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課標新教材給中學歷史教育帶來的新挑戰,廣大一線老師在課堂內外運用各種教學理念和方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從老師們的課程論文/心得中,選取若干篇優秀作品刊發,希望對於廣大一線教師使用新教材、應對新高考有所裨益。
基於「大概念」下的家國情懷滲透的策略分析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為例
劉莉 廣東省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2020年12月2日至4日,為積極推進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建設,華南師大附中組織了「聚焦育人模式改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廣東省示範同課異構活動。本人非常榮幸參加了歷史學科的省示範同課異構,隨後12月17日順利完成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全市教研直播課和12月18日接待澳門歷史老師的學校接待課。這三節公開課的共同之處是運用「大概念」組織教學、並注重家國情懷的滲透。在實踐中反思,我對「大概念」教學的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正如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的鄒櫻老師總結的「大概念」的三大特徵:階段特徵、歷史概念、符合唯物史觀。可見,「大概念」本身就蘊含著五大核心素養,蘊含著家國情懷。本文就以廣東省示範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為例,探討「大概念」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解讀課標、創新「大概念」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簡稱「新課標」),深入了解歷史學科的本質:「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更新教學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景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具體到第五單元,「新課標」這樣描述: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積極為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設計意圖】《中外歷史綱要》重在抓住「綱要」,我理解的「綱要」就是「大勢」、「大事」、「規律」。區別於初中側重的「知識性」、「零散性」,高中更側重「概念性」、「思辨性」、「邏輯性」、「抽象性」。鑑於課標的「大概念」教學和新教材內容的龐雜分散、無主題,更像是素材資料庫,故進行「大概念」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是解決如何高效教學和落實核心素養的最有效策略。運用「大概念」教學,主題引領和整合教學內容——本課或本單元的靈魂、高立意,既可以高效地完成課時任務;更可以高屋建瓴引領整單元的靈魂,更好地促進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落實、實現家國情懷的滲透。
(二)依據課標制定課時標準、進而凝練出「大概念」
1. 確定課時標準: 依據課標單元內容,制定第18課的課時標準:理解19世紀末中國社會內憂外患加劇;認識在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中,民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挽救民族危機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反思其經驗教訓,理解先進中國人繼續探索中國出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凝練出「大概念」——民族危亡。具體到第18課,1895-1901年四件大事:戊戌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的加深,內容多且分散,邏輯線索也不清楚。
【設計意圖】經過深入梳理內在邏輯,凝練出大概念「民族危亡」可以把本課四個字母的密切關聯起來,也凸顯本單元核心主題:民族危亡下的救亡圖存。圍繞大概念「民族危亡」展開一些列的問題:為什麼1895年中國陷入民族危亡?怎樣挽救民族危亡?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雖然失敗,但有何價值?課後延伸:還有哪些階層在繼續探索救亡圖存?如何最終挽救民族危亡?
(一)運用鬥志昂揚的音樂、扣人心懸振奮人心、震撼全場師生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階段播放激情高昂的音樂《精忠報國》。意圖一:鬥志高昂的音樂,表達愛國情懷、渲染了愛國氛圍;意圖二:喚醒集體愛國意識,因為此歌就是我校校運會入場全體師生表演中華武術時的背景音樂,愛我中華是我們班的共同記憶、彰顯班級凝聚力和愛國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意圖三:愛國激情震撼在場全體師生的心靈。
(二)創設經典情境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滋生家國情懷
【設計意圖】創設觸動人心靈的情景或者學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讓他們身臨其境地重新體味挽救民族危亡的悲壯感,由然滋生救亡圖存的家國情懷。
1. 經典情境創設
例1:甲午戰敗後光緒皇帝的痛哭流涕,甲午國殤引發民族覺醒,光緒皇帝這段文字不多,但光緒帝的痛苦已經躍然。
例2:義和團的悲壯:萬千來自下層社會的人們匯聚在神道觀念之下,手執引魄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勇敢地對抗帝國主義的火炮快槍倒下、又起來。在這個過程裡,愚昧會升華為悲壯。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例3:中華民族是在動蕩與恥辱中進入20世紀。1900年5月28日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8月15日國都淪陷,距離1860年首都淪陷僅僅40年,這對中國人的精神打擊是非常大的。侵略軍燒殺淫掠,1000多名王公大臣悲憤自殺,無數生靈慘遭塗炭。帝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在城破前攜光緒帝倉皇出逃,風餐露宿、狼狽不堪。
2.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親身感悟家國情懷
例1:胡適多年後回憶道:「《天演論》出版之後,短短幾年,便風行全國,竟作為中學生讀物。『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無疑是當頭棒喝。幾年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燃燒著許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等術語都漸漸成報紙文章的熟話,漸漸成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還有許多人愛用做自己或兒女名字。我有兩個同學,一個叫孫競存,一個叫梅天擇。我自己的名字也是這種風氣底下的紀念品。」
——劉悅斌《戊戌維新運動史話》
(三)老師激情四射、抑揚頓挫的文字與語調,言傳身教展現家國情懷
例1:李鴻章說:「時至今日,地球諸國通行無阻,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是沉重的壓力:變局迫來,逼使認識深化;認識的深化又推動改革越出舊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舊嬗遞的每一步,都會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喚來的憤怒的衛道者。近代中國就是在這種矛盾中拖泥帶水地趔趄而行。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例2:機刺激下的「滅洋意識」,作為一個口號引人注目地同時出現於中國南北,表現民眾認識從個別到一般的深化。這個口號表明中國農民已經超越個人命運、家族命運和鄉土命運,可敬可佩!
例3:民族危亡成為一種凝聚力,它引導了沒有人引導的散漫小生產者,使舊的社會力量中深沉蘊藏著的民族鬥爭精神噴薄而出。雖沒扶其清,滅了洋,但更滅不了的是中國精神。
【設計意圖】再好的思辨張力,都需要老師用語言、語氣來渲染和感染學生,歷史老師的語言激情和表達功底、感染能力非常重要,言傳身教展現家國情懷。師生共同閱讀經典名著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沉浸於當時那個錯綜複雜的歷史場景中、領悟陳旭麓先生的肺腑之言。理解改革中趔趄而行的艱難與不易!特別是在反思局限性時,探討了政府、社會、國家、個人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決定了當時能否挽救民族危亡?激發同學們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維,同時滲透家國情懷。
(四)思辨深刻的任務驅動、思維層層遞進、激發理性愛國
從課堂導入到三個任務驅動,運用衝擊力很強的圖片或問題探究:
我們來看這幅畫?這是西方雜誌《PUCK》中的一幅漫畫,這裡是西方的視角,一個典故「懸在人類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意味著「隱患」,所以此圖名稱是《亞洲的潛在憂患》,刀上是Awakening of China,意味著在此時期中國人的覺醒。1901年的中國人做了什麼會讓西方人感受到亞洲的潛在憂患?讓我們一起來追溯1895-1901年的時光………
【設計意圖】通過西方人的視角「Awakening of China」,巧妙過渡到1901年前一段中國人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
任務一:1895-1901年中國為何陷入民族危亡的境地?中國人民開展了哪些鬥爭?
1895以後, 中國處於一個怎樣的時代?
1900年,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1901年這是一個怎樣的政府?
上層精英知識分子變法鬥爭;下層群眾的反抗鬥爭。
任務二:此時期的鬥爭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重點討論、深入探究、老師做點評總結)
參考角度:世界形勢/時代特點、清政府、自身局限、社會基礎、理論、鬥爭類型等……
點睛:勢·思·人·合
任務三:此時期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有何意義?
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進度、廣度、深度……
(一)學術引領: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之路:後發外生型、合力論
【設計意圖】世界視野、家國情懷自然離不開學術前沿的引領,了解學術前沿、老師才能打破僵化思維、不斷獲取新的視角,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家國情懷!通過任務驅動的三個問題,伏筆鋪墊、小組討論、思維爭鳴。在討論的過程中注重世界視野的引領、小切口深分析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農民運動義和團各自有著怎樣的階級局限性?為何當時沒有形成一股合力?進而激發我們思考到底我們如何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二)滲透世界視野、歷史解釋、激發家國情懷
例1:材料一 自甲午以前,吾國民不知國之危也,不知國危則方且岸然自大,偃然高臥,故於時無所謂保全之說。
——梁啓超《論保全中國非賴皇帝不可》
材料二 吳玉章回憶說:「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它使全中國為之震動,我和二哥曾痛哭不止。
——劉悅斌《戊戌維新運動史話》
【設計意圖】培養高中生像史學家一樣閱讀、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對比兩則史料,思考在甲午中日戰爭後,國民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甲午國殤引發首次民族覺醒。
例2:關於世變之亟,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唯有所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聖人無所為力,蓋聖人亦運會中之一物。
——嚴復《論世變之亟》
【設計意圖】滲透世界思維——近代化、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衝突。
當代學子都是傑出的精英,等到以後踏入工作崗位,都會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都將會為祖國作出巨大的貢獻。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歷史的立德樹人的功能,在平常的歷史教學和活動中,憑藉唯物史觀的靈魂引領、時空觀念的本質體現、史料實證的途徑、歷史解釋等最後達到立德樹人在歷史學科的要求——家國情懷的滲透,激發孩子門的責任、擔當意識、愛國情懷,激勵他們憂國憂民、心繫祖國,努力為國家作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項目資助】本文受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教育科研「強師工程」項目資助。課題「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家民族認同建構研究」(課題批准號:2020YQJK60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劉莉,2007年華中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史專業、秦漢史方向)畢業後,一直在華南師大附中工作(教齡13年)。廣州市骨幹教師、廣州市中心組核心成員、省名師李健老師「求知」工作室成員;華南師大附中首屆「最受學生歡迎老師」金獎、2019年廣東省第二屆青年教師技能大賽高中歷史組二等獎、2020年「北京大學全國高中歷史教學高級研修班」優秀學員;主持廣東省「十三五」規劃2020「強師工程」課題,並參與多個省級課題;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小學德育》等核心期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8篇。熱愛教書育人、注重學術引領、專研新高考、擅長思辨小組合作和任務驅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