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關注「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內容,在具體備課過程中,有幾個概念自己著實搞不明白。現在有種說法「得語文者得天下」,在聽、說、讀、寫中,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從增加閱讀量出發,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閱讀教學呈現多層次閱讀的現狀,如王林博士撰文稱:「一種語文教學的新形式,一場語文教學靜悄悄的變革正在國內語文教育界醞釀、思考、實踐,這就是群文閱讀。」除了群文閱讀,還出現了主題閱讀、組文閱讀,今天我就把幾個概念進行了簡單匯總加以辨析:
一、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就是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在這個定義裡有幾個關鍵詞,需要注意:
1、較短的時間——一個班級一個禮拜裡讀了三四篇文章,然後圍繞這幾篇文章展開討論,這不是「群文閱讀」,因為前面的閱讀過程跟日常的自由閱讀無異,在「閱讀速度」「閱讀目的」上沒什麼壓力和要求。那麼,較短的單位時間,時間短到什麼程度呢?這沒有一個清晰的量化的界限,但從我們的教學習慣分析,一般指一節課或者兩節課。
2、議題——群文閱讀課裡,讓孩子讀的幾篇文章,肯定不是隨隨便便放在一起的。這幾篇文章放在一起肯定是有「依據」的。這個「依據」就是「議題」。這個「議題」可以是人文主題,也可以是作者、體裁、寫作風格、表達方式、閱讀策略……非常豐富,非常多元。因此,這個「依據」稱之為「議題」,而不是「主題」。
3、多文本——「群文閱讀」相對應的就是「單篇閱讀」。因此,群文閱讀課裡,教學文本至少要用到兩篇,一般是三五篇,而且文本之間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一篇為主,其餘幾篇作為資料輔助,幫助孩子理解「那一篇」的做法,也不是「群文閱讀」 。
4、教學——群文閱讀裡,孩子讀完幾篇文章後,會面對相應的問題、話題或者任務,思考、討論、發現、練習。只有閱與讀,沒有教與學,也不是「群文閱讀」。
二、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指在主題的引領下,把相關經典作品結構在一起,構成一個開放性的閱讀視閾,形成一個大的文章——文學——文化語境,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作品、在運用中探究知識。
其核心理念就是以教學單元主題為樞紐,整合教材課文、經典選文、探究內容和師生互動等為一體,通過閱讀多個同一主題的文本,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一種開放性的語文閱讀、立體教學模式。通過主題性閱讀使學生碎片知識系統化、單一閱讀豐富化、經典作品系列化,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學習。
對於主題閱讀而言,這種基本的「功能」結構就是由單元主題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識、情感密碼、價值認同等,它可以從一點出發,著力探究文本的歷史闡釋,刻畫和解讀時代特徵,揭示和豐富學科內涵,並由個及類、由類及理,個性與共性相融,由淺及深,形成立體的教學網絡。
三、主題閱讀與群文閱讀的區別
四、群文閱讀與其他新興閱讀形式的差異
「一篇帶多篇」或者「一文帶多文」是以一篇文章為核心帶動多篇文章閱讀。這裡的「多篇文章」,大多指的是同一單元的文章,並未超出教材的範圍,也有一些人探索了教材之外的文章。一篇帶多篇的重要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效率,提升閱讀興趣。
「群文閱讀」所選的一組文章有著非常自覺地貫穿線索,那就是「議題」,而且議題有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教學含義,不管在形式上還是思想上都有巨大的突破。
五、群文閱讀與單元整組的區別
「單元整組」是基於教材、基於文本的一種教學方式,是執教者本著整體觀的教學思想,對一組主題、體裁、題材及語言表達上能尋到連接點的教學資源進行統整,甚至再開發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的產生是基於現行教材以「主題單元」進行編排這樣一個事實。
只有把這些最基礎的概念搞清楚,才有可能順利地開展大單元教學,教師只有做到心中有崗,才能更好地踐行新的課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