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翻】是芥末堆全新推出的一檔學術欄目,由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夥伴們助力完成。我們致力於將全球經典或是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學習理論、實踐案例等文獻翻譯成中文,並希望能夠通過引進這類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在全球教育科學的推動下,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圖片來源:Pinterest 選自: Lucas Education Research;作者:Annmarie Baines;Angela Haydel Debarger;?譯者:姚望
導語: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並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於課堂之外,越來越多的教師青睞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盧卡斯教育研究(Lucas Education Research ,以下簡稱LER)關注PBL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希望通過研究發現高水準PBL的共性特徵,為教學改進提供依據。為實現這一目標,LER不滿足於收集整理既有的研究數據,而是更進一步,依託由研究人員、學校及學區領導者、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群,廣泛調動社群的力量,共同開展關於PBL有效性的研究。在實踐中提升PBL的教學效果、推廣高水平PBL的經驗成果、促進高水平PBL的大規模開展,不僅是本研究報告的題中之義,也是社群的共同願望與智慧心血 。
介紹
何為高水平的PBL?對此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達成共識,有助於回應目前項目設計與開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挑戰。儘管有能力設計高質量項目的教師不在少數,但課程設計工作繁複耗時,教師單打獨鬥難免力不從心。在實際教學中,項目往往不能如人所願與教學內容緊密融合,而是淪為學習之外的趣味活動。最近一項針對美國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又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政府與環境科學教師的全國性調查顯示,70%的受訪教師把「難以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設計良好的項目」列為教學中的重要挑戰 。大部分受訪教師還表示,採用項目式教學法有助於促進學生學習。
上述調查折射出的問題頗令人懊惱:一方面教師渴望藉助「項目」讓學科教學變得更有趣、有效,另一方面,他們缺乏相應的資源、時間與支持去完成這項工作。究其原因,可供參考的優質項目案例太少,研究人員與教師同行對於PBL的構成要素又語焉不詳。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實踐中PBL的學術品質高下有別,各界基於不同的理念開發課程材料,關於PBL有效性的研究也參差不齊。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PBL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該緊密結合 。儘管沒有相應的研究網絡也能開展PBL,但要讓PBL有生命力、實現高水平,社群內的資源互通與經驗共享必不可少。依託這樣一個富於支持性的PBL研究網絡,LER鼓勵在項目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引入變量,通過綜合各地各校的經驗教訓,探索大規模、持續有效開展PBL的路徑。在積累證據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希望總結出高水準PBL的共性特徵及設計原則,也充分關注項目開展的背景與區域差異。這份LER立場文件意在拋磚引玉。
何為「高水準」的PBL
所謂高水準的PBL,即通過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經驗,促成學生對知識內容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不僅要讓學生覺得有趣、著迷,更是「學習的核心」。要達到這一標準,項目需要具備如下特徵(參見圖1):
項目是真實的、有意義的
項目與核心的學科內容及實踐深度融合
提倡有意義的、富於支持性的互動
實施過程中遵循證據、吸收最佳實踐
圖1:高水準的項目式學習框架
在課程收尾之際給學生布置一兩個與主題相關的項目,就是項目式學習了嗎?並非如此。好的項目設計應該緊密服務於課程教學目標,不僅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還要有課堂之外的真實受眾。項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引人入勝的情境,在探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的指導與參與至關重要,此外,教師還要支持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
由於項目的持續性與協作性,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多層次、多維度的學習機會,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中回顧概念、通過多種途徑展示自身知識與理解。雖然此類要素亦屬於PBL最佳實踐的範疇,LER的核心目標在於構建一個有助於提升PBL學術品質的共同框架,作為既有的關於項目設計與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的有益補充(如巴克教育研究所編寫的《黃金標準PBL模型》。高水準的PBL與「深度學習」也相輔相成,具有協同效應。根據威廉與佛洛拉·休利特基金會(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的定義,「深度學習」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組素養,缺乏這些素養則無法很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作為本研究的前期準備,LER委託相關人員編寫了一份文獻綜述(Condliffe等,2016),對PBL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梳理。綜述對業內廣泛引用的Thomas (2000)的論文進行了補充和更新,強調了PBL研究與設計中涉及的課程、教學與評估原則,同時闡明了「做項目」(Thomas,2000)與通過項目學習之間的區別。Condliffe及同事指出,我們需要靈活的、動態的、能夠因地制宜的PBL指導原則,以及可用於評估PBL實施完整性的清晰模型。LER希望將PBL的實踐與研究相結合,探討PBL模型中的各要素在實踐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繼而支持高質量的PBL實踐。
1.項目是真實而有意義的
高水準的PBL由一系列精心設計編排的學習經驗構成,既服務於教學主旨,又不失真實性和現實意義。在高水準的PBL中,「一門課的全部教學都是通過項目實現的。項目不是零星的活動,不是教學收尾之際的匯報演出,也不是用於點綴傳統旋律的活潑插曲。」(Parker & Lo, 2015, p. 4)。有別於精心設計的項目經驗,巴克教育研究所把那些無需規劃或研究就能輕易完成的項目稱為「甜點項目」(Larmer,Mergendoller & Boss,2015)。高水準PBL的這些特點,與現今教育界通過標準與評價倡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在不同的場景中運用知識的趨勢不謀而合。項目立意務求真實,所謂真實,是指能幫助學生從學科學習和社群生活兩個層面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繫,同時對學生個人而言也是有意義的(Polman,2012)。
真實的項目有助於提升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當項目的產出是面向真實的受眾創作真實的產品時,這種效應尤其顯著。研究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學生在真實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中學習時,學習效果最好(Bransford,Brown & Cocking,1999)。
案例:知識在行動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和教師設計了「知識在行動」(KIA)項目,採用PBL教學法教授三門傳統的AP課程,每門課程由5至7個項目構成,通過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如「怎樣的生活方式更具可持續性?」,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為什麼」。
學生以一種「循環往復」的方式探究知識和觀點,在不同的場景中有意識地重溫概念和技能,不斷加深對重要觀點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發展融會貫通的能力。和傳統的線性授課方式不同,KIA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取重複出現的觀點和技能,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Parker&Lo,2016)。舉例來說,要回答KIA《AP環境科學》中關於「可持續的生活方式」的問題,學生需要完成四個項目——一個關於個人生態足跡的項目,涉及到全球水資源的議題,以及三個關於全球和社區問題的項目。
高質量的問題設計確保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則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以代表身份參與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促使學生們深入思考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的不同觀點;分角色參加總統競選,則有助於他們體察政黨間的細微差別。先從特定的角色身份出發去思考問題,然後拋開這一角色身份,回頭審視自己的個人觀點,通過這個過程增強公民意識。
同樣,在KIA《AP物理》中,扮演好萊塢科學顧問和事故調查員等角色,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正如《人是如何學習的》(Bransford,Brown&Cocking,1999)一書中所述,在項目學習之後安排講座和直接授課,有助於提升學習動機,促進知識的遷移。
2.項目與核心的學科知識及實踐深度融合
PBL研究文獻中指出,項目設計應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著眼於核心學習目標,促進知識的建構(Condliffe等,2016; Thomas,2000)。項目為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和實踐提供了連貫的經驗基礎。一些常見的做法,如在單元教學中穿插探究活動,或利用創客空間製作產品,並沒有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核心問題或挑戰尋找解決方案,因此和高水準的PBL有本質差別。後者融合了學科知識與實踐,致力於為學生創設完整的、連貫的學習體驗。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有充分的機會修改、反思和改進想法,他們學著像歷史學家那樣思考,學著構建科學模型來解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高水準的PBL不僅要把握核心的學科理論,也要關注知識在不同學科(如科學和社會研究)實踐中的真實應用。對知識應用的關注,有助於豐富學習經驗和激發學習熱情(Blumenfeld等,1991,Krajcik&Czerniak,2013)。不僅如此,高水準的PBL可以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讓學生以跨學科的方式學習和運用知識。在信息日益整合的今天,這對學生而言不無挑戰,因此在設計PBL時應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回顧問題、設計和解決方案的機會。在項目中不斷迭代和改進想法,「是深化[學生]對課程主題的理解的關鍵」(Parker等,2013,第143頁)。
案例:PBL中的多模態讀寫能力
密西根州立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合作開展了名為「PBL中的多模態識讀能力」的項目,面向小學高年級設計、開發和測試高水準的跨學科PBL課程。從許多方面來看,PBL都非常適合跨學科教學。真實的項目有助於學生在不同的科學領域(如物理、生科、地球、工程)和自身生活經驗之間建立聯繫。例如,在開展「如何在社區中種植可供食用的植物?」的項目過程中,學生們會意識到不同的地點具有不同的環境屬性,會對植物的性狀和生長發育產生不同影響。在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要運用閱讀、寫作和數學知識,前者為後者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與學習動機。
語文和數學的教學活動,反過來又能促進學生更積極有效地參與科學探究和知識建構。目前,項目團隊正著手研發將語文和數學教學融入科學項目的設計思路與原則。對於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的學生而言,概念性理解應該達到怎樣的深度和廣度,也是項目團隊長期關注的課題。
核心問題:如何在社區中種植可供食用的植物?
學習目標-科學
通過觀察和測量,識別並描述植物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解釋並推斷環境因素是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地點和生長時間的。
學習目標-語文
把研究發現用口頭和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展示對文本和插圖的理解,以及綜合信息的能力。
學習目標-數學
用分數記錄植物生長和雲層情況。把數據繪製成柱形圖。
3.提倡有意義的、富於支持性的互動
高水準的PBL離不開社會互動,社會互動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持續的學習與發展;簡言之,PBL中的互動必須既有意義又富於支持性。那些專注於社會情感學習(SEL)的項目也許不無價值,但高水準的PBL以一種融會貫通的方式,將這些學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習慣和程序整合在項目學習過程中。
在PBL的語境下,有意義且富於支持性的互動超越了「給予積極鼓勵」的範疇,而是致力於創設讓學生感到安全、能夠積極面對困難、不害怕嘗試和犯錯的真實情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和課堂文化,尊重學生和社群的專業專長。依託這樣的文化,高水準的PBL通過學習環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機會與空間,鼓勵他們發揮優勢、大膽表達、果敢行動、審慎決策。
正如達令-哈蒙德(Darling-Hammond,2008)所言:「應該鼓勵學生去生產和創造知識」(第216頁)。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之上,也發生在家庭和廣泛的社群關係之中。課堂上,如果我們能營造空間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溝通交流,讓「知識儲備」(funds of knowledge)進行多元碰撞,課堂教學也會更為有效 (Gonzalez, Andrade, Civil & Moll, 2001).
註:funds of knowledge的定義參見網頁
http://www.learnnc.org/lp/pages/939
案例:創作我們的世界
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的團隊聯合研發的九年級英語語文課程——「創作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式課程。課程關注社會情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通過一系列結構化的學習機會,在互動和反思中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和教師成長為真正的創客和設計師。
學生需要在一年中完成四個項目,每個項目都鼓勵學生選取不同的模式和工具來展現自己不斷發展變化的想法,並與不同的受眾交流。這些創作經驗將學生定位為多模式設計師,並把PBL推崇的關鍵習慣和程序,比如協作、同理心、反思和修訂技能,如「脊柱」一般貫穿始終。例如,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單元預設了「當人工智慧比人類更聰慧」的假想場景。學生在思考「人意味著什麼?什麼會被保留下來?」等重要問題的過程中,會培養進行反思性寫作的習慣。定期寫博客、記日記,促使學生反思自己對於上述重要問題的理解,積累相關的文物素材,最終呈現一場以人性為主題的展覽。課程將社會情感過程視為提升語文素養和貫徹國家課程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的核心驅動力,因此也特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勇敢的空間」以交流想法、修訂作品和設計公共產品。通過這種方式,社會情感學習不再是獨立於學術內容之外的附加元素,而在英語語文學習中承擔核心作用。
為創意設計類工作準備的「勇敢的空間」並非學生所獨有,也適用於教師的專業學習。PBL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以協作者的身份參與課程設計。在給學生布置某項學習任務之前,教師應該有機會親身體驗同樣的學習任務。出於這種考慮,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創作我們的世界」鼓勵教師在實踐中遵循社會情感學習的習慣和程序,並反思團隊協作與觀點分享的最佳方式。以合作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有時難免混亂,但對教師而言,集體參與真實創作的經歷讓他們充滿歸屬感,感覺自己屬於一個由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組成的創新共同體。
一旦教師內部形成了有意義且富於支持性的文化氛圍,包括學生在內的、更廣泛的PBL社群都會由之受益,會促進雙向對話、反思、以及想法的不斷修正與優化。
4.運用過程性評估改進教學
只有當我們定期收集關於學生學習的證據、並以之反觀教學時,高水準的PBL才有可能實現。當學生可以參照教師、同伴和社群的反饋建議來創作和修改作品時,他們的理解會更為深入。高質量的項目為學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機會,包括項目作品、基於表現的診斷性評估、個人考核和小組考核等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需要收集多種類型的證據,並經常性地對學生進步做出評估。在項目設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應該激發興趣和動機,並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理解(Meyer,Rose&Gordon,2014)。
和常見的把項目作為一次性的總結性評價的做法不同,在高水準的PBL中,項目是觀測學生學習深度的窗口,尤其是當學生有機會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的時候。當「學習者能夠做出適當的區分時…學習者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專家的觀點」(Schwartz&Bransford,1998,第511頁)。在高水準的PBL中,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機會來連接和闡述思想,在此過程中發現概念的獨特特徵(Schwartz&Bransford,1998)。
要促進深層次的理解,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經驗,了解學生是否做好了學習新內容的準備。開展循證實踐對教師的輔導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學生嘗試表達自己的理解時,教師能夠巧妙地提供反饋,並運用過程性評估來改進教學。
案例:從表現中學習
在PBL中巧妙地融入評估和考核,可以幫助我們多方位了解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 由「理解語言-斯坦福評價、學習與公平研究中心(UL-SCALE)」牽頭的「從表現中學習」項目,包括兩門六年級課程,數學和科學,在PBL中融入了基於表現的評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PBA)。 使用PBA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需要預先對表現結果、學生作品和評分量表進行清晰表述。
在「從表現中學習」項目中,PBA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教學活動中,因為學生需要回顧自己的學習與理解以回答核心問題。PBA有助於加強PBL的核心要素,比如學生在展示學習成果時的聲音與選擇,複習與反思,以及與真實的受眾溝通。 PBA明確鼓勵向小組和個人問責,促使學生生產能體現重要學習成果的產品,從而提升PBL的質量。通過使用學習證據來指導教學,PBL的評價與教學緊密相連,確保學生在精心設計的、真實的、有意義的項目中能學有所得。
在每個數學或科學單元中,學習任務都是真實的、循序漸進的,為學生完成最終的項目做準備和鋪墊。任務是開放性的,鼓勵小組合作和公平參與。例如,在《能源》單元中,學生需要設計、製作和調試一臺設備,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增加熱能。在每個任務中,學生們藉助項目管理工具(project organizer)來梳理重要的證據,為最終的項目添磚加瓦。
項目管理工具是一種重要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進度。學生將通過最終的項目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其中包含小組任務和個人任務。
在不同單元的教學中使用統一的PBA評分量表有助於記錄和跟蹤學生在學科層面的成長。在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中,當教師展示並點評學生習作時,這些量表是很好的參照,讓不同學生的作業質量更具可比性。
我們該怎麼做?
1.通過能力建設推動PBL實施
如圖1所示,高水準的PBL框架包含四個部分,需要從多個層面去認識和討論。優質的課程素材和項目範例固然重要,但並不足以讓高水準的PBL落地開花。相反,高水準的PBL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和教師在項目中持續不斷地成長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PBL的實施與師生技能發展,我們不僅需要課程素材,還需要工具和資源。
如果能將資源整合進主旨明確、具有持續性的學習經歷中,他們就能發揮更大的效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確立高水準PBL的有效性,為回答「PBL在何種條件下最為有效?」這一問題積累證據,貢獻力量。
2.提供持續的機會來實踐和改進
學習是一個過程,離不開持續的學習、實踐和反思。高水準的PBL非常注重為教師和學生創造持續學習、實踐和反思的機會,通過調動多方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幫助師生發展能力和專長,最終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教師而言,專業發展的需求並非一次性的培訓所能滿足,最好能貫穿於學年之中,源源不斷地提供支持,「隨時隨地」為教師排憂解難。在開展具體的項目或實踐特定的教學方法時,教師都可能需要幫助。隨著教師對PBL教學法的理解不斷深入,他們會形成自己的特色特長和專業發展目標。要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引導教師圍繞「如何提升自己的PBL實踐能力」抒發個人觀點和專業見解非常重要。
對學生而言,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他們較少有機會發展領導力、表達能力和舉一反三運用知識的能力。要發展上述能力,教師需要精心的設計與指導,循序漸進地把責任讓渡給學生[x1]?。舉例來說,教師不會開始就要求學生以公開報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是從低風險、低壓力的教學活動入手。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聽取同伴的反饋,通過舉例和示範幫助學生明確對學習成果的預期,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許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在高水準的PBL中,表達並非一個孤立的教學環節,學生通過一系列緊密銜接的流程,練習提出想法、溝通表達、回顧反思、修正優化,並在此過程中收穫成就感。
為了讓更多的學校和教師具備開展PBL的能力,提升PBL的學術品質,我們需要相應的空間,用制度保障教師、學區和學生的參與方式和自主權。LER研發的在線課程平臺Sprocket就提供了一個這樣的空間,希望以此推進社群建設、保障教師調整教學內容的自由並提供更好的專業支持(參見圖2)。
圖2. 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修改調整Sprocket上的課程素材
就功能而言,Sprocket不僅是一個支持PBL實踐的虛擬社區,還是一個強大的可視化教學設計工具,方便教師規劃教學目標,梳理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對教學素材進行調整。藉助Sprocket,教師可以分享資料,編輯教案,和學區內外的教師與教練交流對話。依託這樣一個富於支持性的實踐共同體,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為PBL教學法的發展提升獻計獻策。這樣一來,高水準的PBL不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教育熱詞,而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
2.關注核心的工作方法與步驟流程
為了提升PBL的品質,LER不僅關注教師和學生的能力發展,也著眼於PBL的核心要素、關鍵方法和步驟流程。例如,以項目的方式開展社會情感學習,強調了人際交往能力、反觀內心的能力和文化因素對師生立場觀點的影響。要營造適於PBL開展的課堂文化,需要打破傳統師生關係的桎梏。教師不再擁有毋庸置疑的權威,而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地思考與表達。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社會情感學習的習慣和程序,促進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向積極高效的方向發展。LER也關注社會情感學習在PBL研究與實踐中的作用,致力於考察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師生的表達、協作、反思和主動性有怎樣的影響,以及與最終教學效果之間的關聯。
此外,LER的研究課題還包括如何在項目中嵌入考評環節,以促進學生的公平參與。例如,項目應該創設豐富多樣的機會,讓學生通過作業作品和課堂對話等形式,展示對於核心概念與過程方法的理解。不僅如此,考評的公平性還體現在教師的回應方式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個體經驗相關聯,並給予有意義的反饋。
要將社會情感學習和評估評價與PBL有效融合,需要在教師層面進行一些複雜的協調工作。鑑於此,LER希望通過研究找出在PBL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核心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運用學科知識,掌控學習過程,參照目標對學習進度進行自我評估。關於高水準的PBL是如何整合社會情感學習、考評和核心教學方法的,在LER發布的其他立場文件中有進一步闡述。
3.與研究人員和教師社群建立夥伴關係
LER旨在進一步推動發展由社區主導的、自底向上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即教師)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貫穿於高水準PBL的研究、設計和支持當中。儘管傳統的研究方法傾向於將學者與教師的工作分開考量,但LER主張在兩者間建立協調一致的合作關係,從而同時實現建立事實基礎和擴展最佳實踐的雙重目標。PBL實踐具有複雜性和迭代性,如果我們能著眼於教師和學生的具體需求,分享和梳理來自不同渠道的專業知識和既往經驗,就能推動PBL實踐的改進。
舉例來說,在設計Sprocket的過程中,LER團隊招募了12個教師焦點小組,深入聽取了他們對於每個功能點的反饋意見。這一環節不僅確保了Sprocket成為一個對教師有用、有價值的工具,還收集到了教師關於PBL社群建設的寶貴建議。因此,以Sprocket為代表的PBL教師工具不僅服務於教師,也是教師智慧經驗的生動體現。
在PBL教學大綱的研發過程中,學者和教師所體現出來的社群精神至關重要。具體來說,通過學者和教師的通力合作,我們採用改進科學(improvement science)的方法論,圍繞PBL的步驟、流程、效果和本地化方式進行了系統的證據收集。這些工作幫助我們改進了基於數據向一線提供即時反饋的流程,讓長期的、持續性改進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所有合作夥伴共同需要的。我們在所有的PBL研究中都採用了社群主導的視角,因而可以更為系統地梳理、描述證據,為PBL在新場景中的應用提供支持。
展望未來
如前所述,高水準PBL框架的四個組成部分具有多面性。鑑於此,構建這樣一個框架有助於我們圍繞項目的設計原則形成共識,一方面可以指導真實的、內容驅動的項目設計,另一方面,也闡明了高水準PBL有效規模化所需要的方法和條件。該框架為我們準確描述PBL和高水準PBL的內涵提供了一種通用語言,與此同時,還幫助我們創建並培育了一個關注PBL研究與實踐的社群,不斷收集證據以改進PBL實踐,強有力地推動教學轉型。
該框架旨在從PBL課程設計和課堂實踐兩方面入手推動教學轉型。它可以指導教師開發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高質量的PBL項目,同時藉助整合的工具和強有力的社群進行能力建設,推動PBL的持續優化和改進。該框架為我們繪製了一幅關於教與學的美好圖景,在其中教師和學生不僅積極參與項目,還能根據自身特長和需求對項目進行本地化,成為項目的真正主人。
要達成這一願景,需要全面周詳的規劃,一方面依託學界和教師的合作夥伴關係,進一步提升PBL課程、教學與評估的品質,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融合技術工具和社會情感學習支持,幫助學生和教師獲得更好的體驗。雖然單獨來看,課程、教學和評估等領域都各自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它們在PBL語境中的應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通過構建一個記錄和分享基於研究的最佳實踐的社群,LER希望通過一種強有力的、多管齊下的方式來推動PBL的規模化開展。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學會創設適宜學生成長的空間,幫助每一位學生成長為積極的公民、意義建構者和社區變革的引領者。
>>聲明
本翻譯僅作了解之用,並非用於學術研究或商業決策。芥末堆海外翻譯社群的小夥伴們力求將關鍵理念與思想更廣泛地傳播至中文區域,故部分表達可能與原文有所差異。如需使用,請查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