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明: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

2020-12-12 現代課程網

何為深度學習?語文「新教學」實驗提出的情境、任務、活動與評價如何與深度學習的四個基本特徵高度契合?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大單元教學如何設計,如何實踐?江蘇省連雲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馬建明老師的實踐與思考,乾貨滿滿。匯報單元選自「新課程資源系列」《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學與教指南 二年級 下冊》(即將出版)第一單元。

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

兼談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實踐與思考

深度學習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1976年,由美國學者馬飛龍和羅傑薩爾喬發表的《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一文中提出兩個相對的學習概念: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

淺層學習是一種被動學習,以獲取知識為目的,以機械記憶為主要方法,學習過程中缺少反思,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而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以高層次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的,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並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深度學習有四個基本特徵,即情境創設、知識建構、問題解決與反思評價。而語文「新教學」實驗提出了情境、任務、活動、評價就是對深度學習四個基本特徵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結合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設計,初步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理念下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情境

讓學習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發生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不是把知識作為心理內部的表徵,而是把知識視為個體與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聯繫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因此,參與基於社會情境的一般文化實踐是個體知識結構形成的源泉。」

情境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習環境。王寧教授在《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一文中指出:「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於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

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學生在繼續學習和今後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

二下第一單元由課文《古詩二首》《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語文園地一、快樂讀書吧幾個板塊組成。

《古詩二首》《找春天》描繪了春天的景色;《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講述了與春天有關的事情;《語文園地一》中的「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均以春天裡的公園為背景,「日積月累」又呈現了一首與春天有關的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我愛閱讀」中的散文《筍芽兒》,描寫了筍芽兒在春天裡生長的情景。從課文的內容來看,從描寫春天的美麗景象,到播下春天的種子,到春天的生生不息。

再加上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要使用恰當的語氣,讓人聽了感到舒服,這樣的語氣和春天的特點是相吻合的;「快樂讀書吧」中讀讀兒童故事,兒童的頑皮、可愛、懂事、善良,與春天的意象與氣質相契合。

為此,筆者將本單元的情境確定為「找春天」,以「找春天」為真實情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並對這個情境進行描述:

「風和日暖天漸長,柳色黃淺麥苗新。春回大地,小草、紙鳶,春風、楊柳,都是兒童能夠感受到的日常景物。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課文中的春天,在朗讀中想像畫面,體會春天的生機勃勃,感受兒童的活潑快樂;在校園、田野裡尋找春天,播下一粒種子,領悟春天的生生不息,表達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這個情境和我們平時上課前創設的情境是不一樣的,上課前創設的情境僅僅是為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情境隨著教學環節的結束而結束。「新教學」實驗提出的情境,是一個大情境,是貫穿於整個單元學習的情境。

任務

在整合的學習內容中引導學生深度建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語文「新教學」實驗提出的「任務」,就是吸納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即在真實的情境中,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使學生透徹地了解需要如何解決問題,把原有知識和新知識整合起來,作出設想、推論等,批判性地重組他們的思維,發展出多種認知策略和自我調節程序,體驗學習經驗之間的相似性,促進遷移,並自主規劃學習過程和追求目標。

深度學習的內容是基於問題的多維整合,教師要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靈活地整合教材,將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讓教材內容具有「彈性化」和「框架式」特徵。

正如王寧教授說的:「所謂學習任務群,是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核心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發展個性,增長思維能力,形成理解和應用系統。」

在研讀二下第一單元教材內容的時候,筆者試圖找到教材的內部結構,以「找春天」為大單元學習的情境,將本單元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四個學習任務群,即誦讀春風楊柳、找哇找哇找春天、種下來年的春天、說出春天的語氣,帶領學生去感受春天、尋找春天、播種春天、表達春天。

任務一是「誦讀春風楊柳」,組織學生誦讀《村居》《詠柳》兩首古詩,讀出詩句的節奏與韻味,感受早春的清新悅目與生機勃勃。

任務二是「找哇找哇找春天」,閱讀《找春天》《筍芽兒》兩篇課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與孩子的天真快樂。學習「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識字、運用與思考。開展「我眼中的春天」語文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用多種方式去展示自己找到的春天。

任務三是「種下來年的春天」,閱讀《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兩篇課文,讓學生領悟種下花籽、栽下樹苗,來年就會有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誦讀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感受冬去春來的生命輪迴,領悟春天的生生不息。開展快樂讀書吧「讀讀兒童故事」閱讀活動。

任務四是「說出春天的語氣」,開展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教學,要使用恰當的語氣,讓人聽了感到舒服。

活動

讓學生在自主建構中提升語文素養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如果教學僅僅是通過簡單的講解、機械的訓練,學生是很難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主要方式就是「活動體驗」,「活動」指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活動;「體驗」指學生作為個體全身心投入活動時的內在體驗。

我們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圍繞「任務」給學生設計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簡約地、模擬地「經歷」人類發現知識的關鍵環節,通過自己的活動將符號化的知識「打開」,將靜態的知識「激活」,全身心地體驗知識本身蘊含的豐富複雜的內涵與意義,通過調動以往的經驗來參與到當下的學習,又要將當下的學習內容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起聯繫,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並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圍繞「任務」給學生設計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線上線下學習活動。以小組學習為主要形式,以線上交流為展示平臺,以活動體驗為板塊結構,語文課堂教學形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在內涵上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尋找合適的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形式,通過實踐去解決問題,由此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筆者以任務三「種下來年的春天」中的活動「美好的禮物」為例,主要是開展《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教與學的活動。安排了四個活動內容:

一是「初讀課文知人物」,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習生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動物圖片貼到句子中,來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朗讀課文分角色」,組織學生讀好人物的對話,讀好角色的語氣。三是「圖文結合講故事」,組織學生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講故事,想像人物的語言和表情。四是「美好禮物明深意」,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美好的禮物。每個板塊都是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在全班進行展示。

在活動中,儘可能地讓學生多參與,多實踐,教師儘量少講,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進行點撥與提升。

評價

在真實的情境中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新教學」實驗提出的「評價」,就是基於真實情境下,引導學生深度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評價」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改進學習策略,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增強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既然「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那麼,語文評價就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考查學生的能力與素養。

另外,深度學習的關鍵環節是遷移運用與學會反思。我們在「單元測評」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解決問題與遷移運用的真實情境,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方式促進學生學會反思。

在二下第一單元的測評設計中,筆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找春天」的情境:「『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天來了,小河裡的冰融化了,小草探出了頭來,柳枝抽出了嫩芽……我們一起到公園裡找春天吧!」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與教學目標融合在一個「找春天」情境裡,如表1所示。

表1:第一單元綜合測評的內容與目標第一題,寫景點名稱。通過公園遊覽圖,讓學生根據拼音寫出景點的名稱,書寫景點名稱重點考查本單元有關生字的掌握情況。另外,讓學生選擇一處景點,給它起個名稱,考查學生觀察能力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第二題,找春天寫句子。引導學生到公園裡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通過寫句子,一方面考查學生對春天的感受,另一方面考查學生運用積累的詞語寫句子的能力。如我來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觸到了什麼,讓學生補寫句子,能夠把本單元課文的語言進行遷移運用。

第三題,「春的旋律」朗誦會。一方面考查學生對與春天有關古詩文的積累情況,另一方面重點考查學生的朗讀,能夠注意語氣和重音,這也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學生在朗誦《春風吹》這首小詩時,能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讀好語氣和重音,如在朗讀「柳枝抽出了淡淡的嫩芽」這句時,可以給自己提三個問題:什麼抽出了淡淡的嫩芽?柳枝抽出了什麼樣的嫩芽?柳枝抽出了淡淡的什麼?根據這些問題試著朗誦,讀出句子的語氣和重音。

第四題,口語交際。給學生創設了兩個情境:一是在湖心亭上,一個同學隨手把香蕉皮扔進了湖中,你該怎麼對他說。二是在「春的旋律」朗誦會上,你不小心踩到同學的腳,你該怎麼對他說。

如何較為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我們給每個題目設計了三個層級的水平表現,層級越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就越高。以第二題「找春天寫句子」為例。

一級水平:能運用積累的詞語寫句子;所寫的內容基本符合春天的特點。二級水平:能運用積累的詞語寫句子,用詞恰當;所寫的內容符合春天的特點。三級水平:能運用積累的詞語寫句子,用詞恰當,語句優美;所寫的內容符合春天的特點,表達有創意。

這樣的測評設計,有著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聚焦單元語文要素與教學目標,能夠較好地反映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二是測評內容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熱情與興趣;

三是能力指標具體明確,能夠清楚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便於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診斷與改進。

四是測評設計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把測評放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表現出學生個人的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改變了紙筆測試的單一形式。(本文發表與《語文建設》2019年第5期)

語文學與教指南 一年級 上

為了切實推進新標準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改革,一批課程標準研製專家、學科專家、課程專家、評價專家、信息技術教育專家和教學名師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組建成專業共同體,深入研究、勤奮探索,系統研發了「新課程資源系列」叢書,其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語文 學與教指南 一年級上》共2冊,《教學指南 》1冊,《學習指南》1冊。

《教學指南》和《學習指南》根據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按照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充分發揮主題單元的作用,選擇和創設學習情境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和多樣的學習活動。堅持教、學、評一致,將評價嵌入學習過程之中,安排單元練習與測評,通過進階學習和評價,逐步全面落實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本書還有網絡版課件,以積極推進基於網際網路環境的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引領語文教學的變革。

《教學指南》供小學教師使用,《學習指南》供小學學生使用。二者一體化設計,相互照應,同步使用。

▲新課程資源系列 語文學與教指南 一年級上 編委會

顧 問:張民生 朱慕菊主 任:崔允漷 陸志平副主任:楊向東 張鐵道 劉紅雲 楊曉哲主 編:陸志平執行主編:戴曉娥副主編:蔣琳 馬建明 孟亦萍

相關焦點

  • 教育參考丨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設計範式研究——以科學概念學習為例
    單元教學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目前課堂教學的弊病,在於教師「站不高,看不遠」,沒有真正抓住學科的本質,常常糾纏在細枝末節上,存在脫離學科本源的現象。單元教學產生於19世紀末,是歐美新教育運動的產物。
  • 鄭桂華:核心素養時代的「新教學」——指向深度學習的大單元教學
    在「新教學」的三個追求「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中,我想大單元是核心。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應該是由零散走向關聯,由淺表走向深入,由遠離生活需要走向實際問題的解決。我想這是我們共同的理解。在昨天與項目組老師們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中,我享受了一次智慧大餐。
  •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
    星源小學: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本學期星源小學開展了以「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大單元教學」為主題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近日,六年級組進行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活動。一確立主題小學階段的說理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本,其教學以語言為平臺,將教學的中心指向言語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經研討,六年級組確立了「深度學習視域下的說理文教學——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教研主題。
  • 新教學新設計|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
    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的問題,即如何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確定大單元,如何設計一個大單元的學習,如何在大單元學習中介入真實情境與任務。大單元設計能夠改變學科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實現教學設計與素養目標的有效對接。
  • 陸志平:學習任務群與教學改革——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
    語文任務群整合了教學的目標、內容、情境、資源、活動、方法和評價,也有機融合了經典範例誦讀和知識傳授、行為訓練合理的元素,突破了素養養成模型的最後一個難點,就是課程內容組織。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我提煉了三點(見2018年3月《語文學習》):1.語文核心素養為綱的大單元設計;2.真實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3.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 戴曉娥︱義務教育統編語文教材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聚焦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指向整合的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如何定義語文大單元教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是從素養出發的語文學習方案,根據語文素養形成的條件和特徵,以學生的學習為主線,統籌內容、目標、情境、任務、評價、技術,合理安排學習活動。
  • 【教學】陸志平︱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
    分項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是常見的做法,大單元設計則是以語文素養為本,有機整合提煉單元主題與目標,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統領單元的情境、任務等設計,更加自然流暢地實現單元的多重教育價值。這種素養為本的有機整合又是以學習語言運用為基礎的。思維、審美、文化、思想品德、人格修養等方面的發展,是通過學習語言運用、感悟理解欣賞文本來實現的。
  • 首屆中國基礎教育「新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小學語文)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聚焦「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先進理念,從學術理論高度、新課改背景、一線名師觀摩課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以「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為特色的教學範例,探索基於統編教材的語文「新教學」,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套極富創新的教學系統。
  • 深度學習:從課時教學目標到單元學習目標
    在深度學習項目的研究與實踐過程中,我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 深度學習倡導單元學習,每一個單元主題通常需要若干課時完成。「單元學習目標」是指在完成單元多個課時的學習之後,學生應該獲得的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能靈活應用的知識、技能、策略,能反映學科本質及思想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經歷一定的困難之後學生愉悅的心理感受,還有學生對學科的好奇和期待。
  • 基於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提倡單元教學設計。如何突破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提倡深度學習。通過對深度學習概念的分析,以及對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比較,深度學習具有如下特點:(1)深度學習意味著理解與批判;(2)深度學習意味著聯繫與構建;(3)深度學習意味著遷移與應用。促進深度學習有如下一些常用教學策略:(1)基於問題的學習;(2)任務驅動式學習;(3)過程性評價。
  • 不斷迭代的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隨著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雙線組元」「三位一體」「助學系統」等術語逐漸被廣大一線教師所熟知。其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借統編教材的使用和《溫州市初中教學常規(2016版)》(簡稱《新常規》)的出臺,在溫州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煥發了新的生機。
  • 推進深度學習,打造課改新樣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
    課例展示籤約儀式後,教育部基礎教育改革都江堰實驗區「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系列研討活動之小學「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主題研討活動正式開始。北街小學和蒲陽小學代表都江堰市實驗區分別進行了數學和語文的課例展示。
  • 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統領下的單元教學如何設計?思路是關鍵!
    繼昨天第一期(《高中數學新課標最顯著的兩大變化》)後,今天接續第二期。由「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統領,指向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單元教學如何設計?(3)設計學習單元數學內容和思想方法既是相對獨立又是相互關聯的,而數學永遠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便於避免知識的碎片化、學習孤立化,我們採用單元教學:設計一些「支架」,依據課標和教材重組教學內容,從而設計內容既相對獨立,又體現課程要素。
  • 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 即讓學科教育「回家」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即讓學科教育「回家」,為此,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六個方面,以讓教學「回家」:建立學科素養目標體系,明確「家在何處」;把深度學習設計出來,讓真實學習真正發生;採用大單元備課,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將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化處理,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有趣、有用、有意義;探索與新目標匹配的學科典型學習方式;實施教學評一致的教學,讓核心素養「落地」。
  • 深度學習 讓語文學習更優質——奧龍小學語文組教師參加「深度學習...
    舜網訊 語文組全體老師進行觀看深度學習教學改革項目小學語文直播的活動。此次直播主要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由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帶來的講座:基於語文學習主題的單元整體設計。第二部分是案例交流,分別由來自寧波、上海、北京的三個教研團隊和大家進行分享:《大自然的畫卷,在想像中發現美好》——三年級下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彩筆繪生活,寫清一件事》——四年級上習作單元的教學設計;《魯迅面面觀,我說大先生》一一「我眼中的魯迅」研讀交流會。通過觀看學習,我們應該變單篇課文教學為大單元整體教學。最後部分是現場研討。研討主題1:活動設計,讓深度學習發生。
  • 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
    上篇分享了「深度學習」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這兩個熱詞的意義。今天與大家分享「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和「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他們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馬雲鵬教授主編的《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學科教學指南·小學數學),揭開廬山真面目。
  • 指向高階思維的逆向教學設計
    調查發現有六大趨勢值得關注:一是「自助式學習」觀念正在重塑教育。二是終身學習已成為現實。三是數碼和虛擬學習將成為新常態。四是對傳統教育系統的信心正在動搖。五是軟技能比自動化更有優勢。六是網絡和校園欺凌使學校管理尤為困難。這一調查結果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思維方式發生變革變得更加緊迫和必要。設計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指向高階思維的一種方法,鼓勵人們積極冒險,激發創造力。
  • 深度學習 教學相長——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教師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觀摩與研討活動
    7月30日-31日,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山東師範大學漢峪實驗小學)全體語文數學教師齊聚線上,參加「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團隊研究開發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通過專家剖析教學案例,對照本校已有的深度學習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和探索,老師們深入學習了什麼是「深度學習」以及其意義和影響,「深度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既注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老師們進一步明確了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只有建立深度學習的實踐模型,把握單元整體設計的要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目標、學有所成、學有意義。
  • ...教學相長——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教師參加「深度學習」教學改進...
    7月30日-31日,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山東師範大學漢峪實驗小學)全體語文數學教師齊聚線上,參加「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團隊研究開發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的觀摩與研討。通過專家剖析教學案例,對照本校已有的深度學習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和探索,老師們深入學習了什麼是「深度學習」以及其意義和影響,「深度學習」理論下的教學設計,既注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又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老師們進一步明確了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只有建立深度學習的實踐模型,把握單元整體設計的要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目標、學有所成、學有意義。
  • 小學語文|「情趣」讓教學設計更鮮活
    指向「情趣」的教學設計,遵循學生心理的「兒童性」、凸顯課堂教學的「情境性」、著力語文閱讀的「實踐性」。設計是創造性的思維構想。教學設計是教師為教學活動制定的藍圖,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指向學生「學」的;優質的教學設計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情趣」的教學設計是從兒童的視角構想教學活動,它蘊含著鮮活的溫度:愛、尊重、有意思。在我看來,具有情趣品質的教師,其教學設計一定是關注生命成長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是生命與生命的情理交融、情趣交互、共同對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