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第一教育專業圈」可快速關注
【摘 要】本研究通過課程與教學調研發現,在學校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拖堂現象,課堂教學呈現大容量、高密度和快節奏的特點。根據經驗判斷,問題源於教學容量的失控。我們從問卷調查和教師訪談中獲取證據,深入探討了教學容量失控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證研究,開發工具輔助教學設計,評價教學容量的控制;通過市級教研活動宣傳、輻射實證研究的經驗,推廣備課、觀課工具,提供合理控制教學容量和有效激發學生互動的教學案例。
【關鍵詞】教學容量 合理控制 實證研究 初中英語
從2009年開始,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以下簡稱「市教研室」)提出了教研轉型的三個方面,實證教研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要求教研員將「基於證據的教研」與「基於經驗的教研」相結合來開展教研工作。在實證教研的背景下,上海市初中英語學科基於證據發現普遍性問題,通過開發與運用工具來研究問題,通過專題教研與課堂教學引領並驗證問題的解決,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提煉經驗、遷移經驗,通過合作共同體式的研究鍛鍊隊伍、提升區域教研品質,通過現場教研傳播經驗、積累資源、培訓教師。實證研究的流程見圖1。
圖1 實證研究流程
本文以「合理控制教學容量」的研究為例,闡述實證研究的過程。
一、問題的提出
市教研室每學期赴一個區進行課堂教學調研,目的是提煉經驗、發現問題、傳播經驗、指導改進。聽課是提煉經驗和發現問題的重要途徑。我曾在A區和B區調研中,共聽課20節,其中16節課有拖堂情況,經過聽課分析以及與教師的交流發現,拖堂是表面現象,反映的是教學設計的問題。教師往往放大一節課的作用,將大量的內容與活動放在了一節課內,導致目標多、容量大。為了完成教學內容、達成教學目標,課堂節奏被加快,學生思維與互動時間被壓縮,但教師往往還是無法完成教學內容,導致拖堂。
在松江區調研前,我與該區教研員進行了溝通,要求教研員對三所點上學校進行指導,控制教學容量,儘可能做到不拖堂。我在松江區調研過程中共聽課10節,沒有1節課拖堂。在對全區英語教師進行反饋時,我分析了10節課不拖堂的原因:一是每節課的教學目標2至3條;二是每節課的學習活動數量不超過5個,一般而言,輸入活動2至3個,輸出活動1至2個。為進一步提煉經驗、傳播經驗,我與松江區教研員、部分青年骨幹教師成立教研共同體,研究如何合理控制教學容量。
上海市初中英語學科每學期開展一至兩次主題教研活動。從2011年開始至今,我們將「合理確定教學內容」作為大的教研主題,引導區教研員和全市教師基於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分析,來確定「用教材教什麼」。多年來,我們不斷進行主題的細化與深化,具體研究了如何進行文本解讀,如何開展單元教學設計,如何確定教學重點與學習難點,如何提高教學的年級特徵等。教學容量是教學內容不可忽視的要素,而教學容量的問題已經成為普遍問題,應該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在2018年上半年,我們將「合理控制教學容量」作為市級教研活動的主題,分別在松江區和嘉定區進行試點。
二、問題的解決
我們建立市區校三級教研共同體,研究教學容量問題產生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行動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開發與運用工具輔助問題的解決。
1.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問題
以松江區為例,我們建立市教研員、松江區教研員、松江區骨幹教師研究共同體,深入了解問題。通過對全區初中英語教師進行問卷調研,教研員發現教學容量失控的具體表現:(1)拖堂,不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內容;(2)PPT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教材自帶課件,不做修改;(3)教師一言堂,師生、生生真實互動缺乏;(4)課堂活動多,但缺乏層次和思維。通過觀課以及與教師訪談,教研員分析了教學容量失控的主要原因是教學設計出現偏差,主要表現為教學設計缺乏整體性、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松江區十餘名骨幹教師在區教研員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各自學校進行了深入的訪談,進一步對教學容量問題進行了歸因:(1)沒有基於學情進行教學設計;(2)教學目標沒有針對性或數量過多;(3)重點和難點把握不明確;(4)課堂活動與目標不匹配或數量過多;(5)教學指令不清晰,隨意性較大;(6)未預設學生反饋面等。
2.在實踐研究中解決問題
試點區教研員圍繞市教研室活動主題,設計區域常規教研活動,聚焦區校教研薄弱點,開展培訓,主要舉措:(1)組建骨幹發展共同體,研究問題;(2)組織課堂教學評比,關注容量;(3)圍繞容量關鍵要素,實施培訓。培訓主題是「基於合理控制教學容量的教學設計改進」,培訓對象是全區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
試點區骨幹教師基於容量失控的歸因開始課堂教學行動研究,選擇了一個教材單元進行教學設計,聚焦目標、重點和難點、活動、教學指令等,再進行課堂教學,課後進行評課活動,依據目標、重點和難點、活動、教學指令等反思課堂教學,初步擬定備課工具。然後,骨幹教師們依據備課工具再選擇一個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再次上課和反思,達成以下共識:(1)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必要因素;(2)理清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的關係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因素;(3)活動設計對達成目標及解決重點和難點的作用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4)關注反饋形式和反饋面是合理控制教學容量的參數依據。
3.開發工具輔助問題解決
試點區骨幹教師在實踐研究過程中開發了兩個工具:一是「控制教學容量備課工具」,二是「控制教學容量觀課工具」。
首先,開發控制教學容量備課工具。骨幹教師們在對教學容量失控歸因的基礎上開發「控制教學容量」的備課工具,並依據問題的歸因大致提出了幾個需要鞏固的維度: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和難點分析、活動設計、課堂反饋預設、時間分配預估。教師們擬定了工具初稿,並在各自學校的備課活動中試用,再進行集中討論,研究試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基於問題解決調整工具。經過三輪試用、研討,最終確定了「合理控制教學容量備課工具」表。
其次,開發控制教學容量觀課工具。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中學教師以寫作課為切入口,開發觀課工具。教師們首先對一節教學容量合理的寫作課特徵進行梳理,然後進行排序,確定了兩個特徵要素,即「準時上下課」和「教學節奏平穩」。在此基礎上初步開發工具,在組內運用工具進行觀課,觀課後對工具進行修改。區骨幹教師參加第二次觀課活動,運用修改後的工具進行觀課,並進一步討論工具。市教研員參加了第三次研討,提出了「反饋」的要素:在教學實施層面,教師可能為了控制教學時間而犧牲活動的時間,並忽視與學生的互動。此後,該校在區骨幹教師的幫助下對工具進行了二次修改。如此,經過五次觀課、研討,最終確定觀課工具表。
第三,第二次開發控制教學容量觀課工具。如嘉定區骨幹教師學習、研究了「寫作教學課的課堂容量觀察量表」的設計方法,以此作為研究起點。最初,他們想設計英語聽說課或者閱讀課的教學容量觀察表,然而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們發現兩者具有共性,這些共性的問題實際存在於各種課型中。因此,他們將教學容量觀察表的範圍拓展為各種課型。工具開發的核心是尋找關鍵要素、確定觀課指標,然後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改工具。他們經歷了五次觀課試用,最終確定了通用版控制教學容量的觀課工具。
第四,開發學生互動觀課工具。如嘉定區骨幹教師開發了「學生互動觀課工具」。該區骨幹教師們從學生互動的思維含量為切入點進行觀察與記錄,形成初中英語課堂學生互動觀察表初稿,運用工具在項目學校進行五次校本研修,收集項目實驗學校在使用工具量表中發現和遇到的問題,基於問題進一步修改工具量表,聚焦「凸顯學生主體,體現合作互助,實現動態生成」三個維度完善工具量表。
三、經驗的傳播
2018年上半年,我們圍繞「合理控制教學容量」組織了兩次主題教研活動,活動的目的是提煉松江區和嘉定區教學研究經驗,通過課堂教學和專題發言傳播經驗。第一次活動在華東師範大學松江實驗中學舉辦,第二次活動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嘉定外國語學校舉辦。
我們在活動前發放「告示單」。每次活動前2周發放活動「告示單」,讓教師有準備地參與活動。「告示單」的要素包括選定教研主題的動因、過程安排、效果預估、材料準備、參加活動準備。
以第二次活動的「選定教研主題的動因」為例,針對上課拖堂、教學容量過大、教學節奏過快的問題,我們在松江區舉辦了「合理控制教學容量」主題教研活動,引起了教師的關注與思考。活動中達成了以下共識:就一節課來說,40分鐘是不變量,教學目標要聚焦;教學活動要注重效益,不追求數量;教學節奏應舒緩,不犧牲學生的互動。
為鞏固活動效果,進一步研究如何在控制教學容量的基礎上有效激發學生互動,我們還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嘉定外國語學校舉辦主題教研活動。
這兩次活動我們均下發由兩區骨幹教師開發的觀課工具,引導教師針對主題(教學容量、互動)進行觀課,點評專家也須依據觀課工具進行評課。觀課工具在活動結束後上交,由工具開發者進行分析,將相關數據告知上課教師,並根據數據對觀課工具進行完善。兩次活動後,我們均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掃描相關二維碼填寫「活動反饋表」,旨在聽取教師意見,改進教研活動設計。
教研活動既是對一個階段教研共同體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對參與活動教師的培訓。我們在活動後通過「上海初中英語教研」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活動報導,推送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專題發言稿、觀課工具等材料,供全市教師參考和使用。
四、反思與展望
「合理控制教學容量」這一研究基於實證,旨在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通過研究,我們積累了以下幾點經驗。
1.教研共同體是實證研究的團隊保障
在本研究過程中,市教研室分別與松江區和嘉定區教研室和基層學校構建了教研共同體,市教研室把握研究方向,調控研究進程,區教研層面開展實證研究,深入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區內指導骨幹教師開展實踐研究,探討問題解決的策略。
2.問卷調查與訪談是實證的重要來源
兩區的教研員和骨幹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實證研究,為研究提供證據。教師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問題的具體表現,挖掘問題的歸因,為問題解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工具是開展實證研究的重要策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研共同體創造性地開發了四個工具,工具的作用:(1)分析問題原因,確定了解決問題的方向;(2)指導教師根據問題解決的方向進行備課;(3)引導教師用工具開展觀課評課,歸納解決問題的策略;(4)引導觀課教師關注教學中的問題,並能運用工具解決自己教學中的問題。
4.活動是傳播實證研究經驗的重要平臺
兩次教研活動通過課堂教學呈現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市教研員的專題發言呈現問題、提高認識、引發思考,區教研員的發言呈現區層面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過程,骨幹教師的發言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考與實踐過程,並分享工具開發的過程與工具運用的指導。活動同時提供了四個工具、三個教學案例,為各區教研員和基層教師提供了可借鑑的資源。
我們希望各區教研員借鑑這兩次活動的經驗和資源,在區內圍繞「教學容量」的問題進行現狀調研,引導基層學校開展實證研究,合理控制教學容量,全面做到上課不拖堂,並以此為前提在課堂上有效激發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教會學生在活動中傾聽、質疑、評價、反思,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陸伯鴻.上海教研素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初中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試驗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趙尚華.初中英語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 趙尚華)
(本文刊載於2018年7AB合刊《中小學教育科研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