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語閱讀命題分析與解題策略
一、命題原則與題型特徵1.命題原則
考研英語大綱就閱讀理解對考生提出了八項技能要求,其中第六項是,「(考生應能)理解文章的總體結構以及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對於這項要求,在歷年的閱讀理解試題中,不能說沒有體現。但由於命題形式的局限性,更多地注重了對「單句之間的關係」的理解,而對於「總體結構」以及「上下文之間的關係」的考查還十分有限。從2005年開始,考研英語閱讀理解增加的新題型「選擇搭配題」可以說是直奔這一要求而來,把考查的對象直接指向考生對「總體結構」和「上下文之間的關係」以及對諸如連貫性、一致性等語段特徵等的理解,使考查內容由「點」直接上升到「面」,使試題對閱讀理解的全面考查趨於完善。
《200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英語綱》對該部分試題進行了再次修訂,在原有題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種備選題型:題型二的「排序題」與題型三的「信息匹配題」及「概括大意題」。實際考試時將從三種題型中選擇一種進行命題。
2.題型特徵
題型一:試題內容是一篇總長度為500~600詞的文章,其中有5段空白。文章後有6~7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這6~7段文字中選擇能分別放進文章中5個空白處的5段。這種新題型在2005年考研英語大綱中已有明確規定,也是2005年考研閱讀理解PartB的實考題型。在後面的內容中的,我們將題型一簡稱為「選擇搭配題」。
題型二:在一篇長度約500~600詞的文章中,各段落的原有順序已被打亂。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和結構將所列段落(7~8個)重新排序,其中2~3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給出。我們將此種題型簡稱為「排序題」。
題型三:題型三又可分兩種考查形式:一是在一篇長度約500詞的文章後面有6~7段文字,這些文字是對文章中某一部分的闡述或舉例。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這6~7個選項中選出最恰當的5段文字填入文章的空白處,我們將其稱為「信息匹配題」。另一種考查形式是在一篇長度約500詞的文章後面有6~7個概括句或小標題,這些標題分別是對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這6~7個選項中選出最恰當的5個標題填入文章的空白處。我們將其稱為「概括大意題」。
二、各類題型命題分析與解題策略1.選擇搭配題
(1)「選擇搭配題」命題分析
「選擇搭配題」的理論基礎是格式塔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實質上是一種「完形填空」(cloze)。考生所熟悉的完形填空是一種詞彙意義上的完形填空(word-focused cloze test),而「選擇搭配題」則是一種語句意義上的完形填空(sentence-focused cloze test)。考生所要做的工作還是「女媧補天」——恢復文章的完整性。
從被挖掉的句子或句組的性質來看,通常有四種類型:
①主題句或包含主題句的一個句組。主題句通常不是全文的主題句,而是段落主題句。這是「選擇搭配題」的一個命題原則,目的是讓考生抓住全文的主旨,把握文章的主線,而不至於讓考生不知所云,無從下手。段落主題句可能在段首處,也可能在段尾處,但以段首處居多。
②過渡句或過渡段。過渡句主要是段落之間的過渡句,可能是前一段的結尾句,也可能是後一段的開頭句。還可能出現銜接前後內容的段內過渡句,但出現的機率很小。過渡段則出現在兩個獨立的段落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③拓展句或拓展句組。拓展句可能出現在段落中間,也可能出現在段尾。它的最大特點是,所闡述的內容是前面內容的延續或展開。
④細節句或細節句組。細節句相對於拓展句而言,主要指下文給出結論,上文描述細節過程的情況。
(2)「選擇搭配題」解題策略
應對「選擇搭配題」的關鍵在於理清空格所在句與上下文之間的關係。考生在做題時首先應跳過空格通讀原文,即認真閱讀試題的主幹部分,分辨出選項部分從結構和內容上屬於文章的哪個部分,並可以與空白處的上下文有機地銜接起來。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有特別明顯的詞彙、句子等語言方面的提示,也並不要求考生過分關注某一具體的細節;而是要著眼於全文,在理解全文主題、發展脈絡、文章結構、邏輯關係等的基礎之上做出正確選擇。
考生在掌握全文的主題和主線的前提下,應著重分析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①句內關係:分析選項句子或句組的主題詞,考察選項的主題詞與全文的主題詞是否吻合。
②句際關係:考察空白處與前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顯性的句際關係有明顯的標誌詞出現,這會給考生理解文章發展的脈絡帶來很大方便。
③句組關係:即一組句子與另一組句子之間的關係。句子的組群與句際關係相類似,可能為轉折,可能為順接,可能為因果,可能為例證,也可能為對比、對照關係,只是所涉及的面要更大一些。從理論上講,一個選項中出現的句子越多對考生越有利,因為它所包含的信息會更加豐富,更易於考生把握文章的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在實際的考題中,句組關係比句際關係出現得更為頻繁。
④段際關係:即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係。段際關係可能是順接關係、轉折關係、例證關係或對比與對照關係。對段際關係的理解是理解過渡句使用的前提條件。還有一種特殊的段際關係,即過渡關係。如前所述,過渡段在兩個段落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排序題
(1)「排序題」命題分析
這種試題主要考查考生的宏觀閱讀能力,要求考生具備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邏輯結構及主要內容的能力。因此,此類試題一般不會是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很強的說明文,而是以說明性議論文為主。位置已經確定的段落一般在文章的首段、尾段或中間段。
(2)「排序題」解題策略
排序題的解題關鍵在於閱讀各個段落時要把握它們的中心大意,並將各段的大意整合,理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順序。具體而言,解題步驟如下:
①迅速瀏覽各段內容,明確各段大意。一邊瀏覽各段內容,一邊圈定主題詞及主題句,從中歸納各段的主題思想,同時注意各段尾句可能的拓展信息。
②以已確定位置的段落為軸心,尋找相鄰段落。各段主題思想確定、全文的主題也明確後,集中分析題中給出的已經被確定位置的段落,考慮其可能承接或被承接的段落,依次確定鄰近的段落。
③重新整合文章,確定排序是否正確。
根據前兩個步驟,大體確定各段順序後,再次回過頭來按照已排好的順序快速閱讀文章,體會全文的脈絡是否通暢,檢查各個段落之間是否有脫節現象。
3.信息匹配題
(1)「信息匹配題」命題分析
所給選項放在文章的後面,是對文章中某一部分的闡述或舉例。這一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區分論點、論據,把握論點、論據一致性的能力。該題型要求考生根據文章內容,從多個選項中找到能支持相應論點的論據。這就要求考生理解各個論點/觀點的重點和含義,並能找出與論點一致的論據。
(2)「信息匹配題」解題策略
①瀏覽原文,把握全文的主題與結構。瀏覽時要一邊快速閱讀,一邊圈定主題詞及主題句,從中歸納各段的主題思想。針對設題的部分,由於概括性的表述已經給出,要認真領會每一個關鍵詞的含義,想像或引申其可能涉及的具體事例,同時注意解釋段尾句可能的拓展信息。
②瀏覽選項,提煉每個選項的主題,推導其所能證明或支持的觀點。
③對比分析每一個選項與原文中每個主題句的關係,初步選定答案。
④將選項套入原文進行通讀,體會所選事例或解釋與原文中給定的主題是否吻合、貼切。
⑤有時在Directions中會給出有關文章主題的信息,這對於考研題來說是十分難得的,考生應充分利用這個信息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和脈絡。
4.概括大意題
(1)「概括大意題」命題分析
所給選項在文章的前面,是6~7個概括句或小標題。該題型考查的是考生把握主旨大意、進行概括總結的能力。該題型要求考生為文章中的若干段落選出最恰當的小標題。其實,就是要求考生選出最能概括段落主題或要點的標題。
(2)「概括大意題」解題策略
①與「信息搭配題」一樣,先瀏覽全文,把握全文的主題與結構。瀏覽時一邊快速閱讀,一邊圈定主題詞及主題句。
②瀏覽選項,將選項中的關鍵詞與原文中設題部分段落中圈定的關鍵詞進行對比,初步選定答案。
③將選項套入原文進行通讀,體會每個初選的主題或段落大意與下面段落中的事例或細節描述是否吻合、貼切。
④回顧全文的主題與結構,考察所選的各個段落主題與全文的主題與發展脈絡是否一致,是否符合邏輯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