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更多孩子掌握自主閱讀方法、開啟英語自主閱讀之旅,小學英語團隊開展了自主閱讀方法大單元教學。當單元教學完成後,老師們不禁思考:單元教學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提升?這一問題就是實證研究的起點。
在這裡,老師們會假設「自主閱讀方法單元的實施會促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因此自主閱讀方法單元的實施就是研究的「自變量」,學生閱讀素養理應是研究的「因變量」。然而,英語閱讀素養有多個維度、多種解讀,需要我們制定可以測度的指標。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同時考慮到本單元對學生產生的持久影響,最終選擇了在英語閱讀教學界頗具影響力的王薔教授、陳則航教授的英語閱讀品格理論作為橋梁,以銜接學生的具體閱讀表現和英語閱讀素養。於是,閱讀品格便成為了本次研究的直接「因變量」。(老師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查閱文獻的方式,來尋找類似於閱讀品格這樣的工具,使素養直觀易測。)
明確了研究問題,我們便可以著手設計數據收集過程了。與上一環節一樣,這一環節必須在開展單元教學前完成,因為學生進行單元學習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錯失了進行前測的機會,是沒有「後悔藥」的。
在本環節中,我們需要明確研究對象(選定實驗班、對照班等),確定研究方法,制定數據採集工具和方式。在研究中,選取了四年級125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制定了自主閱讀情況問卷、以及打卡圈小程序兩種數據收集工具。
自主閱讀情況問卷包括閱讀量表以及開放性問題兩部分,為保證量表的科學性,閱讀量表參考了王薔和陳則航教授的閱讀品格理論體系,包含閱讀量、閱讀頻率、閱讀態度、閱讀興趣、自我評估等維度,採用李克特5分制評價量表,便於開展定量研究。開放性問題則用來了解學生在閱讀習慣等方面的進步情況,支持後續的定性研究。
這裡需要和各位老師強調,在我們設計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時,為保證研究科學性,我們需要查閱文獻,如果前人有驗證過的信度、效果較好的問卷或訪談提綱,且恰好符合我們的研究需要,就可以直接參考。如果沒有合適的內容,我們依然需要參考文獻,基於一定理論基礎進行自主設計,並和團隊老師們認真探討其科學性,藉助SPSS工具進行信度和效果的檢驗。
在本研究中,我們還用到了微信打卡圈小程序作為第二種數據收集工具,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閱讀動態,觀察其閱讀量、閱讀興趣、閱讀動機等。
完成數據收集後,我們便可以採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來分析數據。在定量分析時,為了檢驗學生的前測和後測閱讀量表得分是否有明顯差異,我們採用了SPSS 23.0中的配對樣本T檢驗,這是一種可以檢測前後測是否有顯著性差異的工具。結果顯示P值<0.05,這說明學生的前測和後測閱讀量表得分具有顯著差異。(現在還不會統計軟體的老師別慌,咱們可以根據需要購買一些書籍進行學習)
在定性分析時,我們運用打卡圈觀察、詞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問卷中開放性問題回答、微信打卡圈小程序中的閱讀記錄單,以及閱讀過程中家長和學生的閱讀反饋。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量、閱讀動機、閱讀興趣等方面均有提升。
經過定性和定量分析後,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了。本研究中,通過閱讀品格與核心素養的要素相對應可以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多個維度均有提升,比如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素養,從而一定程度上檢驗了單元教學的實施效果。
關於實證研究,我們有一些對未來探索方向的思考。比如,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能否通過類似閱讀品格這種銜接核心素養與學習表現的工具,將核心素養在單元學習中的落腳點轉化為便於定量分析的量表?能否圍繞這些落腳點設計學生訪談或學習行為觀察方案,進行前測和後測?
實證研究對於解決我們當前的單元教學困惑有著的特別價值與特別使命,願每一位老師都能在科學的教學研究方法的指導下,體驗探索之樂,發現之喜,向心中的教育理想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