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901字,閱讀大約需要11分鐘)
統編教材的編排特別強調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三至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編者有梯度地編排了預測、提問、閱讀有一定的速度和有目的的閱讀四個閱讀策略單元,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在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閱讀實踐中習得一些基礎、有用的閱讀策略。在編排上,這四個閱讀單元是完全以閱讀策略為主線進行的,其編排有以下三個特點:有的放矢,單元教學目標設置明確;循序漸進,單元教學內容設計系統;以學定教,單元教學指導過程合理。
那麼,如何有效實施統編教材中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呢?我們需要對單元內課文教學目標、資源、方法等方面做好統整,運用以單元為基本單位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從被動受教轉向主動學習,進而習得閱讀策略。下面以第二學段的閱讀策略單元為例來談。
梳理統編教材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後發現,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是有序列的。首先,閱讀策略單元內部提供的學習路徑是漸進式的,不管學習哪一種閱讀策略,學生都要經歷「初步學習——實踐練習——運用策略」的過程,能力逐步提升;其次,閱讀策略單元之間的關係是螺旋式遞進的,學習下一個閱讀策略要基於已學的策略運用經驗。我們實施有起點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進行疊加與綜合的運用學習(見表1)。
整套教材中的四個閱讀策略單元是一個學習的整體,在教學中要前後觀照。具體到每個單元的閱讀策略學習又是一個小的學習整體,單元內部課文之間關係緊密,課與課之間的教學目標要求逐級提升。因此,教學時要樹立單元統整意識,依據語文要素制定相應的單元層級目標,明確每一課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將閱讀策略的學習和運用落到實處。
我們將三年級上冊的預測單元和四年級上冊的提問單元的目標任務和訓練梯度分別列出來(詳見表2)。
閱讀策略單元以專題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策略。從語文要素的落實來看,單元內部編排的課文在能力要求與目標指向上縱向遞進,適於進行分層進階式統整教學。教學時,我們可以依照制定的單元層級目標,有步驟有設計地安排單元學習進程,引導學生經歷「學習——練習——運用」的過程,並指導其將策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最終掌握策略,成為閱讀的受益者。
1. 發揮「例」篇效應,學習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單元將聯繫緊密的三至四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編排的邏輯主要體現在課文之間訓練目標的遞進與發展上。單元編排邏輯的起點,是首篇課文閱讀策略的示範與指導。所以,首篇課文的閱讀策略學習指導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學習和運用閱讀策略的例子。
預測單元的首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據線索進行預測」,這一目標定位是後面課文「根據文本線索對預測的思路進行調整」等目標的基礎,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好它的示範作用。教學中可以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依託學生閱讀的初始體驗和已有的閱讀經驗,培養其預測的意識。對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有了無意識的和不自覺的預測行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並喚醒這些經驗,引導課前沒有讀過課文的學生進行積極預測,讓課前已經讀過課文的學生回憶初讀時產生的預測。第二步,依據課文旁批,邊閱讀邊學習預測。課文中有七處旁批,提示了預測的線索:課文題目、插圖、故事情節等。教學時要讓學生邊閱讀邊交流預測的閱讀實踐經驗,並對照利用旁批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交流對老屋的印象,體會老屋的品質。第三步,利用課後練習題,鞏固對預測的認識。教學時,結合課後練習題,引導學生交流展示閱讀中預測的思維過程,理解預測的使用方法,明確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也可能不一樣,從而進一步鞏固對預測的認識,提高學生預測的能力。
2. 凸顯「練」篇實效,實踐閱讀策略
「練」篇位於閱讀策略單元的中間,承擔著學生通過「例」篇的學習練習運用初步習得的閱讀策略的教學功能,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策略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在教學中,要發揮「練」篇的實效。
比如,四年級上冊提問單元中間的兩篇課文是《夜間飛行的秘密》和《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利用這兩篇課文的學習提示,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然後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引導其回顧前一課學到的提問策略,邊讀邊記下自己的問題;最後藉助課文旁批和課後練習題中的問題清單,進一步理清提問的不同角度,篩選對理解課文有幫助的問題。《夜間飛行的秘密》一課的「練」側重於「嘗試找準提問時機和找好提問角度」,幫助學生在邊讀邊提問的學習過程中,發現「提問的時機可以在閱讀中或閱讀後,提問的角度可以從課文的內容、課文的寫法,還可以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再結合課後練習題第三題及時遷移運用所學,學會提問策略。《呼風喚雨的世紀》的「練」側重於「學會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須要引導學生經歷「哪些提問對你理解課文有幫助」的思辨過程,幫助學生篩選自己提出的問題,「對理解課文影響不大的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對理解課文有幫助或能促進思考的問題就要重點研究」。學完兩篇課文之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藉助自己的問題理解課文,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結合查閱資料等方式嘗試去解決。在這樣的練學過程中,學生的提問策略就能得到遷移運用。
3. 重視「法」篇歸整,鞏固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單元按照總體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進行編排,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學到用,在大量語言實踐中學會運用策略。閱讀策略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一般是略讀課文,要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本單元習得的閱讀策略進行綜合運用,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學到的閱讀策略,最終得「法」。
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小狗學叫》,課文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結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從前兩篇課文中學到的策略,獨立預測。教學時,先讓學生邊讀邊依據童話的特點預測後面的內容,梳理故事情節;再根據故事情節和自己的閱讀經驗,預測可能發生的多種結局;最後,學生交流完各自預測的結局後,教師把故事原文讀給學生聽,通過比照原文,學生進一步體驗邊閱讀邊預測的樂趣,獲取預測的經驗,鞏固閱讀策略,讓一邊閱讀一邊預測成為常態。
4. 精設「拓」文運用,掌握閱讀策略
設置閱讀策略單元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使他們成為積極的閱讀者。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閱讀實踐活動資源非常重要。
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中《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安排的課後練習題第二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或書的內容進行大膽預測,激發學生閱讀這些文章或書的願望。可以採用先預測後閱讀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學生現有的課外閱讀經驗,在預測與閱讀之間,加上一個驗證的過程。如,根據題目預測故事的內容後,請讀過這些故事的同學說說哪些預測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哪些不一樣。還可以約定時間讓大家聊聊自己一邊讀一邊預測的經歷與收穫。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小狗學叫》課後練習題第三題安排了運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書的實踐活動,選一本同學不熟悉的故事書,讀給他們聽。讀的時候在某些地方停下來,讓他們猜猜後面可能會發生什麼。教師還可以找找其他適合三年級學生閱讀的文字材料,以類似的方式開展拓展閱讀,培養學生運用預測策略閱讀課外書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實現課內學習課外運用。
當然,學生不可能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就能完全掌握相應的閱讀策略,閱讀策略的學習和運用不能止於閱讀策略單元。所以,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要不斷地訓練,才能形成熟練運用閱讀策略的能力。學完提問策略之後,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並進行分類篩選,教師要基於學生的真實問題開展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敢提問、能提問和會提問的能力,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水平的提升。
閱讀策略是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將閱讀策略單元所學的策略運用到課內和課外閱讀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實踐真正習得閱讀策略。
教學閱讀策略單元時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差異,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淡化結果。無論是預測單元還是提問單元,都要有結果多元性的意識,避免用對錯來評價學生的預測結果和所提問題。閱讀策略單元可以以課內為主,適當延伸到課外來開展多樣化評價,促使學生持續運用習得的閱讀策略。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分享式。結合閱讀策略單元的課文學習,在閱讀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記錄閱讀收穫,分享運用閱讀策略進行閱讀的不同感受,將閱讀策略單元學習中的閱讀成果通過摘記、小報等方式進行展評;設計布置提問牆,及時展示自己的閱讀提問,在交流中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分享展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其主動、積極的閱讀意識,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
反思式。一個單元學完之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學此項策略前和學習之後,自己在閱讀習慣、策略的運用意識和閱讀效果等方面有沒有變化,能否將閱讀策略積極、有效地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中,進而將閱讀策略的運用落到實處。
拓展式。學生能主動地將習得的閱讀策略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閱讀品質明顯提升。首先是學生的閱讀動力更足了。在閱讀策略遷移運用之後,學生閱讀的量增加了,其課餘討論的話題也更多地集中到其所閱讀的內容上,學生對閱讀更感興趣,更願意閱讀了。其次是學生的閱讀毅力更強了。學生能夠調用各種已經習得的閱讀策略主動地開展閱讀活動,並通過拓展新知、聯繫舊知等方法積極、有效地解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從而經歷有意義學習,學生變得更能閱讀了。最後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了。在學生學習提問策略之前,其提問的關注點集中在對一些基本詞句意思的理解上;學習提問策略之後,提問的關注點轉向故事內容、人物形象、情感主旨等更深層次的方面。學生學會了通過提出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幫助自己讀懂文章,他們更會閱讀了。
[本文原載於《語文建設》2020年10月(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