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冊都有一個獨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單元。何為策略?一般來說,是指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計策、謀略。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理解策略這個詞並不容易,但他們解決問題時的辦法和主意還是有一些的。很多教師總以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習的,其實不然。教材只是從三年級開始系統性地歸納和總結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有意識地用策略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事實上,對於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數學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只是這種學習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之間進行的,即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下面筆者就以「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為例,談談低年級的策略意識如何「無痕滲透」。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之後,有一道如下的思考題:
要求學生先各自思考,並試著在方框裡填一填。在此基礎上,組織交流。生:因為得數是8,所以我就想到了「十幾減幾等於8」。師:你想得很有道理。繼續想一想,既然減號前面填的是「15」,那麼減號後面應該填什麼數呢?生:減號後面應該填「7」,因為8﹢7=15,15﹣7=8。師:剛才這個小朋友選的是1、5、7這三張卡片,算出來的得數正好等於8。其他小朋友,你們選的也都是這三張數字卡片嗎?生:老師,我選的卡片和他不一樣,減號前面填的是「13」,減號後面填的是「5」,算出來的得數也是8。生:我也是從「十幾減幾等於8」開始想的,一下子就想到了13-5=8。教師用1、3、5這三個數字,依次覆蓋此前的答案,並填入空的方框。師:看來,這道題的答案應該不止一種啊。再讀一讀題目,題中哪句話可以看出答案不止一種?生1:從「每次選三張卡片」,可以看出,我們可以選好幾次。生2:從玉米老師說的「你能想到幾種選法」,可以看出肯定不止一種選法。師:是的,很多問題的答案常常不止一種,小朋友們要多動腦筋儘可能找出不同的答案。剛才兩個小朋友填的答案都是對的,但他們兩個選的卡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師:說得真好!都寫下來,就可以同時看到每次選的是哪些卡片了。生:老師,我在減號前面填的是「17」,減號後面填的是「9」,17減9也等於8。師:繼續想一想,都從「十幾減幾等於8」開始,怎樣做就能很快找到不同的選法了?生:可以從11﹣3=8、12﹣4=8、13﹣5=8,一直想到17﹣9=8。生:因為卡片中沒有「0」,減號的前面不可能是「10」。
【思考】「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其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基於解決問題的已有經驗,結合不同的例子再次感受列舉思考的基本過程和主要特點,進一步掌握用列舉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增強應用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由此可見,學生已有的列舉思考的經驗是教學這部分內容必不可少的基礎。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結合具體問題進行滲透,以便為後續學習提供支持。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過,教師知道應當朝哪個方向引導兒童。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擇合適的卡片完成填空,再通過組織交流幫助他們認識到「答案不止一種」。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說說兩種答案的不同之處,啟發他們初步認識到:由於答案不止一種,所以要把不同答案依次寫出來。這樣做既便於比較、檢查,也有助於我們從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感悟。顯然,這樣教學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可以怎樣選」引向「能夠想到幾種選法」上來,從而初步滲透列舉的意義和價值。基於上述思路,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其他不同的選法嗎」,不僅十分自然,而且也有助於他們進一步感受列舉思考的基本方法,即如「可以從11-3=8、12-4=8、13-5=8,一直想到17-9=8」。到了一年級下冊教學「認識100以內的數」之後,還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感受列舉的必要性。
有了上一次列舉思考的初步經驗,這次學生就會主動想到:由於用3個珠表示的兩位數不止一種,所以要把用3個珠子表示的兩位數依次找出來;只有把用3個珠子表示的兩位數依次找出來,才能進一步確定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數分別是多少。多次經歷類似的探索學習過程,學生對列舉思考的必要性就有了更多的體驗,列舉的意識也會慢慢增強。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萬以內的數」的練習三中,安排了一道如下的思考題:
教學時,首先鼓勵學生試著將符合要求的三位數分別寫出來。由此,組織進一步的交流。生2:我寫了四個,分別是235,325,253,532。師:剛才兩個小朋友寫出的三位數中,有沒有重複的?如果去掉重複的,還剩下幾個不同的三位數?生:他們都提到了235和532,去掉一個235和一個532,不同的三位數一共有5個,分別是235,352,532,325,253。師:繼續想一想,用題中的三張卡片組成的三位數,除了上面這5個,還有不同的嗎?師:看來大家對是否還能組成其他不同的三位數,心裏面都沒底。沒關係,回頭想一想----如果讓你重新寫一次答案,你會按照黑板上的順序寫嗎?生:我覺得要重新整理一下,最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寫,或者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來寫。師:既然如此,就請小朋友們按照順序把剛剛得到的6個三位數重新寫一寫!生1:我覺得用題中的三張數字卡片能夠組成的三位數就是這6個,其他的應該沒有了。生2:我也覺得沒有了,因為百位上是「2」的三位數有兩個,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也有兩個,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還是有兩個。師:你的意思是,用題中的三張數字卡片能夠組成的三位數,百位上只有三種可能的情況,要麼是「2」,要麼是「3」,要麼是「5」,對不對?師:這麼說,一開始按要求寫不同的三位數時,可以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進行思考呢?生1:可以先想百位上是「2」的三位數,就是235和253;接著想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就是325和352;最後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也就是523和532。生2:也可以先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接著想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最後想百位上是「5」的三位數。師:是的,當一個問題的答案比較複雜時,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有條理地進行思考。這樣就不容易遺漏,也不容易重複。
【思考】著名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有序思考是列舉時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在五年級上冊教學「用列舉策略解決問題」時,
難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乎邏輯的思考,不重複、不遺漏地列舉出符合要求的各種情況。如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有序」是關鍵,這個序體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法。問題是,在低年級怎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有序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呢?上面的教學過程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教學時,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將自己能夠想到的答案各自寫出來。接著,通過組織交流將學生原生態的想法真實地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不失時機地追問:「繼續想一想,用題中的三張卡片組成的三位數,除了上面這5個,還有不同的嗎?」由此將學生的思維從無序逼向有序。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思考水平,在提出上述問題之後,教師還進一步點撥:「回頭想一想----如果讓你重新寫一次答案,你會按照黑板上的順序寫嗎?」於是,「按順序重新寫答案」就成了學生十分自然的選擇。同時,在這樣一種「按順序重新寫答案」的過程中,有序思考的具體方法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先提出的「是否還能組成其他不同的三位數」這個問題也就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解釋。《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 「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第一學段要讓「學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第二學段要讓學生「探索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同時還要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怎樣讓兩個學段的教學目標更好地銜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增強應用策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探索與實踐。
(內容節選自《小學數學教學》下半月刊2018年第11期)
我們的雜誌——《小學數學教育》下半月刊
歡迎一線教師和數學教育工作者撥冗賜稿
投稿郵箱:njxxsx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