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

2021-02-13 臨汾同盛實驗中學

正       心

席晨強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高二83班的班主任席晨強,很榮幸能夠站在國旗下演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正心。

生活中,當我們看見被風雨淋溼的小草,是否想到,在風雨中,它剛剛經受考驗,抓牢了自己的內心,捍衛了頑強的榮譽。因為它帶著泥土的芳香,正穩了它最初的希望。

同學們,現在的你們,不再是喋喋不休的小學生,而是讓事實勝於雄辯的青少年;你們不再崇洋媚外、整天幻想,而是面對現實、為理想的大學而努力。但若沒有正確的引導,成熟與冷靜,可能結果事與願違。那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正心,就像那顆小草一樣。

正心,就是堅持,不放縱自己內心驅使,收斂過度行為,就是學習上的「正心」。作為學生,任務就是學習。學習中的難關需要逐個去擊破。學習生活中,正心要從課堂上開始。坐正是最基本的。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與老師一起思考,享受學習的過程。下課後,回憶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反覆在自己腦裡打轉。最好能用自己的語言把最精煉的轉述出來。只要把自己的心給鎮住,這堂課的百分之九十都已掌握。如果自己還是不懂,不要先急著問老師,自學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價值體現的過程。若還是理解不透,及時問老師。日積月累,我們的知識就鍛鍊成了有力的拳頭。

課後有時間,與自己不太擅長的科目任課老師交談,這樣比較有平衡性,不易偏科。其實,提高學習成績並不是什麼難事,最關鍵是把心鎮住。

面對現實生活,正心還滲透到了修身做人的方面。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做個好人是個最難的原則,因為沒有處處的完美,沒有任何絕對的事情。有三條來自西點軍校的校訓:「責任、榮譽、國家」。這三點可以當做人的基本要求。

同學們,正好心,你會比別人走得更快,飛得更遠。正好心,你的收穫沒有最好,只會更好。願正心,圓你理想大學夢!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胡伊寧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聖人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為大家所熟悉,而前者,似乎稍有淡忘,下面我們一起探討一下何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格物,就是要求我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致知,就是要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我們要把它作為求學修身之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是新時期青年學生應達到的境界。如果聯繫到我們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樹立目標、刻苦學習,格物致知立學。曾記得古人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每天認真反思,多問問自己,今天的知識,我掌握了沒有,還有哪些不會,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不能不管不問,否則,這座無知的山會越壘越高,最終導致你走向失敗的彼岸。

第二,積極奮鬥、志存高遠,正心誠意立事。只有奮鬥才能展現青春的絢爛多彩。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能力,改變我們的未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外貌,但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內涵和素養,時刻展現笑容;很多事情是不期而至的,我們無法選擇它何時開始。但是,我們卻可以決定它的結果,這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奮鬥。

第三,品行高潔、身正為範,修身養性立德。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不違反校規校紀,不斷提升自身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以「個人微力量」發揮積極作用,倡導舊高文明新風,引導每位同學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創造者。

最後,我衷心希望我們高二、高三的學子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裡拿出攻城掠地般的氣勢,為了高考繼續奮鬥,願我們每一個人格物致知立學、正心誠意立事、修身養性立德,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新高!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大學》修身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大學》以修身為核心,同時指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強調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內省,而且還要同外物相接,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今天摘錄《大學》三句話,與您一起品味其中蘊含的深意。
  •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的這份初心也許是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跟著習主席學國學 丨 天下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對年輕人提出這麼一個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引自《大學》,《大學》是「四書」之一。「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大學》包括「三綱」「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實際上是「八條目」。應該說,「三綱」和「八條目」構成了《大學》這本書最核心的要義。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一)
    豐而為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淺談楊奉道意筆花鳥畫文◆李天軍楊奉道是我眾學生中的一位佼佼者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何為誠意正心)
    最後的關鍵就是誠意正心了,這個就是實際的功夫了!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很簡單就是說的誠意這個功夫最根本的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遵循真正的本心,如同厭惡臭氣,喜歡好看的色相一樣自然而然的。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
    本號今天討論的是:格物致知,究竟在說什麼?是否如王陽明所說,是「為善去惡」呢?根據上文來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動作「,都是圍繞著」明明德於天下「這個目的來進行的。那麼「格物致知」合在一起,即是投身於社會實踐,以獲得事物運行的內在規律,通俗的講,就是「實踐出真知」。第三步,是「誠意」。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麼?格物的格是分辨,格物的物是事物,致知的致是努力,致知的知是明白。什麼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聖賢研究事物道理的一種方式,源於儒家經典《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
  •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
    「格物致知」到底是弄啥嘞?八百字告訴你答案!格物是儒家的拳頭產品,也是綱舉目張的重中之重。用通俗的話來講,「格物」就是儒家接觸世界的本源態度,也是終極思維。「格物」的標準概念,源於《大學·八目》,具體內容如下:儒家有八大項目,號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內修。格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格物一通則可以達到修養自身,提高個人能力的功效。
  • 「格物致知」背後還大有文章,理論難以理解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所做的論述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先秦古籍中只有大學中出現過格物致知,書中也沒有對其做出更詳盡的解釋與說明,所以其原一也無從考察。後來儒者們都對格物致知做了論述和完善。是我們理解其大意的主要內容。朱熹的格物致知:窮事事物物之理,窮至極之理,至知主要在格物。
  • 一切都是心,致知、誠意、正心指的都是心而已(心想生)
    你首先明心,就是你讓自己悟道開悟;第二你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覺,真實的面對自己就是誠意了。這都是講的是什麼——心。所以你看他說: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也就是說誠與明德講的都是心,可不是講的外在的物,誠意是不是講心?肯定是講心嘛!什麼能誠意?心能誠意。那明德講的是什麼?肯定還是心嘛!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這或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文 | 許偉明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讀書,最好去讀最初的文本,否則會帶來費解乃至誤解。通常,我們認為讀翻譯作品的時候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不同語言之間,幾乎沒有含義完全對應的詞句來一一匹配。但沒想到的是,這種打折扣的閱讀體驗,更容易在引經據典的文本中遇到。
  • 《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人生短暫,誠意正心.
    這位老師爽快的答應了,晚上幾十人聚在一塊,從「正心誠意」開始,什麼是正心?什麼是誠意?古人修學為什麼用大量的時間來培養弟子正心誠意?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正心誠意?    將近兩個小時的誘導,老師一層一層的給大家剖析,揭開人生的迷瘴,讓大家的心慢慢的收回來,思考如何去學?該怎樣去學?自己的人生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 閱讀訓練:處而正心誠意 ——我與《史記》的緣分
    處而正心誠意——我與《史記》的緣分文/王宗祥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