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含義

2021-02-19 陽明書院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廣泛,這一段話,在孔子時代大概並不難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釋,孔門弟子對格物致知含義亦未闡發,這導致後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義時出現很多歧義,每個人都想依據自己的哲學傾向對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釋,這就使得在此問題上,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局面。

由此,我們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據後人的研究,《禮記·大學》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當時即以博物著稱,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這自然與其治學方式有關。在另一儒家經典《中庸》中,孔子的孫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張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叫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學,其治學方式不能有異於此。由此,《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即通過廣泛學習,細緻研究某事某物,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去實踐體會,就可以獲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強調的是通過對事物的考察、檢驗或窮究,來獲取正確認識,這可以認為是其本來的含義。

這一理解與古文獻並不相悖。古代「格」字用法很廣,其中有訓為「量度」的。《文選》載鮑照《蕪城賦》:「格高五嶽」。李善注引《蒼頡篇》:「格,量度也」。也有訓為「正」或「檢」的,《尚書·周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氏傳曰:「彈正過誤,檢其非妄之心」。這些用法均可轉義為「考究」、「考察」或「檢驗」。由此,《辭海》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謂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這一解釋不為離譜。

漢儒鄭玄註解說:「知謂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也」。「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這一註解有兩點不可取:其一,它縮小了「知」的範圍,認為「知」僅限於「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而在《大學》中,沒有這樣的限制;其二,它顛倒了「格物」與「致知」的因果關係,認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無獨有偶,這樣的觀點也得到後人響應,例如宋代楊時即曾強調說:「致知必先于格物」。

宋代是談論格物致知比較多的朝代。一代名儒司馬光,曾專門作《致知在格物論》,暢述己意。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於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從這種認識出發,他解釋格物致知說:「《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格,猶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他批評鄭玄說:「鄭氏以格為來,或者猶未盡古人之意乎?」司馬光強調要抵禦物質生活的引誘,認為這樣可以保持一個人的高風亮節,不為物慾遮蔽自己的聰明才智。此說當然有其不可磨滅之處,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他與鄭玄一樣,在此問題上都「師心自用」了。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別崇高的位置。朱熹認為,《大學》一書缺了對格物致知進行解釋的一章,他補上了這一章。朱熹增補的內容是:要獲得知識,必須考察事物,以求認識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識。求學者應該把心中已知的理作為基礎,進一步努力,以求達到認識的頂點。經過長期努力,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一切,這就是認識的頂點

朱熹所說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會事物,包括讀書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忠誠於君主等等。陸九淵和王守仁認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認識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認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這良知推廣到事物,就是格物。

在格物致知學說上對後人影響較大的是宋明理學,其中主要可分為兩派,程(顥、頤)朱(熹)一派和陸(九淵)王(陽明)一派。程朱等人釋格物致知為「即物窮理」,二程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窮理然後足以致知,不窮則不能致也」。(《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大學章句·補傳》)這裡的「即物窮理」,是要求人們運用已知的知識,深思客觀事物,達到自己內心的豁然領悟。它所強調的是一種內省式的思考過程。朱熹說:「《大學》設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為知之至也」。(《大學章句·補傳》)顯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過「即物」,達到自己內心的豁然貫通,而不是對客觀事物具體內涵、特徵的掌握。

王陽明實踐過朱熹這套方法,他坐在自己窗前「格」院子裡的竹子,冥思苦想七晝夜,仍然不得要領,人也累病了。他不去反思自己格物方法的不當,反而走得更遠,連物也不格了。他說:「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傳習錄下》)「若鄙心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顯然,他所說的「致知格物」,不是要通過研究客觀事物獲得知識,而是要把「心」的「良知」和「天理」強加到事物上去,使事物與「心」、「良知」、「天理」相符合。這樣的「格物致知」,不會促進科學發展。

宋明理學對「格物致知」的發揮,在後世也有人表示反對。例如顏元就公開批評朱熹說:「朱門一派,口裡道是即物窮理,心裡見得,日間做得,卻只是讀、講、論„„其實莫道不曾窮理,並物亦不能即,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那曾去格物」。(《習齋記餘·閱張氏王學質疑評》)顏元主張格物要親自動手,實地去做,不能離物而空洞地「窮理」。這樣的格物致知,有利於科學的發展。

實際上,因為格物致知學說具有研究客觀事物以獲取知識的含義,一些重視研究自然的有識之士也借用這一口號,賦予它新的內涵,用以闡發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這樣說過:「密翁(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搔首問》)王夫之所提到的「質測之學」,是方以智的創舉,它的中心內容是要求以實證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王夫之認為只有質測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賦予格物致知學說以嶄新含義,標誌著這一術語已經進入自然科學範圍。

隨著明末清初科學技術的傳入,中國人研究自然現象的熱情也高漲起來。這時人們談論格物致知,很多情況下都意味著研究自然以獲取知識。古老的格物致知學說獲得了新生,成了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理論根據。清末翻譯的西方科技書籍,有些徑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詞成了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他所說的格致,就是指的這些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科學與西方科學技術合流過程中,格物致知學說以獨特方法參與並加速了這一過程,從而在科學技術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冷雨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樂於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這場對儒家經典的跨時空學術之爭延續到今天,至今人們對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沒有明確,或者說,也無需明確。但是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我更喜歡王陽明的觀點。我們每天面對著龐雜的信息,它們從各個終端來到我們的眼前,碎片般的漂浮物,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不僅阻礙我們見到真實的世界,還塑造著一種混亂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答90後生問(139):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期待90後生在譚大施公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寶貴意見。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備註內容: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這一詞語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胡伊寧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聖人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為大家所熟悉,而前者,似乎稍有淡忘,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要求我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
  • 寧靜致遠,格物致知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所以古人必詣《論語》、《四書五經》、《易經》、《道德經》、《春秋》、《左傳》來修煉自己靈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成功和失敗都是一種磨難。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是真理
    一次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有個順序,然後才能夠依次發展開來,很少有本末倒置的,那很容易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在小範圍內,格物致知自是有道理,但是,物有所不盡,如何格得完?例如宇宙無窮無盡,沒有人敢說已經探索完全了的,甚至於微觀領域,也沒有人敢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況且,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那勢必致死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
  • 什麼叫格物致知?
    「格物」一詞出自《禮記·大學》,原為「格物致知」。近人胡適藉助科學的興起,將之比喻為科學方法,即作為一種研究真理的方法來看待,同時,他也提到了王陽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來說明科學方法的演進。格字本意是什麼?宋儒解釋為「至」,這是對的。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