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學反思——一種有效的教學研究方式

2020-12-14 無痕的數學課堂

前面連續分享了關於「真問題、證據與行為改進是教學反思的關鍵」主題框架下的三篇文章。其中在「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這篇文章當中談到了教學反思的兩種呈現方式:案例式教學反思和課例式教學反思。今天繼續分享「案例式教學反思」這一主題。文中談到為了研究而研究,不能給教師的教學以啟發,更不能幫助教師構建其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係。

「教學案例研究法」是幫助教師走向科研道路的方向標,它能夠幫助教師積累案例知識豐富實踐智慧。教學案例研究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過程發生的教學事件和處理的全過程如實記錄下來,寫成案例過程,然後圍繞案例過程反映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討的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案例研究主要包括案例選擇和案例反思兩個方面,通過教學案例研究和撰寫主題式教學反思,教師能夠: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理解兒童的數學學習過程、兒童的數學思維;明晰教學法的實質;著眼數學教育的長遠價值。

一、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

教什麼是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時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因此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梳理,從而為把握教學重點,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思路,分配教學時間,設計教學活動,以及選擇教學策略提供依據,教師通過對教學案例背後內容實質的追問,藉助教材分析,文獻閱讀等方式,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實質,從而達到對小學數學教材的把握,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很多人都認為小學數學很簡單,小學數學老師很好當,殊不知越是簡單樸素的內容也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這些讓孩子們理解起來並不容易,在這教材中呈現的內容都是按照知識點呈現的,數學概念給出來的都是定義,數學方法給出來的都是程序性的法,概念是怎麼來的,方法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教材中並沒有做詳盡的說明,有些內容甚至教學參考書上也分析得並不透徹。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理解教學內容的實質,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要圍繞問題多方面尋找證據與教材深度對話,可以多版本進行對比,引發思考不要盲目相信所教版本的內容呈現是這樣的,呈現的結論就是唯一的。要有拓展閱讀意識,深入思考:這個教學內容的價值是什麼?

二、理解兒童的數學學習。

雖然我們老師每天面對學生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起點,已有知識儲備,經驗直覺,思維路徑與邏輯水平不一定了解,我們每天的教學是基於兒童數學思維狀況還是在傳遞成人的思考呢?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裡。我們要尋找兒童數學學習錯誤背後的原因,明晰兒童數學學習的思維路徑。如果我們的數學教學尊重兒童的數學經驗感受,從兒童已有的經驗尋找數學教學的起點,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生動而活潑,越發顯現出數學教育的價值(吳玉國語)。

當教師不能夠把教材上的內容還原成兒童數學時,就需要教師去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的目的就是還原教材中教學內容的原始面貌,使教師在教學時,能從原始面貌出發,帶領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三、明晰教學法的實質。

通過幾何直觀,直觀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教學內容是老師們喜歡並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直觀模型,如何用好直觀模型呢?劉曉婷老師在書中做了這樣的闡述,學具直觀圖,又稱為「直觀模型」,張丹老師對此給出了詳細的定義:「直觀模型」指的是具有一定結構的操作材料和直觀材料,如小棒、計數器、長方形或圓形圖,數直線,並指出在計算教學中他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一種重要方式,教材教學中出現的直觀模型,從形式上看,可以是具體的、能拿在手裡直接操作的學具,如小棒,第納斯木塊、計數器等;也可以是畫在紙上的學具圖,小棒圖,方格圖、點子圖,或者是數軸,學生能在上面圈畫,還可以是呈現在PPT上直觀演示的學具圖。

所以在教學中,應準確把握教學重點,慎重選擇直觀學具。正確診斷學生困難,恰當應用直觀模型(教學中是否需要使用直觀模型需要看學生的需求,需求往往出現在理解抽象內容產生困難之際,這也正是教學的難點。)。用好直觀模型,教學手段為教學內容服務。

教學實施究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材料,還是在圖上圈一圈、畫一畫,甚至只作直觀演示,有賴於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同時,也與教學內容有關,比如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表徵以動作為主,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直觀小棒計數器的過程中學習百以內的加減乘除,孩子們有興趣玩直觀材料也能引發他們的思考。而中、高年級孩子已經不喜歡擺弄過於直觀的學具,再有計算的數字很大,用圖片代替更為合適。再者,教學不能頂著拿來主義思想,追根溯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值得提倡,在計算教學中如何用好直觀模型需要認真思考。教學無小事,教學研究魅力無窮。

四、著眼數學教育的長遠價值。

比如在小學數學中的豎式計算教學中。我們應該回溯歷史,思考豎式的起源,再對比,現在國內外教材的豎式形式,以拓展視野。回到本源,叩問教學內容的實質,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的價值。

儘管小學數學內容很簡單,但實現有價值的小學數學教育,需要教師對小學數學學科的敬畏,熱愛與沉思更需要廣大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
    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那麼,什麼是教學反思呢?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教師通過反向的回顧思考,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觀念、認識和體驗自覺地進行再思考、再認識。也就是說:教師對教育實踐及情境的回顧;對教育實踐過程中自身認識活動的回顧(動機、情感體驗、判斷等);基於此的重新思考與認識(反思的主體)。
  •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二、深度教學反思文章的呈現方式。「寫作就是思考」。在寫作中作者清晰的表達意思——小心的選擇詞彙,審慎的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或看到了什麼反思過去的經歷,在寫作的時候反覆琢磨用詞。寫作就是理清思路的一種絕佳手段。
  • 教學反思策略
    然後,把自己的體會訴諸筆端,撰寫成反思札記。4.問答式反思策略問答式的反思是指通過設定一系列自我反思問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就教學內容學年階段的教學要求、教師本人的自修情況、班主任工作以及與其他教師合作情況等,不斷提出反思問題。有時可以側重反思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等方面,根據設定的問題,可以各有側重。
  • 教學案例、案例教學設計和教案撰寫
    案例選擇(開發)目標與案例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有助於教學案例使用時教師準確定位教學實施目標,準確把握教學案例中蘊含的知識重難點, 設計有效的問題分析途徑與思路;也有助於學生通過教學案例有針對性地學習課程相關知識,保持案例與知識間的內在一致性。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和難點選擇案例,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
  • 案例式教學搞活任職教育
    後勤指揮學院在中級幹部培訓中,廣泛開展案例式教學,並不斷豐富和發展案例式教學的內容、方法和途徑,使學員在參與互動中開拓思維,增長才幹,學了有用,用了有效,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案例教學走上課堂之後  實施案例式教學,是適應中級院校學員特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 個別化教學案例及反思
    個別化教學徵稿進行一段時間了,小編收到了很多篇投稿,非常開心~在這裡非常感謝老師們的支持與認真參與。從今天開始,小編會不定期分享一些優秀的稿件,歡迎各位老師閱讀並提出問題參與討論。今天分享的是江蘇省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張瑞老師的一篇投稿。最後再備註一下,我們的投稿會繼續進行哦,歡迎還沒有投稿的老師多多分享!
  • 郭瑾:參與式行動研究在出版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以「展會實務」課程為例
    在具體教學中,出版學科雖然注重實踐能力培養,但一直缺乏實踐教學的理論與指導框架。參與式行動研究(PAR)作為重視實踐與反思的教學理論與方法,為突破出版教育這一困境提供了工具。盧因則從群體動力學的角度出發,強調參與式民主可以減少參與者的疏離感,並認為行動研究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實踐,發生在一系列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和評估行動結果的循環階段,為出版實踐教學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參與式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讓受研究問題直接影響的人對研究過程有更大的控制權,建立集體解決問題的民主能力。
  • 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
    筆者認為新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待和進行教學反思。  「無則加勉,有則改之」,  讓自我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作為新教師,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若要想儘快掌握教學規律,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比如:每上一節課,新教師有必要作如下反思: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課前設計的教學次序是否最佳?教學效果怎樣?提問引導是否得當?學生的回答有沒有超越教師的思維框架?
  • 教學的反思
    人們認為,教師從反思的實踐中受益,這種有意識的行為,即深入思考並仔細審視自己課堂上的互動和事件。教育學家威爾德曼和奈爾斯描述了一個在有經驗的教師中發展反思實踐的方案。有人認為,反思性實踐有助於教師在教學中更理智地參與到自己的角色和工作中,使他們能夠應對教學學科中科學事實的匱乏和知識的不確定性。
  • 新課程教學評價中教師自我反思的形式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式:1.課後備課即教師上完課之後,根據課堂上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使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水平。
  • 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過去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其中包含對「失」的反省,也包含對「得」的歸納。高校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壹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的」反思的目的是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以提高教師自身業務能力。教學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教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的理性思考。
  • 分享你我教學案例,堅持在反思中成長
    李思裔老師的演講題目為《家校合作,踐行彭中「負責」精神》,她分享了自己處理「初二現象」和「疫情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幾個案例。它需要教師巧妙地創設情境,有效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資源,有層次、有步驟的提出問題。
  • 新課程教學評價中教師的自我反思
    二、新課程教學評價中教師自我反思的形式1.課後備課即教師上完課之後,根據課堂上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使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水平。
  • 教學反思的重要意義
    一、農村地區現狀之困當前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反思效果和運用又如何呢?我們通過調查和了解發現:學校教師少,教師課量多,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反思,無法每節課都進行深入細緻的教學反思;同樣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手段僵硬老化;課堂效率低,無法真正開展因材施教。
  • 開題報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開展議題式教學是2017年才公布執行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新的教學要求,這是基於培養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才在高中階段剛剛開始探索實施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而在初中階段實施這一教學方式則還是一個空白,這就為我們開展這一探索提供了契機和需要,也有利於以後初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銜接。
  •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優途徑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既回味反思,又探索前行,讓教師的事業常幹常新,充滿創造的樂趣。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 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
    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王營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倡導的基本理念,何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從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選取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關聯的問題或項目,用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
  • 在深度教學反思中實現專業成長
    這兩天讀了劉曉婷老師的《真問題驅動的教學反思》第4章「在深度教學反思中實現專業成長」,這一章中共分為了三個小節,劉老師選擇了三位老師分別從「教師成長故事","教師教師反思成長案例","反思成長小故事"予以闡述。
  • 研究 | 從四個教學案例看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體驗如何設計?
    學生以一種「循環往復」的方式探究知識和觀點,在不同的場景中有意識地重溫概念和技能,不斷加深對重要觀點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發展融會貫通的能力。和傳統的線性授課方式不同,KIA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取重複出現的觀點和技能,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Parker&Lo,2016)。
  • 從四個教學案例來看,如何設計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體驗?
    上述調查折射出的問題頗令人懊惱:一方面教師渴望藉助「項目」讓學科教學變得更有趣、有效,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相應的資源、時間與支持去完成這項工作。究其原因,可供參考的優質項目案例太少,研究人員與教師同行對於PBL的構成要素又語焉不詳。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實踐中PBL的學術品質高下有別,各界基於不同的理念開發課程材料,關於PBL有效性的研究也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