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2021-01-07 天津大學新聞網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天大人」的文化基因

□ 田達仁

2014年經教育部核准實施的《天津大學章程》明確:「學校按照『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寫入章程。
   「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嶄新的,因為在過去近兩個甲子的櫛風沐雨、薪火相傳中,「天大人」未曾用這樣的文字去描述自己代代堅守的精神財富;「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又是熟悉的,因為每當這4個字在眼前呈現、耳邊迴響,「天大人」的心中自然而然激蕩起「興學強國」的波瀾豪情。「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與生俱來的,是應運而生的,是始終不渝的,是與時俱進的。


  提出「家國情懷」 
  彰顯「興學強國」使命擔當

《天津大學章程》之所以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出「家國情懷」,主要是出於3個原因:

一是「問題導向」。當代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與矛盾是什麼?哈佛大學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的觀點即「失去靈魂的卓越」,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認為,我們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天大人」認為必須要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是「方針指引」。1999年公布實施的《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5、2018年兩次修訂後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指引,高等學校必須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人才。

三是「使命召喚」。天津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肇始於國家危亡之時,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興學強國」的使命擔當,同時這種責任感召喚著天大學子必須具有「家國情懷」。


北洋大學學生參加愛國運動


  牢記辦學初心
    群賢共話人才培養大計

2011年底,《天津大學章程》起草工作開啟,全校上下討論人才培養目標,「家國情懷」的醞釀由此開始。大家普遍認可幾個關鍵詞:「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後來改為「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經反覆思考,「家國情懷」一詞突然湧現,用它代替「社會責任感」更具文學色彩和形式美感。通過各種形式徵求意見、討論研究,幾位關鍵人物對「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張豈之先生對「家國情懷」的高度肯定。2013年,張豈之先生3次應邀來天津大學。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其次是學校領導對「家國情懷」的認可。時任校領導李家俊、鍾登華、餘建星都對此提法表示肯定,時任校長李家俊在天津大學第七次教學工作會上第一次正式公開提出「家國情懷」,他在講話中指出:「在起草《天津大學章程》的過程中,大家集思廣益,進一步明確了天津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此外,馮驥才先生的呼應給予章程起草組巨大支持力量。馮先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招的學生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2014年他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2個關鍵詞「文化理想」和「家國情懷」。從社會責任感到「家國情懷」,馮先生的語言轉換,進一步堅定了學校確立「家國情懷」的信心。


2014年《天津大學章程》教育部批文


踐行「家國情懷」
 「天大人」「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家國情懷」是一個充滿古典色彩的現代詞彙,浸潤在各朝各代文人志士的字裡行間,縈繞在每個炎黃子孫的眉間心上。以張豈之先生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家國情懷」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去理解和闡釋「家國情懷」。對於「天大人」而言,「家國情懷」就是「家國情懷」,與其「言傳」,不如「意會」,最好「力行」。它體現在每一個「天大人」的身上,蘊含在每一段「天大故事」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家國情懷」飽含著「憂國憂民、心繫四海」的赤子情懷。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1895年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列強瓜分中國,中國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在民族危亡之際,盛宣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從此,中國歷史舞臺多了一群為國家危亡、民族振興而奮鬥的勇士,他們有魄力、有膽識、有果敢,一直在不懈奮鬥。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1907年由北洋大學公派留學的馬寅初是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人口學家。上世紀50年代他提出了節制人口、提高質量的「新人口論」,為解決我國人口問題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意義深遠。


馬寅初的《新人口論》


1921年考入北洋大學預科的黃汲清,後來成為我國傑出的大地構造學家、石油地質學家。他認識到能源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毅然投入為國找油事業中。根據他的儲油理論,我國相繼勘探出大慶、勝利、大港、華北等油田,使中國徹底摘掉貧油國的帽子。


1941年黃汲清(左2)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


「家國情懷」承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北洋大學初創至新中國成立,篳路藍縷、數易校址,即便在艱苦卓絕的西遷時期,北洋師生依然人人自奮,苦讀成風。各個時期的「北洋人」「天大人」總是竭盡一切能量,毫不吝惜地投身於建設國家的廣闊天地之中。

袁國林1962年畢業於天大水利系,一家8位「天大人」,3代從事水利建設。袁國林大學畢業時,堅持要求到工程一線工作。1993年,三峽工程興建,已年過半百的他接到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的任命,沒有絲毫猶豫,毅然離京赴楚投身到三峽工程建設中,一幹就是10年。他把一生水利夢融入到國家夢和民族夢之中。


袁國林獲評2019年國際清潔能源年度人物


「家國情懷」肩負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總有許多人和事隨著時代而改變,但「天大人」心繫家國的情懷不變:國運艱危,則興學儲才;山河破碎,則毀家紓難;當祖國迎來新生,則跪乳反哺,竭儘自己一切心血,銳意進取地激蕩於描繪新時代的大勢大潮之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天津,北洋大學學生首先行動起來,上街遊行示威,宣傳愛國主張,發布愛國通電,在這場愛國運動中表達了「北洋人」的擔當。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成立軍事工業部,以程明升、陳志堅、張培江、孫豔清、劉致中、牛寶印、齊明等為代表的一批北洋學子投筆從戎,成為紅色軍工技術的中堅。


抗戰時期北洋學子在太行山兵工廠任技術骨幹


「家國情懷」蘊涵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儒家認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齊家,而修身齊家的起點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天大人」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二者相互促進,持續演進,以致「修齊治平」,在知行合一中體現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與培根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轍,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高山流水遇知音」,萬裡之外,時隔千年,人們終於看到了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最佳解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與「實事求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毛主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一般認為,「事」更加強調的是「人類實踐」,而「物」更加強調的是「客觀存在」。二者結合,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檢驗、發展真理。這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和天大校訓精神。

「窮學理,振科工」「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傳唱了85年的校歌,不僅譜寫著北洋大學之精神風骨,更是「天大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在實踐中探尋真理追求真知的寫照,是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最佳註解。今天,天大大力推進 「課程思政」建設,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這正是通過「格物致知」達到「誠意正心」的生動實踐。


北洋校歌


近年來,學校實施培養模式貫通、培養方案貫通和導師制貫通的本研貫通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廣闊的成長平臺,盡最大可能對每個學生「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強化價值引領和價值塑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中「從心所欲」,用「誠意正心」反作用於「格物致知」,最終助力學生修身成人。學校全面推進新工科建設,構建以項目為鏈條的課程體系;開展靈活多樣的項目式學習,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組織各類校內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形成學習、研討、研究、創業的一體化培養環境,助力學生「格物致知」、終身學習,在「知行合一」中面向未來。

「家國情懷」貫穿著「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思維方式。「家國情懷」就像一個逐漸向外擴展、而又外緣開放的人文精神同心圓,個體處於同心圓的中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不斷外推,由家及國以至於天下。《孟子》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史紹熙老校長曾提出「專業素質是經線,道德素質是緯線」的理念,主張學生在專業素質方面要如同經線那樣沿著既定目標向縱深發展,同時強調學生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品德。


中國一汽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裡的史紹熙塑像


天大在國內率先開展合成生物學研究,完成了釀酒酵母5號和10號兩條染色體的化學全合成,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與世界前沿並跑。學校不僅將目光聚焦於國際科技前沿,更關注國家安全與人類福祉。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作為聯合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中國首家非政府組織,參與起草科技部《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參與修訂《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負責起草的「生物科學家行為準則範本」在聯合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第八次審議大會上,作為中國政府的兩項提案之一,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合成生物學研究與世界前沿並跑


「家國情懷」閃耀著「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系統哲思。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與「國」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著名哲學家龐樸先生稱之為「一分為三」。這也是系統辯證法,甚至系統哲學,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維方式。以系統哲學為指導,天大培養目標中的「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雖然可以分別解讀,但絕不能孤立理解。換言之,「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天大培養的人才必須既具有「家國情懷」,又具有「全球視野」;必須既具有「創新精神」,又具有「實踐能力」。這才符合「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內在要求。


天大承辦構建全球生物安全國際研討會


按照系統哲學的內在要求,高等學校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開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活動。系統哲學對教育發展的重要啟示還包括: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協同育人,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三全育人」「五育並舉」,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孔子曾指出「君子不器」。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釋:「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今天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並不是要求學生無所不學、面面俱到,而是按照「結構決定功能和屬性」的基本原理,通過實施天津大學特色的「家國情懷」通識課程體系,通過學科交叉特別是遠源學科交叉,強化協同育人,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結構性」基礎。同時要特別防止知識的孤立和「碎片化」,努力使學生所學各門知識融會貫通,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甚至達到福樓拜所說的「科學與藝術在山頂重逢」的境界。而所謂的山頂,也許就在人身上,體現為人的真正全面發展。


  連結——

「家國情懷」的中西方解讀
□ 鄭丹陽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Pietas [est] per quam sanguine coniunctis patriaeque benivolum officium et diligens tribuitur cultus.」(Cicero, 「De Inventione」, II. 161).(釋義:Pietas是通過善意和盡職的服務來奉獻於我們血肉和國家的美德。)

從孔子到西塞羅,跨越國界、超越時間,我們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人類對美好品質的共同追求。「家國情懷」是極具中國儒家色彩的樸素情感,是中華兒女始終傳承的美好品德,同時它也是具有人類共通性的優良品質,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社會關係的共同期待。

藉助拉丁語詞語「pietas」,古羅馬人表達了一種幾近完美的社會美德。擁有此美德的人對神、國家、父母、家族無比尊敬,同時也具有強大的責任感。在歷史、文學記載中,「pietas」對社會、家族、個人的積極影響處處可見。其精髓與「家國情懷」異曲同工。

作為「pietas」的英文變體, 「piety」也在西方社會被廣泛宣傳——美國波士頓大學校訓為「Learning, Virtue and Piety」(學習、美德和虔誠);美國社會改革家多蘿西婭·迪克斯在談到「piety」時形容道:「如果把善良的品格比作無暇的花朵,那麼piety就是不會褪色的花苞,一半開在土地上,一半伸向永恆。」通過這些描述,西方社會對「pietas/piety」的推崇也不言而喻了。而在中國大地上,「家國情懷」也不斷譜寫著人們的生活。天津大學早已將其寫入《章程》,致力於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國家棟梁。「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面對「忠孝是否可兩全」的質問時,答道:「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都是 「家國情懷」在祖國大地上發出的振聾發聵、感人至深的聲音。

習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這又符合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這就為每一個富有激情的追夢者指明奮鬥方向,「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情懷不正是我們的信仰與不懈追求嗎?


(本版刊登於2020年9月7日《天津大學報》第4版 責任編輯 李丹 學生編輯 劉佳慧)


相關焦點

  • 【校報特稿】以人為本 培養家國情懷卓越人才 ——我校學生教育...
    以人為本 培養家國情懷卓越人才——我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綜述編者按  我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人才我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堅持教育培養與管理服務並重,在全校範圍內營造求實創新的良好氛圍,助力國家、社會、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在學風建設、就業指導和服務、心理健康教育、貧困生資助和少數民族教育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編者按:近日,省政協十二屆十五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開展專題協商,10位省政協常委、委員作協商發言。本網摘要刊登。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強化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體驗式學習、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思想認同,將「中國之治」轉化為適合青少年認知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創設以學生親歷為主的愛國情懷教育情境,推進愛國教育生活化,家校協同、部門聯動,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培養集體意識。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結合新的時代目標,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將育人模式進行了完善,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諧發展的人。 邏輯起點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紮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都是家國情懷的不同時代表徵。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中鐵諾德的家國情懷
    李梓瑞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地方。    所以家國情懷很壯闊,卻也很具體。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經多次磨難而不滅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 在專業課上培養家國情懷
    近年來,東北大學注重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在專業課上暢敘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是東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生動實踐。以試點單位和示範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集成創新,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建設標準和成熟模式。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
  •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張玲媛在致辭中提到,在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背景下培養具有人文素養、中華情懷、全球視野、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已經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使命。她指出:「教育要側重提高學生的世界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修養和文化使命感。」研討會上,教師翟任和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促進英語學科育人」主題圓桌會上和嘉賓一同分享了國際理解教育背景下的灃西做法。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業在疫情面前紛紛解囊相助,積極主動捐款捐物,助力全國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在疫情面前,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匯聚成疫情防控線上最強大的力量。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也最活躍的精神資源。在近兩個世紀驅逐外侮、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它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家國情懷」也有了新的發展。
  • 「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在寧舉行
    繼散文集《一個老兵的鄉愁》出版後,85歲的方祖岐上將又創作了一批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散文作品。10月10日,江蘇省作家協會和江蘇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在南京共同主辦了「家國情懷」主題散文研討會。20餘位文化界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熱烈地交流。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寫作給成功應聘大學生村幹部的學長姚自強的一封信,則須著眼於對學長姚自強志向選擇的評價,結 合材料中扶貧幹部的心得體會,讚賞姚學長的勇於下基層去磨鍊自我的自強精神,肯定其家國情懷,從而論析自己對當代青年如何培養自己的擔當意識的思考。
  • 「小小講解員」傳承家國情懷
    區社科聯專職副主席王楊梅介紹,前期組織孩子們參觀了烈士陵園、雎水太平橋、李調元故居、曉壩陳列館等,讓孩子們了解安州的光榮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據介紹,本次比賽旨在培養青少年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讓孩子們在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了解安州、熱愛家鄉,增強其家國情懷。
  • 廣安區:展課題研究成果 育學生家國情懷
    廣安區希望小學校長張培友介紹,《小平故裡小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實踐研究》於 2018 年 4 月申請立項,兩年時間,課題組從探尋家國情懷之源、播種家國情懷之心,收穫家國情懷之果三個階段,以小平故裡小學生家國情懷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潛移默化影響為手段,充分運用小平故居資源合理開展德育活動
  • 涵養家國情懷 做好結合文章
    【主題教育之大學篇】 2019年12月16日,新一代清潔化工及新能源技術領軍人物,挪威工程院、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德受聘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新能源研究院院長。主題教育啟動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聚焦主題主線,突出學校特色,以高站位謀劃、高標準組織、高要求實施,堅持學習引領和滋養初心相結合、家國情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著力重點與改革發展相結合,紮實推進主題教育,在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 「領帶大王」曾憲梓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香港9月25日電題:「領帶大王」曾憲梓的家國情懷新華社記者劉明洋金利來集團創始人、香港著名愛國企業家曾憲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日與世長辭,享年85歲。這位創立享譽商界「金利來」品牌的「領帶大王」,一生心繫祖國、情牽香港,對己,克勤克儉;為國,慷慨解囊。
  •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最看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世界一流大學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國家、民族、人民有感情,知悉國情、熱愛祖國,願意為祖國繁榮發展做出貢獻。」在人才培養上,澳門大學採用住宿式書院,是亞洲最具規模的住宿式書院系統。澳門大學的特色就是「特區大學、特殊使命、特別地位、特色辦學」。宋永華表示,澳門回歸20年來經濟飛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澳門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
  • 身為國之嬌子,必須具備家國情懷
    身為清華北大等高校國之驕子,需要具備家國情懷,學成歸來報效自己的祖國嗎?針對目前國內科技領先的華為公司6000名以上員工進行採樣分析得出的數據。員工主要來源於國內的哪些高校,其中既有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985工科名校,也有專科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