據合理證據推理演繹科學解釋。血液循環的教學容易陷入「學生閱讀教材」「教師歸納總結結構」「學生記憶器官系統結構名稱」「練習鞏固考題強化」這樣的教學過程。
  • 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四大策略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思維與數學教學的關係出發,提供給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必須要懂得的「四個策略」。
  • ...下城區第十三屆課堂節小學數學學科日活動於長壽橋小學舉行
    5位教師通過課堂展示、模擬上課+教學闡述、觀點報告的形式,充分展現了在單元結構化教學領域中的多維度探究和深層次思考。  1.課堂展示  杭州市朝暉實驗小學何佳丹老師緊緊圍繞「用3根扣條圍三角形」這一核心任務探究《三角形認識》,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小組驗證、體驗探索的實踐過程,進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 【課堂教學·微研究】「算術平方根」概念教學策略研究
    (一)文獻學習胡宇在《重視概念生成過程 培養數學核心素養》中指出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數學概念的生成過程是典型的數學抽象過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教師儘量讓學生參與並體會概念的生成過程,才能讓枯燥的數學概念變成鮮活的生命,回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本真。
  • 教師研修|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課例展示與交流活動成功舉辦
    活動以「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科課例展示與交流」為主題,聚焦「大單元、真情境、新技術」的先進理念,充分展示了「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為特色的教學範例,標誌著基於新課標的高中學科「新教學」從以前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為主的探索進入到可複製、可遷移落地實踐階段。
  • 單元課程整合的意義與價值
    單元課程整合,是在重新審視傳統的學科分類,弱化學科界限,改變原先僅以學科邏輯組織課程學習的方法,強調以學生的現有學習和生活經驗、個體成長和社會需要為基礎,以學習情境的創設為核心,以「學習包」為主線,補充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資源,這樣圍繞某一主題組織相關內容的設計突破了以往教科書封閉、零散和乏味的結構體系,富有吸引學生參與的魅力。這種設計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