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視窗】策略意識如何在低年級「無痕滲透」 ——以「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為例

2021-02-13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輯部
蘇教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冊都有一個獨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單元。何為策略?一般來說,是指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計策、謀略。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策略這個詞並不容易,但他們解決問題時的辦法和主意還是有一些的。很多教師總以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習的,其實不然。教材只是從三年級開始系統性地歸納和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有意識地用策略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事實上,對於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數學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只是這種學習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之間進行的,即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下面筆者就以「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為例,談談低年級的策略意識如何「無痕滲透」。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之後,有一道如下的思考題:

要求學生先各自思考,並試著在方框裡填一填。在此基礎上,組織交流。生:因為得數是8,所以我就想到了「十幾減幾等於8」。師:你想得很有道理。繼續想一想,既然減號前面填的是「15」,那麼減號後面應該填什麼數呢?生:減號後面應該填「7」,因為8﹢7=15,15﹣7=8。師:剛才這個小朋友選的是1、5、7這三張卡片,算出來的得數正好等於8。其他小朋友,你們選的也都是這三張數字卡片嗎?生:老師,我選的卡片和他不一樣,減號前面填的是「13」,減號後面填的是「5」,算出來的得數也是8。生:我也是從「十幾減幾等於8」開始想的,一下子就想到了13-5=8。教師用1、3、5這三個數字,依次覆蓋此前的答案,並填入空的方框。師:看來,這道題的答案應該不止一種啊。再讀一讀題目,題中哪句話可以看出答案不止一種?生1:從「每次選三張卡片」,可以看出,我們可以選好幾次。生2:從玉米老師說的「你能想到幾種選法」,可以看出肯定不止一種選法。師:是的,很多問題的答案常常不止一種,小朋友們要多動腦筋儘可能找出不同的答案。剛才兩個小朋友填的答案都是對的,但他們兩個選的卡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師:說得真好!都寫下來,就可以同時看到每次選的是哪些卡片了。生:老師,我在減號前面填的是「17」,減號後面填的是「9」,17減9也等於8。師:繼續想一想,都從「十幾減幾等於8」開始,怎樣做就能很快找到不同的選法了?生:可以從11﹣3=8、12﹣4=8、13﹣5=8,一直想到17﹣9=8。生:因為卡片中沒有「0」,減號的前面不可能是「10」。【思考】「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其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基於解決問題的已有經驗,結合不同的例子再次感受列舉思考的基本過程和主要特點,進一步掌握用列舉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增強應用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由此可見,學生已有的列舉思考的經驗是教學這部分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滲透,以便為後續學習提供支持。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擇合適的卡片完成填空,再通過組織交流幫助他們認識到「答案不止一種」。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說說兩種答案的不同之處,啟發他們初步認識到:由於答案不止一種,所以要把不同答案依次寫出來。這樣做既便於比較、檢查,也有助於我們從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感悟。顯然,這樣教學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可以怎樣選」引向「能夠想到幾種選法」上來,從而初步滲透列舉的意義和價值。基於上述思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其他不同的選法嗎」,不僅十分自然,而且也有助於他們進一步感受列舉思考的基本方法,即如「可以從11-3=8、12-4=8、13-5=8,一直想到17-9=8」。到了一年級下冊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數」之後,還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感受列舉的必要性。

有了上一次列舉思考的初步經驗,這次學生就會主動想到:由於用3個珠表示的兩位數不止一種,所以要把用3個珠子表示的兩位數依次找出來;只有把用3個珠子表示的兩位數依次找出來,才能進一步確定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數分別是多少。多次經歷類似的探索學習過程,學生對列舉思考的必要性就有了更多的體驗,列舉的意識也會慢慢增強。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萬以內的數」的練習三中,安排了一道如下的思考題:

教學時,首先鼓勵學生試著將符合要求的三位數分別寫出來。由此,組織進一步的交流。生2:我寫了四個,分別是235,325,253,532。師:剛才兩個小朋友寫出的三位數中,有沒有重複的?如果去掉重複的,還剩下幾個不同的三位數?生:他們都提到了235和532,去掉一個235和一個532,不同的三位數一共有5個,分別是235,352,532,325,253。師:繼續想一想,用題中的三張卡片組成的三位數,除了上面這5個,還有不同的嗎?師:看來大家對是否還能組成其他不同的三位數,心裏面都沒底。沒關係,回頭想一想----如果讓你重新寫一次答案,你會按照黑板上的順序寫嗎?生:我覺得要重新整理一下,最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寫,或者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來寫。師:既然如此,就請小朋友們按照順序把剛剛得到的6個三位數重新寫一寫!生1:我覺得用題中的三張數字卡片能夠組成的三位數就是這6個,其他的應該沒有了。生2:我也覺得沒有了,因為百位上是「2」的三位數有兩個,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也有兩個,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還是有兩個。師:你的意思是,用題中的三張數字卡片能夠組成的三位數,百位上只有三種可能的情況,要麼是「2」,要麼是「3」,要麼是「5」,對不對?師:這麼說,一開始按要求寫不同的三位數時,可以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進行思考呢?生1:可以先想百位上是「2」的三位數,就是235和253;接著想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就是325和352;最後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也就是523和532。生2:也可以先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接著想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最後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師:是的,當一個問題的答案比較複雜時,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有條理地進行思考。這樣就不容易遺漏,也不容易重複。【思考】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有序思考是列舉時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在五年級上冊教學「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時,難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乎邏輯的思考,不重複、不遺漏地列舉出符合要求的各種情況。如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有序」是關鍵,這個序體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法。問題是,在低年級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有序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呢?上面的教學過程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教學時,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將自己能夠想到的答案各自寫出來。接著,通過組織交流將學生原生態的想法真實地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追問:「繼續想一想,用題中的三張卡片組成的三位數,除了上面這5個,還有不同的嗎?」由此將學生的思維從無序逼向有序。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思考水平,在提出上述問題之後,教師還進一步點撥:「回頭想一想----如果讓你重新寫一次答案,你會按照黑板上的順序寫嗎?」於是,「按順序重新寫答案」就成了學生十分自然的選擇。同時,在這樣一種「按順序重新寫答案」的過程中,有序思考的具體方法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先提出的「是否還能組成其他不同的三位數」這個問題也就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解釋。《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 「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第一學段要讓「學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第二學段要讓學生「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還要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怎樣讓兩個學段的教學目標更好地銜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增強應用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內容節選自《小學數學教學》下半月刊2018年第11期)

我們的雜誌——《小學數學教育》下半月刊

歡迎一線教師和數學教育工作者撥冗賜稿

投稿郵箱:njxxsxjy@126.com  

相關焦點

  • 「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學習心得
    「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永清縣韓村鎮中心校  王秋月今天聽了北京大的興區教研員馮文凱教授專題為:「問題解決」教學的實施策略的講座
  • 變教為導,促學為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教學案例
    只有感知方法、積累經驗、發展意識、內化思想,才能讓學生在策略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深度發展。關鍵詞:解決問題;策略建構;方法思想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是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內容,是繼三年級上冊「從條件想起」之後的又一解題策略。相比於「從條件想起」的順向思維策略,「從問題想起」的基本思路是由「果」索「因」、逐步推理的過程。
  • 八種常用的教學策略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
  • 淺析聽障低年級詞語教學方法及其解決策略
    但從目前的特殊教育情況來看,關於聽障兒童詞語教學方法還存在很多問題。關於低年級聽障兒童學習漢語詞彙上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如理解能力差、使用詞語的正確率偏低、「過目就忘」等。針對這些問題,文中提出運用自然手語特點對低年級聽障兒童學習漢語詞彙進行教學,深入分析揭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現狀,進而提出相關的具體做法及解決策略。
  • 教學行思13 | 劉莉:基於「大概念」下的家國情懷滲透的策略分析——以「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為例
    基於「大概念」下的家國情懷滲透的策略分析——以「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為例劉莉  廣東省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20年12月2日至4日,為積極推進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建設,華南師大附中組織了
  • 乾貨-高校教師常用的幾種教學策略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
  • 徐長青《解決問題策略》示範課賞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賞析 不止一次聽徐老師的課了,但還是第一次給徐老師寫課評,每次聽徐老師的課,都會被他的口頭及身體的語言藝術所折服,不管是學生還是聽課老師都會在爽朗的笑聲中體會到數學課的魅力。徐長青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屬於活動類課程,在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任何一個問題,從提出直到解決,需要具體的數學知識,但更多的是依靠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數學問題的探究解決過程中,要精心挖掘數學的思想方法。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了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如符號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極限思想、集合思想、轉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驗證的方法等。
  • 除夕讀書筆記(0127):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策略簡述
    《小學科學教材教法與教學設計》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策略簡述策略一:注重發展低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保護他們的求知慾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動腦筋,策略三:把握教材內容的深淺低年級的內容特別不能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也不能要求兒童記憶那些難以理解的名詞和概念,不能要求他們去從事一些難度較大的實踐活動,如調查家鄉的水資源,農作物等。
  • 六年級數學下冊同步學習:解決問題的幾種特殊策略
    小學數學中,讓同學們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理論性偏多,但也並非是在空中建樓閣。而是通過教學過程中呈現問題、提出問題,設置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同學們依照之前所學的數學知識、積累的經驗去解決問題,引導同學們回顧思考總結提煉解決問題的過程、技巧、感悟,關注到解決問題時隱藏在「背後」支撐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通過內化,感知解決問題的策略、明確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不斷的練習強化,加深同學們對常見解題策略的理解和掌握,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四川新聞網雅安6月18日訊(張瑜 文/圖)為促進雨城區實驗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實驗小學數學中心教研組於6月17日開展了「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主題活動。
  • 從「內容理解式閱讀」到「策略運用式閱讀」 ——談指向閱讀策略訓練的閱讀命題
    一、構建融入策略的題目類型思想決定行為。教師自身要熟悉各種閱讀策略,了解各年段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閱讀策略,才有可能在題目編制中巧妙融入指向策略運用的檢測,滲透策略運用指導。教材中涉及的預測、提問等閱讀策略,老師們在日常教學和閱讀指導中關注較多,筆者就以其它閱讀策略在閱讀題編制過程中的運用為例,結合命題實踐,談談個人的思考。
  • 學校教學組織層面的學習策略應用
    傳統的教育模式以「頭懸梁,錐刺股」式的刻苦學習達成期望學生優秀的目的,卻不重視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重視學習策略對解決當前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個體的學習策略種類、層次繁多,不同的學習策略可用於不同的問題和情境。
  • 初中數學教學,解題策略實踐研究,養成反思的習慣,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科,解題方法與策略的滲透與教學尤為重要。本文就數學解題策略的學習的意義進行了闡述,並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解題策略進行了分類說明,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策略提供了參考。加強應用意識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重視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
  • 識·擺·畫 ——培養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三部曲」
    [摘 要]作圖是解決問題時常採用的策略之一,具備作圖能力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 基本上是靠直觀判斷,很少藉助作圖來理解,與其說學生沒有養成作圖習慣,倒不如說是沒有作圖意識。作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 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通過識別基本、擺畫結合、指導應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 stem課程的教學策略是什麼
    以Scratch遊戲編程項目為例,讓學生試玩遊戲範例,把學生充分吸引到活動中來。同時,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要思考相應的問題,為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最初教學時這些問題需要用學習活動單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思維導圖來表達結果。當學生帶著問題去玩遊戲時,學生便從一個「遊戲體驗者」向「遊戲設計者」邁進了。遊戲後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問題,促成進一步的思維碰撞。
  • 教學策略的分類
    相對生成性策略,教學的替代性策略(supplantivestrategies)「傾向於通過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和檢驗,以及遷移的建議,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前兩種教學策略適合於不同的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有所側重,而指導性教學策略則是一個偏於「中性」的、適用範圍較廣的教學策略。
  •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點評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託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新課展開環節,教者重視練習比較,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凸顯畫圖策略的重要性。在初步掌握畫圖方法後,學生自主探索練習1:小營村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魚池,後來因擴建公路,魚池的寬減少了5米,這樣魚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現在魚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制定
    心理學家加涅把學習結果分為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五種類型。所以教學策略也可以根據學習結果的類別分為以下五類。(一)言語信息的教學策略首先提供先行組織者,用邏輯的順序、或根據有意義的上下文組織言語信息,然後用概念圖、記憶術等方式講授新課。
  • 教學反思策略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師培訓過程中的各種有意識幹預,更重要的是讓教師體會到反思意識的重要價值和反思能力對自身成長的意義。與此同時,教師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並形成職業活動中的反思習慣,是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反思線索,掌握反思策略,以培養教師發展性的反思能力。
  • 小學大講堂:六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匯總,家長替孩子收藏
    今天分享的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解決問題的策略匯總,主要從兩個角度去思考,分別是:1.基本策略,2.常見的策略。結合例題教孩子們如何思考,從哪裡著手去解決這類問題,一看就會,有需要的家長可以替孩子收藏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