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語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採用任務型教學法,並在教學實踐中對此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本文擬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探索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論文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實證研究;英語教學
在新一輪的外語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多開始採用任務型教學法,並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於轉變學習方式,從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單純依賴老師講授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本研究擬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探索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1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及原則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teaching)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其理論基礎來自於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並不是按照教師預設的語言順序掌握語言的。他們認為人們掌握第二語言與掌握母語有著基本相同的順序,而且這一順序是不受外在教學影響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傳統的語法教學大綱費時低效,應該按照任務目標設計任務的大綱,所有活動圍繞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展開。Peter Skehan(1999)指出,任務型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採用讓學生去完成所給予的任務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使學習者)獲得接近自然的語言習得方式,使潛在的域際系統得到拓展」。
對於「任務」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闡述和側重。Long (1985)認為一項任務就是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無償的,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回報的事情;Nunan(1989)將Long的任務稱為「目標性任務」或「真實世界的任務」,認為除了「目標性任務」還有「教育性任務」,後者是課堂內的活動,也許這類任務不大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Skehan(1999)對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定義為含有以下5個要素的活動:①任務以意義為主;②任務中要有問題需通過語言交際進行解決;③任務與真實世界的活動有類似之處;④首先要完成任務;⑤根據結果評估任務。Ellis(2003)則更加具體地從課堂教學與評價的角度提出了實施任務型教學的8個原則:確保適當的任務難度水平;每節課有明確的目標;使學生對於完成任務有明確的定位;確保學生在任務型課堂上積極主動;鼓勵學生敢於冒險;確保學生在完成任務時主要關注的是意義;提供給學生關注語言形式的機會;要求學生評價自己的能力表現與發展。
2 實驗設計
2.1 研究問題。探索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2.2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陝西省安康學院2014級的兩個班的學生,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兩個班每周四節課,教學時間為16周。授課內容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兩個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基本相當,高考英語成績在80分至100分(總分150)之間。
2.3 研究工具。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對象為實驗班的學生。問卷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10個句子,主要涉及任務型教學法的效果,比如,「我對英語學習更感興趣了」、「我的口語表達比以前更好」、「我完成任務的態度是積極嘗試,熱情投入」等。每個句子有「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個選項,這5個選項根據否定與肯定的不同程度定為1至5 分;第二部分是開放題,徵求學生的意見。期末考試成績僅計算筆試卷面成績。
3 任務型教學實驗的具體實施
對照班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講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彙並逐句翻譯,學生做筆記或回答老師提問。實驗班則採用任務型教學法,教學圍繞任務展開,學生按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並予以展示。
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按照Willis(1996)的三個階段:「任務前」階段(pre-task),要求學生課前搜集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課上小組討論,然後由一名代表進行陳述或展示,為課文的學習做出必要的準備;然後是「任務環」階段(task cycle),學生細讀課文並回答課後問題,然後小組討論並由代表向全班陳述;最後是「語言聚焦」階段(language focus),針對課文中出現的特殊句式或重點詞彙,教師給予適當講解,輔之以練習,並就學習者在上一個階段的表現給予反饋。
與上述課堂學習任務類似,也為實驗班布置了其它課外學習任務,需要學生在完成準備後進行課堂展示。以第二單元Section A《查理·卓別林》為例,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有關卓別林生平、藝術事業及愛情方面的材料或趣聞軼事,課上小組交流,然後每一小組推選代表進行匯報;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並回答課後問題,先由小組討論然後向全班陳述;最後由教師針對課文的難點或重點詞彙或句式做適當講解並答疑。此外,課外學習任務包括:1)作文 My Favorite Actor;2)每一小組合唱一首英文歌曲。作文講評時,先由老師總結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然後進行小組交流互評。歌曲則需要學生在組長帶領下選擇合適的歌曲並為每一組員準備歌詞、mp3等材料,確定練習時間並於兩周後進行課堂展示。
4 實驗結果分析
4.1 統計結果。從問卷統計的結果看,學生對於任務型教學法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的比率特別高,在85%以上,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了「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從總體上來說,學生對於任務型教學給予了肯定。從期末考試的成績分析,實驗班的平均成績為65.8,而對照班則為62.5,實驗班明顯高於對照班,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了積極影響。
4.2 問題討論
通過筆者的觀察,採用任務型語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完善。1)注意調動每一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筆者發現,一些小組總是由同一個人代表小組陳述,應設法改變這種狀況,讓每一個小組成員有機會開口,形成一個平等的氛圍。2)應當繼續重視語法的學習。實施任務型教學並非反對語法教學,而是強調運用掌握的語言知識表達有意義的思想。Nunan(1989) 認為:人們廣泛地接受這樣一種觀點,要求學習者注意語言形式的課堂教學任務有其價值,語法也是進行語言交際必不可少的資源。因此,應當從詞彙講解、書面作業等方面督促學生重視語言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