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師培訓過程中的各種有意識幹預,更重要的是讓教師體會到反思意識的重要價值和反思能力對自身成長的意義。與此同時,教師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並形成職業活動中的反思習慣,是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反思線索,掌握反思策略,以培養教師發展性的反思能力。所謂反思線索,是指反思活動所依據的物化材料,反思策略是指有助於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方法、技巧的總稱。
1.自我提問策略與問題單
這一策略是指通過提供一系列供反思者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單,不斷促進教師反思能力提高的策略。
2.行為記錄反思策略與反思教案
自我提問反思策略主要運用於實踐活動之前,著重指向內部思維,行為記錄反思策略貫穿於實踐活動始終,而重在對實踐活動的過程與效果的反思。這一反思需要依託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結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因此,反思教案就成為行為記錄反思策略的主要線索。反思教案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教學設計反思表,二是教學設計的詳細案例,也就是平時的教案。
3.交流反思策略與反思札記
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通常比較模糊、難以深入,而在進行對話時,可以使人的思維清晰,來自交談對象的反饋又會激起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動不僅是個體行為,它需要群體的支持。教師個體通過語言,將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展現給小組的其他成員,在充分交流、相互詰問的基礎上,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可以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並了解不同的觀念。然後,把自己的體會訴諸筆端,撰寫成反思札記。
4.問答式反思策略
問答式的反思是指通過設定一系列自我反思問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學年階段的教學要求、教師本人的自修情況、班主任工作以及與其他教師合作情況等,不斷提出反思問題。有時可以側重反思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等方面,根據設定的問題,可以各有側重。問答式反思策略一般應用於行動之前,可以採用圖表式和文字式。
5.形成式反思策略
形成式反思是指在實踐之中,反思貫穿行動的始終,伴隨行動而進行的反思。這種反思更具有及時性、敏捷性、時效性的特點。形成式反思既可以是對一節課的反思,也可以是對整個教學生涯的反思。
6.交流比較反思策略
交流比較反思是指通過開展聽課交流、教學論壇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通過研究別人的長處,研究專家型教師、優秀教師的成功案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交流可以是同伴互相間的交流,可以是與專家進行交流和對話,也可以是與理論著作的交流,還可以是與學生反饋交流。對比可以是與同時期教師的同學年、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法等比較反思,也可以是自己現在與過去的對比反思,從中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通過交流比較反思找出自己教學理念上的差異,找出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差距,教學效果上的差別,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自我提升。
7.藉助媒體反思策略
藉助媒體反思是指藉助工具進行反思,如教師用錄音機或攝像機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記錄下來,然後反覆收聽或觀看,以一種全新或另類的眼光思考過去。這也是教學反思最主要的研究視角。它可以使我們對自己教學的觀念、行為、設計理念進行深刻的審視。教師藉助媒體還可以糾正語病和習慣性動作。
8.他人反饋反思策略
他人反饋反思是指藉助他人,從「別人」的角度反思。可以回顧自己作為學生時對一些事件、感受、人物,引導自己做或避免某些教學行為。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反思,還可藉助同行、領導等進行反思。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