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2020-12-13 光明日報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內憂外患的擠壓之下、在東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之中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中國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開始反省自身,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更新文化傳統。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

「憂患意識」最初是針對殷商時期人們聽憑鬼神來決定自己生活的習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內容是:個體在面對廣闊的外在世界和種種困難時,應在敬畏之心的基礎上,通過謹慎的態度、堅毅的行為來解決問題,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並保持對潛在危機的洞見和預防,在政權與民生的關係討論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

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伴隨著古代文明的演進,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一起,成為知識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並通過教化系統影響普通民眾。《孝經》《大學》等經典中建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體系是對傳統家國情懷的凝練表達。《顏氏家訓》《曾文正公家訓》等傳世家訓中,均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從立志、養德、行為等層面進行引導,表達士大夫階層的文化訴求;而在百姓中廣為流布的村規、民約,也把培育人們勤奮豁達的德性、持守道義的原則、居安思危的態度、和睦鄰裡的作風視為核心內容。這種家國情懷在傳統社會中,滿足了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禮制的維護下,具有極強的穩定性。

憂患意識奠定家國情懷的人文底蘊。第一,憂患意識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運、維繫生活共同體的自覺,在中國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視主體性的品質,蘊含著「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是推動中國文化自我發展的動力。第二,憂患意識把個人與群體、歷史與當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最為真實的生活態度,使人在家庭生活、當下實踐中獲得超越意義。第三,憂患意識深刻影響了中國作為後發追趕型現代化國家的精神特質。

中國近代的文化轉型,是從「個人」「家」「國」關係的討論中開啟的,是從民族、國家前途的憂患中產生的。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言:「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與功焉。光緒間所謂新學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由此可見龔自珍思想對近代思想發展的影響。龔自珍作為傳統士人中的先覺者,面對清王朝在內政外交、民生官制的全面衰敗,積極思考解救時弊的方案。他以「尊我」倡言個性解放,力主將個人從宗法關係中解放出來;以「尊任」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並強調通過統治集團自上而下的「自改革」來挽救當時的危局。龔自珍對個性解放及其社會責任的探討,是傳統士人憂患意識的鮮明表現。

鴉片戰爭以後,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高呼「自強」「求富」,主張學習先進技術來富國強兵,都是在復活經邦濟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戰爭之後,士人們在「保國、保種、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軍事、教育、工業政策等方面做出調整。隨著新的知識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興工業資本家群體的擴大,人們有了大量關於富強、進化、民主、自由等話題的思考,與傳統基於道德而言的憂患意識相較,增加了對於科學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嚮往,具有更加鮮明的近代特徵。

憂患意識的近代轉變,對家國情懷產生了複雜的影響。一方面,人們的民族情感的自發作用,產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衛本能,如三元裡抗英運動、義和團運動等等;進而,知識精英們把對外御辱與對內改革結合在一起,發展為對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車上書」、新文化運動等等。另一方面,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的保守性觀念也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發作用下,愈發頑固,逐漸淪為社會發展的阻力。「變與不變」之爭始終存在於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導致社會變革困難重重,往往不夠徹底。儘管如此,憂患意識整體上推動了家國情懷的近代轉型,這集中表現為對「中國向何處去」的思考。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傳統家國情懷從「天人合一」直覺式的初級共同意識,逐漸轉變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價值為基礎的理性共同體意識,在傳統的情感認同中加入了對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的真誠嚮往。

憂患意識促使中國的現代國家觀念興起。在內憂外患之中,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國家理論成為人們從理論探討與救亡實踐來更新傳統的家國情懷的資源,並使之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主線。民族危機→民族救亡→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家國情懷演變的邏輯線索,而憂患意識則始終貫穿其中。西方主流的國家理論是自由主義的國家論,強調國家是建立在個人權利基礎上的,具有自然權利、自立自足的個體是國家的根本,國家的任務即是保護個人的權利。在中國,「國家」則是作為一個共同體來對抗外來侵略的組織而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的,歷史文化在共同體凝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梁啓超等維新思想家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國家觀念,以土地、人民、法制、主權作為「國家」的基本要素,提出了近代「國家」觀念,號召通過啟民智、新民德、興民權,把個人、家庭的命運與國家、國民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真正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中的一次自救。這也是中國近代國家的開端,中國人以此為爭取獨立的主體,進而在國際秩序中確立自己的合法性。

憂患意識引領家國情懷中的批判意識與建設思路的聚合。中國傳統觀念固守小農生產方式,忽視技術創新,拒斥社會變革,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走向工業文明的阻礙因素。處在追趕型現代化的中國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關係時會產生獨特的矛盾與焦慮。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以「吾人最後之覺悟」來批判家族制度對個性解放、個體發展的束縛,通過批判傳統來實現價值重構。20世紀30年代,馮友蘭在探討中華民族未來發展方向的「貞元六書」中強調,在機器生產的衝擊下,傳統家庭解體,社會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單位,人們愛國的方式即從忠君轉變為盡己之力為社會作貢獻,應建設新型倫理義務模式。用人類文化的全部成果豐富自己,使中國社會成為充分發展、有著完整意義的現代文明,逐漸成為中國近代家國情懷的理性表達。

通過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的近代互構,兩者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社會穩定時期,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共同發揮著穩定社會秩序、支持國家社會建設的作用。在民族危難之際,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激發起個體以身報國的態度和擔當,釋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體民眾共赴國難。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會階層多級化,全球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社會公平、資本的負面效應等問題對家國情懷、國家認同產生了一定的衝擊,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憂患意識、清晰的責任意識與遠見來凝聚共識,為國家進步、社會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作者:張倩,系華南理工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青年項目「傳統家國情懷的價值內涵及其近代轉型研究」[項目編號:17CKS052]階段性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憂患意識」
    他們所倡導的憂患意識,既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道德意識、責任意識,也形成了一種「鑑古知今」的歷史意識。儒家的「憂患意識」儒家特別注重「憂患意識」,孔子講:「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展現了儒者肩負道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自覺。鎮守儀地的邊防官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更是將孔子看作一個能夠改變「禮崩樂壞」局面的領導者。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詩行裡的家國情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詩行裡的家國情懷 2020-12-17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家國情懷家園意識家人心理 濃墨重彩地書寫在疫情防控一線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上下必須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家園意識、家人心理,匯聚起強大的戰「疫」內江力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係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 高考作文輔導266(考前押題):國家意識、家國情懷
    國家意識、家國情懷【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① 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古希臘】《伊索寓言》國家意識、家國情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往聖先賢,為我們留下 了數不清的家國名句。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其中的句子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也最活躍的精神資源。在近兩個世紀驅逐外侮、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它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家國情懷」也有了新的發展。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家國情懷是靈魂深處家國一體的情感共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國之不存,家將焉附?」家與國休戚與共,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息息相關。每當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正是家國情懷彰顯之時,無數華夏兒女為了救亡圖存,不惜一切、慷慨赴死,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永不言敗的精神支柱。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強化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體驗式學習、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思想認同,將「中國之治」轉化為適合青少年認知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創設以學生親歷為主的愛國情懷教育情境,推進愛國教育生活化,家校協同、部門聯動,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培養集體意識。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結合新的時代目標,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將育人模式進行了完善,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諧發展的人。 邏輯起點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紮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都是家國情懷的不同時代表徵。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寫入章程。經反覆思考,「家國情懷」一詞突然湧現,用它代替「社會責任感」更具文學色彩和形式美感。通過各種形式徵求意見、討論研究,幾位關鍵人物對「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張豈之先生對「家國情懷」的高度肯定。2013年,張豈之先生3次應邀來天津大學。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 憂患意識是民族精神的結晶
    本報西安4月3日電 (記者殷燕召)「中華民族自身有一種生機,有一種永不衰竭的活力,稱之為民族精神,而憂患意識恰恰就是民族精神在思想理論上的一種結晶和表現。」今天在古都西安舉辦的「清明・感恩與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上,著名思想文化史學家張豈之將憂患意識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聯繫起來。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堂裡的家國情懷
    開學了,在自治區各地的中小學裡書聲琅琅,課堂上,老師點點滴滴為各民族學生浸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中,處處蕩漾著努力學習,愛我中華,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課堂上,老師帶孩子們觀看了《全國抗疫英雄表彰大會》視頻,講述今年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戰勝疫情的故事,讓愛國情懷根植孩子們的心中。五原縣第二小學學生馬乾智 :我們祖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大家庭,我們要相親相愛。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堂裡的家國情懷
    開學了,在自治區各地的中小學裡書聲琅琅,課堂上,老師點點滴滴為各民族學生浸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中,處處蕩漾著努力學習,愛我中華,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課堂上,老師帶孩子們觀看了《全國抗疫英雄表彰大會》視頻,講述今年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戰勝疫情的故事,讓愛國情懷根植孩子們的心中。五原縣第二小學學生馬乾智 :我們祖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大家庭,我們要相親相愛。
  • 【評論】堅持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理論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科學分析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就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我們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烏拉特後旗:紮根校園陣地 厚植家國情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烏拉特後旗:紮根校園陣地 厚植家國情懷在學習中樹立民族團結的思想,在娛樂中體驗成長的快樂。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各學校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課外活動等多種方式把愛國情懷融入其中,讓孩子們懂得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和諧大家庭。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學校的課堂裡傳出琅琅讀書聲,三年級一班的同學們正在學習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講述了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所邊疆學校共同學習、快樂生活的故事。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原創)企業要增強憂患意識
    (《工人日報》2003年4月13日第一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早已成為人們不爭的共識。我們建築施工企業更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因為,我們的憂患不只一個,起碼有以下五個方面:一、建築市場僧多粥少。經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審定,2002年中國企業500強中,有33家建築施工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排在前面的是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2001年的營業收入為479億多人民幣。其他年營業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還有9家。他們是:中鐵程(僅次於中建總公司,2001年營業收入為359億多元)、中鐵建、中冶建、中港建、中水電、中路橋、北京城建集團、上海建工集團、深圳建設投資控股公司。
  • 以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 劉培功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 徐洪剛委員: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
    樊錦詩是全國「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她因深居大漠,守護敦煌而受到國人的景仰,她的精神偉大而可貴,筆者認為其精神底色正是家國情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至關重要。
  •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 2019-06-08 02:41:35參與互動    今日社評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