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2020-12-11 宿老師語文課堂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位大學畢業後就到貴州貧困縣工作的扶貧幹部在《在觸摸鄉村中收穫一份家國情懷》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這幾年,從機關到農村,與村民做朋友、打交道,為村裡大事小事出謀劃策,我也明顯感覺身上慢慢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覺從村民立場思考問題;用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困難面前,學會忍耐堅持,我多了些從容淡定。在觸摸鄉村中,我收穫了一份家國情懷。

目前,農村的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在決戰脫貧攻堅和奔小康路上,諸如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致富,而我們又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組織關懷、政策支持。從長遠看,這樣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兒童面臨的生活問題,也能讓鄉村持續葆有生機和活力。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在高三(1)班「觸摸鄉村與青年擔當」主題班會上的一篇演講稿。

②給成功應聘大學生村幹部的學長姚自強的一封信。

③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一篇隨筆。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例文:

鄉愁

——「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隨筆

余光中是一個傳奇,他被文壇大師梁實秋讚譽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而他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詩人定義了中國人的一種情感模式。這是關於母親、妻子、家園和祖國的糾纏性情感,也是許多歷經苦難的民族在歷史與現時的演進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第一次讀到《鄉愁》,是在小學語文課本裡。一種對家國的念念在懷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裡。鄉愁,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它其實是一種關於家的故土難離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我心中與日生長,攀援成滿園綠蔭。

兒時,父母為了我,不曾像鄰家青壯年外出創業,忙完農活,就在本地務工。我是被父母呵護的花骨朵,他們不讓我感受生活的艱難,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長。

父母到底因我長大,學業的需要,點著油燈,相商了整整一個夜晚,做出抉擇,領我離開那山清水秀的家鄉,來到這人兒扎堆的城市。異地求學離父母也遠了,從一己的情感來說,鄉愁裡最多的是對父母親的一種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隨處攤點各種小吃,盡可以滿足我這個小吃貨。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還是不習慣,且不說太多汽車排放的尾氣汙染著生存的空間,單是那路邊蒙著塵土的花朵,也讓我看著難受。

夢裡依稀,還在家鄉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我的床頭,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都讓人神清氣爽,一天的美好從清晨開始。我仿佛看到家園老屋上的炊煙,土灶間母親拉著風箱,頭上的白髮,隨著一兩聲咳嗽顫動。屋前一圍籬落一脈溪水,緩緩淌過,流水幽幽,我心憂憂……

一杯濁酒家萬裡,兩行清淚述鄉愁。余光中寫《鄉愁》,40多年彈指一揮間,這首詩不再屬於某個特定的人,它早已引發了全球華人的共鳴。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個國度,在回望家園的那一刻,鄉愁都會化為兩行清淚,打溼衣襟。有這麼一個說法——凡是有華人腳印的地方,就會響起《鄉愁》的吟誦聲。從國家與社會的層面看,《鄉愁》是中華兒女盼望國家統一的一種呼喊。《鄉愁》傳誦的時候,也是中國社會出現歷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階段。當下中國,城鎮化腳步轟隆作響,無數人離開家園去城市創業。隨著城市版圖的擴張,鄉村景象日漸凋敝,傳統文化也正被人遺忘,許多人的故鄉已然變成了自己不認識的模樣,現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鄉愁成為一個極易引人傷感、唏噓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們,這時候又不免勾起對昔日時光的追憶。《鄉愁》始終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華人的文化記憶和命運共感。

在我看來,鄉愁,不光是一個空間的地理概念,還是一個時間的生活概念,貫穿了時代的風風雨雨。余光中寫《鄉愁》這首詩,堪稱民族美學的一個代表性作品。鄉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鄉愁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鄉愁帶給我的情感體驗,揮之不去,抵達了我的心魂深處。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從開始接觸《鄉愁》這首詩到現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這一個希望——期盼祖國早日統一,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我相信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願。

歲月流逝,鄉愁永續。

行文結構:千古鄉愁說到今,「鄉愁」往小處說是鄉土情結,往大處說則是家國情懷。本文作者心思獨運,由一己之情切而至一國之情重,行文有序,入境漸遠,而感慨遂深。開篇引余光中《鄉愁》,順手拈來梁實秋所贊語,既有點題之效,又見其閱讀視野而不著了痕跡。敘議展開,先概說余光中創作的背景,隨附關於「鄉愁」的思考,它是一種源自故土難離的觀念,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此視為行文第一層。接著順理成章,簡說自己成長而異地求學,終離鄉土,今昔對比裡,城市固然繁華,家鄉其實清素,卻清晰再現親身所感知的鄉愁。暗扣了鄉愁誠然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此視為行文第二層。再借「。

文章末了回扣開篇對余光中《鄉愁》創作的認同,結構圓合。大題目,作者巧妙運思,模仿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結構,用早秋燥熱難眠,月下獨步鄉野,徐徐展開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一杯濁酒家萬裡,兩行清淚述鄉愁」過渡,將一隅之鄉土擴展為萬裡之中華。將「鄉愁」生華為全民族的情感,呼喊出國家統一的時代最強音。此視為行文第三層

(一)材料解讀和立意參考。

該作文題由材料、寫作任務、寫作要求三部分組成。

材料屬於言論型材料,它摘自一位基層扶貧幹部的心得文章材料摘自原文中末尾兩段。前者談論自己扶貧工作積澱的「泥土味道」,深入群眾,與老百姓密切聯繫,讓他形成老百姓的思維方式,成為他們的貼心人;同時鍛鍊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學會了堅忍,從容,收穫了家國情懷。後者談自己對當前決戰脫貧 攻堅和全面奔小康工作進程中的成績與存在問題的小結與反思。

材料的關鍵詞主要有「家國情懷」「脫貧攻堅」「奔小康」「創業致富」「鄉村生機/鄉村活力」等。審讀材料,立意構思,須整體感知上述材料內容及含意,圍繞其中的關鍵詞及其相互內在聯繫,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來闡發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表達自己的觀點,闡述理由;或者抒寫自己的感悟,表達自己的理想。

題幹給出三個可供選擇的寫作任務:演講稿、書信、隨筆。分別設置了相應的寫作情境,明確了寫作者的身份角色,也提示了讀者對象。考生須依據給定的寫作交際情境與文體類別來完成寫作。

寫作「觸摸鄉村與青年擔當」主題班會的一篇演講稿,重點須從當下鄉村現實與青年的擔當、使命的關係來立意,可以論說當代青年如何去關注鄉村的進步與問題,思考鄉土中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也可以就老百姓思維、村民立場等視角,來闡發當代青年如何去觸摸鄉村,從而激發自己熱愛家鄉、改造家鄉,進而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偉大情懷與使命擔當。

寫作給成功應聘大學生村幹部的學長姚自強的一封信,則須著眼於對學長姚自強志向選擇的評價,結 合材料中扶貧幹部的心得體會,讚賞姚學長的勇於下基層去磨鍊自我的自強精神,肯定其家國情懷,從而論析自己對當代青年如何培養自己的擔當意識的思考。

寫作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隨筆,在視角、立意、結構、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則更具靈活性,可以抒寫鄉村的樂與憂,寫對鄉村發展的感觸,對鄉村問題的反思等,可以通過對鄉村場景、人事、物象、風情民俗等的敘寫,來表達自己觸摸鄉村的體悟,以及對家國情懷、青年責任等終極問題的思考。

參考立意:

(1)當代青年要學舍觸摸鄉村的喜與悲,體會鄉民的愛與痛,培養自己的家國情懷。

(2)鄉村是脫貧奔小康的基點,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去紮根、改造、發展。

(3)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時代熱潮中,當代青年大有可為。

(4)熱愛祖國,從熱愛鄉土開始;熱愛鄉土.從留在家鄉,建設家鄉,美化家鄉開始。

參考素材: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處在安史之亂中的杜甫,憂慮著處在山東、河南這兩個淪陷區的幾個弟弟,他們是生還是死呀!顛沛流離中的他,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望著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之情。山河破碎,沒有「國」哪有「家」啊!   讀杜甫,我讀懂了家國情懷,他告訴我們心中有「家」,更有「國」。他漂泊四川成都,儘管自己處境艱難,茅屋為秋風所破,他仍向蒼天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溫暖能普照天下。「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能將溫暖與幸福惠及芸芸眾生,這是一種大胸懷,這是一種大境界。小家溫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溫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與「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2)讀懂「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首先表現為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就在於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飲雪吞氈,就等歸漢之日。就要回漢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只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   

(3)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又表現為愛民之情。鄧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赤子情懷溢於言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下鄉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雖素昧平生,卻滿含熱淚地呼之為「娘」,視百姓為父母。讀懂「家國情懷」,原來它還表現為恪盡興國之責。顧炎武曾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任」,範仲淹也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作為社會中的每一員,都應該為國家的發展獻計出力,將個人之夢融入到中國的復興之夢。讀懂「家國情懷」,不是要我們拋卻小家,忘卻親人,而是要我們推己及人,由「家」到「國」,都捧出一顆愛心來。 「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家國情懷」!

寫作訓練: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寫作訓練:由《我和郎朗30年》我和郎朗30年說開去

寫作指導:擬寫分論點

寫作訓練: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於缺少真正的友誼

文言文閱讀訓練:天下奇才諸葛亮

相關焦點

  • 作文新題丨在觸摸鄉村中收穫一份家國情懷(寫作指導與範文)
    寫作參與「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主題寫作筆會的隨筆,在視角、立意、結構、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則更具靈活性,可以抒寫鄉村的樂與憂,寫對鄉村發展的感觸,對鄉村問題的反思等,可以通過對鄉村場景、人事、物象、風情民俗等的敘寫,來表達自己觸摸鄉村的體悟,以及對家國情懷、青年責任等終極問題的思考。
  • 在觸摸鄉村中收穫一份家國情懷
    在觸摸鄉村中,我收穫了一份家國情懷。目前,農村的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保障,但在決戰脫貧攻堅和奔小康路上,諸如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留在家鄉,創業致富,而我們又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組織關懷、政策支持。從長遠看,這樣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兒童面臨的生活問題,也能讓鄉村持續葆有生機和活力。
  • 北美華人自傳體寫作中的家國情懷
    從時間縱序上看,北美華人自傳體寫作的起點就是「個人史」中摻和著「民族志」。四位留學先驅、政治精英李恩富、容閎、楊步偉、陳香梅的英文自傳的主題就是「家國興亡,匹夫有責」。這裡的「家國」指中國,並不是他們已經入籍與成家立業的美國。李恩富《我在中國的童年》針對西方的「排華」浪潮高呼「中國人必須留下」!
  • 名師解讀2017湖南高考作文題:家國情懷是考察角度
    今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題為根據材料寫作: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汙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行動支付。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先天下之憂而憂——論家國情懷的現代意義
    全國Ⅱ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完成寫作任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尊敬的各位來參加「世界青年與社會青年論壇」的朋友們,大家好!
  • ...青華中學柳少麗解讀2020山東高考作文:貼近考生生活,厚植家國情懷
    煙臺青華中學柳少麗老師對2020年山東高考作文進行如下解析:作文命題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培根鑄魂;把握時代精神,強化當代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加強對寫作能力和寫作思維的考查。這個作文命題,中規中矩,可謂「考生人人有話說,但要寫好也未必容易」,山東的這個作文命題,確屬情理之中。
  • 在涵養家國情懷中傳承家風增強自信
    「家國情懷」主題賽事全國演講比賽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演講選手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奮鬥故事,真情詮釋什麼是家國情懷,激發國人傳承好家風,增強發展自信。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國家昌盛,我們才能幸福。
  • 馬祖小學開展「弘揚抗疫精神 築牢家國情懷」書信寫作、繪畫比賽活動
    弘揚抗疫精神,築牢家國情懷,日前,馬祖小學開展「弘揚抗疫精神 築牢家國情懷」書信寫作、繪畫比賽活動。活動中,學生們聯繫實際,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通過書信或繪畫形式,致敬天使,致敬「逆行者」,致敬心中的英雄。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的卓越人才」,在高校中率先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寫入章程。經反覆思考,「家國情懷」一詞突然湧現,用它代替「社會責任感」更具文學色彩和形式美感。通過各種形式徵求意見、討論研究,幾位關鍵人物對「家國情懷」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張豈之先生對「家國情懷」的高度肯定。2013年,張豈之先生3次應邀來天津大學。章程起草組向他請教,張先生不僅「拍手稱好」,還詳細闡述了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
  • 2020高考作文高頻考點——「家國情懷」
    近些年的高考也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夢想結合起來,把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以家國情懷涵養人格品行。如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材料再現不同時期青年的愛國行動,激勵當代青年奮勇接棒,引導考生抒寫心中的家國情懷。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愛國情懷」,材料中的「愛國」「獻身」等詞,直擊愛國情懷。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要從立法先行,把家國情懷的踐行融入法治建設全過程,加強對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專項立法;從家風起步,深入挖掘優秀家訓家規;從文化深耕,深挖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創作蘊含家國情懷的影視文學作品等;從實踐入手,開展志願服務、勞動實踐、主題宣講等活動,讓青少年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擔負社會責任防微杜漸,當好傳播者。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業在疫情面前紛紛解囊相助,積極主動捐款捐物,助力全國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在疫情面前,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匯聚成疫情防控線上最強大的力量。
  •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 2019-06-08 02:41:35參與互動    今日社評  厚重家國情懷展現高考改革成果
  • 寫作訓練:對抗+和諧為話題
    和諧共贏,相輔相成首先是城市與鄉村的合作。英國詩人庫伯曾說:「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而在現代化建設高速發展的今天,鄉村的文化與生態機制日漸脆弱。於是,「美麗鄉村」概念應運而生,中國人發起了一場尋根之旅。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結合新的時代目標,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將育人模式進行了完善,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諧發展的人。 邏輯起點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紮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都是家國情懷的不同時代表徵。
  • 高考作文:家國情懷總相牽
    「從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多了解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廣泛涉獵,開闊視野,關注並參與社會生活,為寫作積累素材,才能確保寫作時有話可說。」陳紅豔老師說。什麼樣的作文能得高分?一位多年從事高考閱卷工作的老師預測,具備宏觀論述能力的考生,完全可以選「一帶一路」「高鐵」等最能體現中國政治影響及科技經濟成就的熱詞。
  • 把家國情懷融入奮鬥中去
    今年上映 的《我和我的家鄉》中五個平凡的小人物,五件家鄉的小故事,笑中帶淚、哭中帶笑的觀影中再次激發了廣大人民的「家國情懷」。 不改初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北京好人》裡的張北京,從起初不願花錢幫助表舅,到關鍵時刻施以援手;從去年把奧運門票贈予素不相識的四川孩子,到今年放棄買車為遠房親戚支付手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