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策略是鑑別學生是否會閱讀的重要標誌,在語文教學質量監測時,在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評價中,也要指向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命題中可通過設計多樣化的策略性題型,搭建運用策略的答題支架,凸顯策略的評價,助推學生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的發展。通過命題方式的轉變,引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關注閱讀方法和策略的訓練。
關鍵詞:命題 閱讀策略 閱讀思維
閱讀策略是鑑別學生是否會閱讀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學生個體閱讀能力的重要尺度。統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編排了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和有目的地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在各冊教材的語文要素編排中,也有梯度有層次地引導開展其它閱讀策略的訓練,如複述、批註、聯想等等。從教材的編排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統編教材對閱讀策略訓練的重視,其目標是指向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相應地,在語文教學質量監測時,在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評價中,也要指向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從而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然而,縱觀目前很多語文質量監測試卷中的閱讀題,似乎過於偏重「內容的感知與理解」及「閱讀結果的獲得」,較少關注學生閱讀過程中方法和策略的指引。從某種角度而言,命題過程中教師過於關注文本的本身,而缺乏學生立場,忽視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思維引導、方法指導和策略運用能力的檢測評價。
質量監測既是檢測評價,也是一種學習指導。教師要兼顧學生被測試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角色,強調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理念與方式的有效引導,以此彰顯評價過程中的學習價值。在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評價中,要突出對學生閱讀策略使用的檢測及引導。
一、構建融入策略的題目類型
思想決定行為。教師自身要熟悉各種閱讀策略,了解各年段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閱讀策略,才有可能在題目編制中巧妙融入指向策略運用的檢測,滲透策略運用指導。教材中涉及的預測、提問等閱讀策略,老師們在日常教學和閱讀指導中關注較多,筆者就以其它閱讀策略在閱讀題編制過程中的運用為例,結合命題實踐,談談個人的思考。
(一)善用聯結,從單線思維走向多維融合
聯結策略是指教師以閱讀文本為原點,將所讀文本與學生的經驗、背景知識相聯繫或是與其它類似文本串聯,提升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在閱讀題的編制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通過題目創設閱讀活動,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將所讀內容與個人生活經歷、先前經驗有機聯結,從而更好地理解所閱讀的內容。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過程中,如果能積極運用聯結策略,他就進入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將文本與經驗產生共鳴,並開展了深入思考,是一個主動建構的思維過程。
例題1:《童年的饅頭》閱讀題之一(四年級下冊)
結合文章內容,補充「作者心聲」,聯繫生活,寫寫你的「母愛小詩」。
「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統編教材四年級閱讀教學重點之一,「體會文章的情感」「了解現代詩的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也是四年級下冊的語文要素。本題的編制者通過範例支架,利用「聯結」策略,引導學生聯繫文本,聯結自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和文本獨有的表達方式,更有利於學生將言語形式和思想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無痕對接。學生在理解中表達,在表達中理解,多維整合中,其語言和精神成長得以比翼雙飛。
(二)巧用圖像化,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發現
圖像化策略,能將學習可視化,不僅具有形象直觀、簡化明晰、聚合重組等優勢,而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容,明晰要素之間的關係,發現文本的表達形式等內隱的秘密。一個對圖像化策略熟悉的教師,就能在命題中通過將文字轉化成圖像的方法,巧妙將文本內容梳理成各種圖像予以呈現,既能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考查學生對閱讀策略的運用。
例題2:《看護父親的少年》閱讀題之一(五年級下冊)
體會少年的心情變化過程,選擇相應的心情變化圖(▲)
編題者利用圖像化策略,用直觀的「心情線」的方式表示人物的心理變化,將作者的思路、文本的文路進行了可視化的設計,化解了學生閱讀時的難點,巧妙地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與理解。在測評過程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積極主動的理解、梳理、分析、提煉的過程。能解決這一問題,就說明學生也具備了將文字進行圖像化的能力,在今後的閱讀中,學生也許就會以這一策略開展自己的閱讀活動。像這樣的題目設計,巧妙地為學生搭建了一條從感知具體形象通向理性思維的階梯。
(三)精於整合,從碎片化走向整體性建構
錢夢龍先生撰文指出:「任何一篇範文,都是各種言語要素——文化的、文學的、文章的、語言的、文字的,乃至意識形態、審美趣味等要素的『活的綜合體』。」這些都不見於部分而存在於整體之中,不應該零敲碎打。教師在編制閱讀題時,要具有「整合」策略的意識,準確擷取文本的關鍵內容編題,牽一髮而動全身,提高學生信息提取與整合的能力,這也是對學生閱讀策略運用的無痕指導。
例題3:《粽子裡的鄉愁》閱讀題之一(六年級下冊)
閱讀選文5~7自然段,回答問題。
(1)布施乞丐這件事引起了「我」情感的變化。將作者的心情線補充完整。
(2)「我」一系列的心情變化,既流露出對乞丐的___,也表達了對幸福生活的___。
(3)母親的話,更是觸動了我。她的話就是要告訴「我」___,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是個___的人。
「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課標對高年段學生閱讀提出的要求。「體會文章怎樣表達感情」「關注語言描寫,體會人物品質」也都是六年級下冊的語文要素。這組題目設計,以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為支點,讓學生既理清了文本內容,感知了人物形象,又體會了作者的情感。通過結構化題組的設計,促進學生對相關信息的提取與整合,並進行了思維和言語的轉換,讓學生閱讀有序、表達有據。這樣的閱讀題設計,使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有了清晰的邏輯性,對整體與部分的內在關聯瞭然於胸,學生的閱讀策略在次第鋪展的題目設計中得到了運用。
閱讀策略還有很多,如對比、推理、想像等。教師只要具備策略運用的意識,就能通過題目設計,科學有效地在題目中融入對學生策略運用能力的評價及指導。通過有策略地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表達思維,便能在評價考查的同時開展學習實踐,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力、鑑別力,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力。
二、搭建運用策略的答題支架
質量監測的目的不僅是對學習進行檢測,也是對日常「教」和「學」的有效延伸和遷移,正如課標所指的「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閱讀能力考查中的命題要立足學生發展,發揮評價的學習功能。教師要善於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搭建支架,以降低難度,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活化知識、發展思維,既達成評價目標,又習得方法和策略。
(一)提供策略性支架,引導有策略閱讀
為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用上策略,教師可以直接在學生開啟閱讀任務之前,提供策略性支架,引導學生用上所提供的策略開展閱讀活動,完成閱讀任務。
如,六年級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由於文本篇幅長、內容多,命題者寫了如下閱讀提示:
本文不需要全文精讀,建議先快速默讀(約2分鐘),再讀文後題目,根據答題需要,選擇重點內容閱讀。
這一閱讀提示不僅是對學生的溫馨關懷,也是直接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閱讀方法的策略性支架,引導學生在初讀時「提高閱讀的速度」(五年級所學的閱讀策略),再讀時運用」有目的地閱讀」(六年級所學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完成閱讀任務。
這樣的閱讀指向,體現了命題者不僅要考查學生「讀到了什麼」,還要考查學生「從什麼地方讀出來」和「怎麼讀出來」。這是對學生真實閱讀素養的一種靠近和強調,也是對日常真實閱讀的一種積極引導。
(二)架構過程性支架,體驗閱讀策略
在閱讀題的編制中,教師可以根據要考查的閱讀策略使用的路徑,科學設計題目組,為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架構過程性支架,引導學生通過題目支架觸發思考,答題過程中實現新的意義建構。
例題4:《史上最大的企鵝有多大》閱讀題之一(四年級下冊)
在閱讀過程中,有同學產生了一個問題:伊卡企鵝生活在什麼時期?請你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4分)
第一步:從「閱讀連結」中獲取信息:伊卡企鵝發現與_▲_年前。
第二步(填序號):①古新世 ②始新世
聯繫上下文發現:_▲_大約處於5300萬年前至3400萬年前。
_▲_大約處於6500萬年前至5300萬年前。
第三步:結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判斷:伊卡企鵝生活在_▲_時期。
這組題目就是依據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並試著解決」進行編制的,指向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評價與指導。它既是一個閱讀任務,也是一個結構性支架。整組題中,題目和題目之間構成一條「邏輯鏈」,這條「邏輯鏈」是學生閱讀思維路徑的外顯,也是命題者對策略運用指導的依託。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開展了信息的選擇、比較、分析等思維活動,最後做出判斷,再次體驗了「解決問題」這一策略運用的全過程,讓閱讀理解走向縱深。
(三)創編情境性支架,激發策略運用
「與生活緊密聯繫,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是統編教材的編寫理念。在閱讀能力的評價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讓試題在某種生活世界的狀態上考查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用語文,用語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命題中編制情境性支架,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完成閱讀任務的主動性和內在動機,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利用聯結、想像、整合等策略完成閱讀任務。
例5:文言文《歐陽修苦讀 》閱讀題之一(五年級上冊)
統編教材凸顯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選編了16篇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因此,在高年級的語文質量監測中也可以適當安排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
例5文言文閱讀題目的設計,創設了建「勤學群」這一活動。活動內容富有時代感、趣味性,引導學生沉浸到真實的情境中,激發答題的內在動力。在情境性支架引導下,學生要完成「申請書」,必須藉助閱讀材料提供的注釋,聯繫上下文,聯結閱讀經驗,觀察所提供的範例,通過類比、對照、聯想等策略理解文言文。有了這樣的情境性支架,讓閱讀任務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它對促進學生閱讀策略的有效運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都大有作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習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好遊戲的鮮豔色彩,那它就能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同理,閱讀能力評價也應該努力成為學生「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三、制定凸顯策略的評價標準
評分細則既是對參考答案的補充,又是對學生答題情況的合理判斷,也能對語文教學起到導向作用。命題題目的編制與評分標準的制訂是相輔相成的,基於閱讀策略的閱讀題評分細則中,一定要對學生閱讀策略運用有所要求,唯有這樣,才能有力反推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關注策略的訓練和培養。
(一)定量評價,關注策略的落實
定量評價,一般適用於填空題或選擇題等客觀題,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否能在教師引導下,運用相應閱讀策略完成閱讀任務。如本文的例題2,命題者通過選擇「心情變化圖」,直接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圖像化策略的使用能力。本文的例題4,命題者將」解決問題」策略的使用過程,通過題目進行一步一步分解,讓學生在題目的引導下閱讀並完成填空。像這樣的選擇題、填空題,在設置評分標準時,答案唯一,給分統一。學生能正確完成題目,說明他們能夠運用相應的閱讀策略,就能直接得分。這種客觀題的設計及評分標準,命題時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策略運用的落實情況。
(二)梯度評價,關注策略的滲透
閱讀題中主觀題比較多,試題答案準確嚴謹和評份標準的細化十分重要。梯度評價,就是要關注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對於策略使用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是對學生是否能有策略地開展閱讀,並取得閱讀成果的評價。如本文例題1,命題者要求學生既要結合文章內容,補充「作者心聲」,又要聯繫生活,寫寫自己的「母愛小詩」。題幹中就提示了學生利用「聯結」策略開展閱讀並完成閱讀任務。該題的評分細則如下:
本題的評分細則體現了給分的梯度性,突顯了對「聯結」策略使用的滲透。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時,若能有效運用策略,精準答題,則全部給分;若沒有聯繫上下文,沒有聯結真實生活情景進行答題,則即便小詩語句通順、語法正確,也會酌情扣分。
(三)多維評價,關注策略的延伸
閱讀策略使用的背後是學生的閱讀思維。指向策略使用的閱讀題命題,要設計一些引導思維,呈現學生思維力以及思考過程的題目。學生的閱讀思考往往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題目的設計就應該是一個由收到放的設置。在閱讀題的命題中,往往越到後面的題,留給學生的閱讀思維空間就越大。對於這類題目,在評價學生閱讀成果時,要開展多維評價,檢測學生閱讀力、思維力,以及在答題過程中閱讀策略的應用能力。
如下題:
針對這篇文章,有的同學認為「我」是個不懂事的孩子,有的同學認為「我」並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你認為呢?結合文章,寫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這是六年級質量監測卷的一道閱讀題,是該組閱讀題的最後一題。基於前面三題的鋪墊,命題者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開放性題目。到底文中的「我」是否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這看似非此即彼的二維對立的思維方式,其實關注的並不是答案,而是對答案闡述的過程。該題的評分標準設置如下:
1.觀點鮮明,語句表述清楚,得1分;
2.能夠利用相關閱讀策略,如聯結、對比、推理等,將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語句通順得2分。
以下情況酌情扣分:沒有體現任何閱讀策略的使用,扣1分;錯別字出現2個及以上的酌情扣分。
這樣的評分標準,給學生答題時「自圓其說」留下了發揮的空間。特別是閱讀策略的使用,沒有固定要求,允許學生用自己善用的、喜歡的閱讀策略開展閱讀,展開思考,做出判斷,體現了評價的多維性,這是命題者對策略延伸使用的一種引導。
質量監測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面對統編教材的全面實施,如何通過有效命題來推進教材的全面落實,真正引領教學改進,是每一位教師都要冷靜思考的課題。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評價要由被動的反應轉向積極的意義建構,知識的機械記憶要轉向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每一項閱讀策略的背後所呈現的都是學生的閱讀思維,是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指向閱讀策略的閱讀命題實踐,最能幫助教師看見每一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強和弱、閱讀思維的亮點和缺陷,為閱讀教學提質增效提供真實起點,這是核心素養發展背景下的教學應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章新其等.語文命題技術研究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2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