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推進核心素養導向的學校課程改革③
我國本次核心素養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核心素養是育人目標,真實情境是活動載體,領域知識是必要基礎,學習方式變革是實現途徑。四個方面相互依存,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有機的理論框架。學校要設計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案例,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真實情境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關係,明確素養導向教學案例的關鍵要素,關注學習方式變革,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
按照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界定,核心素養是個體利用和調動已有心理或社會資源,應對複雜現實需求的綜合性品質。它超越了傳統理解的「能力」範疇,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是個體面對各種複雜、不確定的真實情境時,能夠靈活選擇、組織和運用上述方面,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可遷移性特徵。現實世界中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既是核心素養提出的前提,也是其得以產生和發展的載體。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也離不開個體對具體領域知識、技能、思維方式或價值觀念的學習和掌握。個體只有具備結構化的領域知識和技能、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才能深刻理解特定情境,明確問題,形成假設和解釋,建立清晰的情境、活動和結果之間的內在聯繫與依存關係,孕育核心素養的萌芽和成長。
對核心素養、真實情境和課程內容之間關係的理解,蘊含了學校學習方式變革的內在要求。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與各種真實情境持續的社會性互動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生意義的過程中形成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讓他們置身於各種複雜多樣的真實情境,在有意義的任務和活動中不斷實踐、反思、討論和質疑,學會整合、應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分析、解決各種複雜和陌生問題。這就需要揚棄知識取向、教師講授、操練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而追求素養本位的、學生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按照這種理解,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案例需要具備以下基本要素:1.整合性的真實情境;2.有意義的開放性活動或任務;3.踐行學科實踐,強調知識、技能、思維和觀念的建構、整合與運用;4.學習過程是問題解決過程;5.學生對學習負責,通過實踐性反思、社會性互動與合作開展探究;6.關注學習過程,使學習過程顯性化;7.教師是設計者、輔助者和指導者。
要高度重視整合性的真實情境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按照杜威的觀點,情境是指與個體當前活動產生關聯或交互作用的環境。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環境即是個體所處的現實生活本身。情境的整合性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它可以跨越不同學科領域,也可以指向某一特定學科領域。所謂真實情境,其本質是心理意義上的,是指那些貼近學生既有經驗且符合其當下興趣的特定環境。正是這樣的整合性真實情境,搭建了學生所處日常生活實踐與學校課程(領域)學習之間的橋梁,賦予學生學習活動以意義,使得學生實踐反思與社會互動變得必要和成為可能。
創設整合性的真實情境,需要揚棄既有教科書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依據的教學單元編排方式。要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著眼點,綜合考慮學科或跨學科大觀念的形成、知識技能的結構化、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的滲透等方面,以支撐整合性的真實情境或主題為依據選取和確定教學單元。要避免情境僅用於學習導入,或者針對不同知識點創設不同的情境,而是要創設統領整個教學單元的情境,使之成為學生單元學習活動的真正載體。
設計單元學習任務或活動時,要拋棄「先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然後逐步組合,最後才能綜合運用」的傳統教學思維,不要把教學單元內容拆解成零碎的知識點,按照識記、理解、應用的順序開展教學。要依託整合性情境,由教師設計或引導學生生成貫穿單元始終的開放性任務或項目。讓學生在直面這些任務或項目如何完成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反思或社會互動,生成系列子任務或子項目。正是這樣形成的系列任務或學習活動,才與學生所產生的困惑或問題相一致,符合學生真實的任務(或項目)解決思路或邏輯,對學生而言才是有意義的。
教師要確保以這樣方式展開的單元學習,是一個任務或項目驅動的、學生個體或集體自主的探究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解決任務(項目)、開展學習活動中的各種質疑或困惑、問題或猜想、探索與實踐、解釋與論證、交流與反思等方面,要注重激發學生興趣,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深度思維,提升討論與合作質量,使他們逐漸從經驗的、嘗試錯誤式的觀察和探索,過渡到學會特定(學科)領域用以表徵或解釋現象、論證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探究模式。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儘量採取各種手段或方式,使學生學習及思維過程外顯化,創設合理的腳手架,設計並提供各種資源和工具的支持,確保學生處在學習「最近發展區」內。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3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