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位博覽群書的數學教師,他(她)不一定氣宇非凡,但他(她)的課堂定是靈動的。如果讀的是數學專業書籍,那課堂上必定流淌著數學教師們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數學味」。為了加強第四共進組成員的課堂教學能力,上出有「數學味」的課,11月3日,第四共進組在中山紀念中學組織了「數學專業閱讀對課堂教學的指導——以閱讀《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為例」研討交流會。參加本次活動的教師有中山初中數學教研共同體第四共進組全體成員、趙桂枝名師工作室成員和貴州省金沙縣禹謨鎮初級中學的跟崗學習教師。本次活動由中山紀念中學的黃紅老師主持,教師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暢所欲言,達到了深度交流的效果。
首先,共進組各成員們根據自己的情況,交流數學專業閱讀對課堂教學起到怎樣的指導作用。以閱讀《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為例,接觸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相結合這一領域後,課堂教學是否發生改變,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雲衢中學的任益蘭老師以《一元一次方程》為例,她在課堂上融入了關於「元」的歷史,學生的學習激情馬上被點燃,師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鑫雙語學校的周星老師在共讀活動的第二階段——延展閱讀階段,進行大量的有關數學史的文獻閱讀,並嘗試把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周老師在《最短路徑(2)》的教學中把「胡不歸」數學模型以習題的形式引入了課堂,引發了學生的深思。
中山紀念中學的汪晶晶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主要是以點綴式和附加式的方式把數學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汪老師認為在課堂上要重現古人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是十分困難的。她在高中集合的教學中就介紹了集合的發展史,讓學生知道集合是在數集的基礎上發展的,為學生接受新知識搭好手腳架。同樣的,汪老師在講授函數這一部分內容前也介紹了函數的發展史,教學效果良好。中山紀念中學的趙桂枝老師以無理數為例,介紹了數學教師研讀數學史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她認為一個研讀數學史的教師更容易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痛點,幫助突破課堂的重點與難點。雲衢中學的朱榲梅老師感慨,讀了《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後仿佛打開了數學教學的另一扇窗,找到了若干年以來學生出現各種錯誤的根源,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能更加包容學生的「慢」與「錯」。雲衢中學的武丹丹老師認為數學教師應該了解數學史。教師應該思考自己天天教的是什麼?學生應該思考自己天天學的是什麼?武老師在有理數的教學中用了「一個美麗的誤會」來介紹為什麼要把整數與分數統稱為「有理數」,其實「有理數」就是「可比的數」,只因為在知識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點小插曲而已。相信學生在課後不會再為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而苦惱。中山紀念中學的朱春鳳老師分享了她對圓周率的思考,為什麼圓周率是個無理數?誰發現了它?怎麼又能想到利用分割的方法來研究它呢?這些問題促進了朱老師不斷地去查閱資料,追尋數學的根。雲衢中學的宣鳳英老師在閱讀了《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後,感受到古人發現數學知識的艱辛,認識到學生接受數學新知識的不易,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不急不躁,一步一步地引導著學生遨遊在數學的海洋。三鑫雙語學校的賈璐老師覺得將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難度挺大,目前更多的是將數學故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將軍飲馬」和「拿破崙架橋」等故事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們都為數學知識竟能如此巧妙地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而讚嘆不已。
接著,全組一起討論並確定下一階段共讀的數學專業書籍是《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理論、實踐與案例》,並對其中的一個案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了研討。
活動的最後,來自貴州省金沙縣禹謨鎮初級中學的左老師和趙教師對共進組的活動進行了點評。他們認為這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數學教研活動,教師們有感而發又不乏深度,令人震撼!
每一次的共進組活動就像是組員們的加油站,組員們每次都能滿載而歸,能量滿滿地去譜寫教師的生命線——站穩課堂,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地愛上數學!
撰稿:黃 紅
編輯:梁亮亮
往期回顧:
01 教育情懷下的師德與教育思考
02 記一次試卷評講課教研活動
03 基於STEAM教育的數學活動,讓初中數學課堂別樣精彩
04 為什麼物理題的計算結果要用小數表示?
05 做好中小有效銜接,促進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