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導讀::課堂教學效率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筆者認為它應該是建立和諧師生關係、優化教學過程、深入解讀教材三個方面的整體組合。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不斷的更新觀念,勇於實踐,敢於創新,追尋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論文關鍵詞:課堂效率,解讀,和諧,優化。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係。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並執著追求的目標。在小學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是保證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係,這將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師生關係的和諧,容易使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信任、尊重、理解等,盡情享受學習的快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下的師生關係。在教育教學中始終把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放在首位,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凸現。但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尊重學生的人格,架構心靈的橋梁
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前提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人而言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對其人格的不尊重。身為一名教師,除了盡最大努力教給學生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所有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有一次,筆者讓學生做這樣一道練習題:把小動物送回家,突然一個學生大聲喊道:老師,有的小動物找不到家。我面帶微笑著詢問是哪一隻,看似簡單的一個微笑,卻帶給學生莫大的鼓舞,所有小朋友爭先恐後的回答:小熊。如果當時筆者對貿然出現的聲音給予嚴厲的批評,就會中斷學生的思維,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等,把學生在課堂上想的、說的、探索到的、體驗到的作為課堂評價的重點。
只要老師堅持愛的教育,學生就會願意和老師溝通,把老師看做是最信賴和仰慕的人,懂得尊重教師的勞動,從而積極配合,專心聽講,勤於思考,最大限度的吸收老師所傳遞的知識信息,教育教學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多元評價學生,彰顯愛的力量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建立一種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讓評價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
如在教學中善於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方法,經常和學生談心,關愛學生;充分應用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濃濃的愛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善於應用面部表情表達教師的情感和意圖等等。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微笑、一句表揚、一聲鼓勵、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可以表現出教師滿懷愛的真情,一定會給學生一種自然、親切的感覺。在這種和諧的、愛的氛圍下,學生才能自覺而愉快地接受教師的引導,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達到熱愛學習的目的。
二、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程度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度。人教版數學教材無論從摘要求。
1.前後聯繫,關注教材內容的系統性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知識點與知識點緊密聯繫,環環相扣,前一知識點是後一知識點的基礎,後一知識點是前一知識點的延伸。對同一類知識來說,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各知識點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分布,認清它們的來龍去脈與縱橫聯繫,以及它們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教學過程中的前後脫節或者重複。如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加減混合兩步計算式題」為例,它在低年級教材編排中是這樣系統安排的:
第一次出現:在一年級上冊。首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加減法混合計算的方法,知道加減法混合計算式題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教材呈現的情景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理解運算過程服務,在先減後加計算方法的教學中,藉助情景來理解運算順序是學生必須經歷的過程,教師需要通過對應的情景圖來解釋。第二次出現:二年級上冊(P28例3)。同樣是加減混合計算式題,但這時的情景圖已經失去表示運算順序的意義,解題策略增加了開放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計算與生活情景的區別。第三次出現:二年級下冊(P4例1)。這是一道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以引導學生應用加減混合計算式題的知識解決有關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建構相關的數學模型。教學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表述加減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上」。
通過對教材的系統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對於「加減混合兩步計算式題」在不同年級的編排情況,明確其中各不相同的設計意圖。顯然,準確深入地解讀教材是開展智慧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多多地解讀鑽研教材,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更靈動,更具生命活力。
2.入木三分,把握教材內容的深刻性
人教版教材所呈現的數學學習活動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大到單元主題的引入,小到練習的設計均可見到數學學習活動的身影。這一項項的數學學習活動所承載著的目標卻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讓情境更加生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是為了藉助情境引出新的知識點;還有的是為了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深入解讀教材例題,明確例題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弄清例題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合理選擇學習活動。
如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關於比例尺的理解與應用一課中,教材是通過一幅地圖來引入,說明「線段比例尺」的定義的:這是線段比例尺,表示地圖上1cm的距離相當於地面上50km的實際距離。筆者認為如果只按照以上的歸納來進行教學是不夠嚴密和科學的,線段比例尺從理論上講,圖上距離可能是1釐米,也可能是2釐米,也可能是5毫米……只是在實際中為了直觀、計算方便的考慮,才把這條線段畫成1釐米,這樣繪圖合適些。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量一量,讓學生明白線段比例尺中的圖上距離表示一個單位長度,不僅僅表示1釐米,往往要根據實際需要(圖紙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比例尺及圖上距離的長度及單位。可見,把握教材內容的深刻性,不僅要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而且要懂得如何準確、科學表達這些內容的方式。努力做到既要準確表達現階段的含義,又要避免講的過死,和以後的學習產生矛盾,給學生帶來認識的片面性。
三、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更新觀念,統一認識。在現在的教學中應用新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確實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要想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小學數學教學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課堂練習的設計等各個環節進行優化,以發揮教學過程的整體功能。
1.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確定小學數學總體目標包括四個方面: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適度有效的教學目標能促進教學活動有序實施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教學目標是整個數學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握著整個教學過程的導向。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前提條件。在制定小學數學課時教學目標時,經常會出現目標不明、目標過高、過偏、過大的問題。筆者認為,有效的課時教學目標設計應體現以下幾點:
第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生活背景,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確立教學基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一課教學中,直尺是學生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的,而且他們在上冊《比一比》中已經學了物體長短的比較方法,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知識和基礎,在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①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②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第二,使「三維目標」有機結合。每一個課時內容的教學目標並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而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這三個維度的關係就如同立方體的長、寬、高三個量的關係一樣。隨著新課程觀由「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變,導致課程目標必然由單一的認知性目標向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與方法多種目標的有機整合。當然,由於每節課的內容不同,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也會不同。因此,並不是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都要求三維目標面面俱到。只要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能堅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機整合三維目標,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體現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所謂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從低到高(分為了解、理解、掌握、靈活應用四個層次)逐層遞進的不同認知水平。二是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提出要求。如在小學三個學段都有《可能性》這一知識點,學生是從單純的遊戲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在遊戲活動中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最後體驗事件發生的機率等,這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次探究活動的目標是逐步上升,層層遞進的,最終實現了概念的逐層完善。
2.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倡導有意義的學習,主張全面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情感與態度。要改變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育教學觀念。只有這樣,才會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在教學中,筆者採用了「問題——探究——創新」的教學模式,我始終堅持「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的教學理念,變學生由「要我學」為「我要學」,開啟了學生心智的大門,使學生形成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思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關鍵。這就要求每位數學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成教學行為,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深入解讀教材,努力實現「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和諧師生關係,讓學生盡情地享受學習的快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