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背後還大有文章,理論難以理解

2020-12-24 半人馬渣渣哲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所做的論述是: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先秦古籍中只有大學中出現過格物致知,書中也沒有對其做出更詳盡的解釋與說明,所以其原一也無從考察。後來儒者們都對格物致知做了論述和完善。是我們理解其大意的主要內容。

朱熹的格物致知:窮事事物物之理,窮至極之理,至知主要在格物。

朱熹認為大學一書的核心在於「格物」二字上。認為至知主要在于格物:只是推及我所知,須要就那事事物上理會,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緣得知?而今人也有推及其知者,卻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窮究。如此,則終無所止。所以,想窮盡其理就應該在事物上窮究其理,如果不知所談的對象,又如何得其真知,這樣只會泛泛空竭其心,不接物踐履,陷入空誕虛無的求學問道之中。

程顥程頤的格物致知:理在物的相形聲色的掩蓋中隱蔽不現,所以致知天理必在格物。

二程把「格」認為是「至」,也就是探究,察的意思。程顥認為心在格物的過程中要達到深融為一。程頤則強調事物上進行理性探求。所謂格物,實際上就是窮至事物之理,讓心與理合二為一。他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窮其理然後足以致之,不窮則不能致之。格物者適道之始,欲思格物,則固已近道矣。他認為心體是敬篤認識的心,強調以心識理,在察物至理之中有一個漸進玩熟的過程。

他們認為格物必須在一事一物上見理: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然後「隨事現理」。

相關焦點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格物致知,對這個詞的理解,朱熹和王陽明,有著很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的背後,是王陽明、朱熹對成聖之路的方法論的分歧。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案
    冷雨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3.感受科學實驗精神的重要性,樹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樂於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格物致知,是中國儒家的關於認識論的一個重要理論。當然,從禮記中的論述,似乎格物致知還是一個關於道德修養的理論。格物致知,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但是《大學》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所以該詞成為後代各「大儒」打破腦袋都想弄明白的難題。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這個哲學意味很濃的命題,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我國已經有逾千年的歷史。從史料記載來看,這個概念出自《大學》八目。正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對於「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東漢以前卻很少有人解讀。據考證,東漢時期的鄭玄是最早為這個概念做註解的人。一直以來,直到今天,人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見仁見智紛爭不斷。鄙人不揣淺薄,覺得這個概念的含義應該如紅樓夢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你把什麼事物研究明白了都是學問。
  • 格物致知的含義
    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段話,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知識力--什麼是格物致知
    因為除了《大學》有這段解釋,未有其他經典上有使用過格物致知,造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成為儒家思想的難解之謎。,對事實的理解才是真理解,語言文字的理解都是假理解。世人愚昧無知,以為語言文字上的理解就是真理解。而忽略了真正的理解是沒有語言文字法的事實法的理解才是真理解。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明白了「格物致知」,就明白了格局
    同時「格物」確實有很多意思、意義,比如到達事物的核心,探究(窮究)事物的原理等,但這些只是一般的理解。具體而言,「格物」為什麼是第一位的呢?又如何簡單來解釋「格物」呢?「格物」的本意就是把東西放在格子裡(應該在的地方),一句話,「格物致知」,就是探究本來本去,通達知識智慧。對於人而言,就要明白本來面目。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這其中,「格物致知」四字可謂是最常見的。不少大學還將「格物致知」作為校訓,如香港大學的校訓為「明德格物」,中國政法大學的校訓為「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南昌大學的校訓為「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
  • 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誠意」,要有真誠的心意,就先要「致知」,而「致知」的關鍵在於「格物」。請注意,這裡有兩個「其」,也就是「我」的意思,「要誠我的意,就先要致我的知」,有點類似於蘇格拉底「知德合一」意思,德行來自於「格物致知」。 對於「格物致知」最有名爭論,就是「理學」和「心學」的「向外求」和「向內求」的解釋差異。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簡單說就是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他。朱熹,研究物,量變得質變。王守仁陸九淵,心是感應萬物,歸於心,因此心即理。此外,知行合一,是指你知道一件事,或者你以為你了解一件事,但是,只有當你去實踐的時候,才能說真正的理解。此種現象生活中比比皆是,通常情況下說一個人眼高手低、自以為是,就是說他不能知行合一。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知行合一。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譚大施公號願為您答疑!  答90後生問(139):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未來學者  譚北海 我們期待90後生在譚大施公號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寶貴意見。我們會一直在這裡傻傻地等著,等到有機會為您服務!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儒家思想中有個「格物致知」的概念,後來被王陽明發揚光大才被廣泛認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即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的表象,去了解其內在的本質或原理,從而獲得高深的智慧。為什麼「格物致知」的理念沒有被儒家發揚光大呢?
  • 劉墉:處處有文章
    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說:「見微知著」,從許多微小的徵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勢,譬如有一派理論說掌紋會因為工具不同而改變,常拿毛筆的人,智慧線自然比較長;總持鋤頭、錘子的人,感情線又會比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從那紋的情況來推想罷了。又有一派說法是,任何一樣東西,都是經過千年萬載演化至今的,所以從每樣東西上都能見到天地間的「理」。
  • 論語新解:「學而篇」三句格言,蘊含儒家教育理念、格物致知思想
    昨天文章埋下的引信,被大家的熱情點燃昨天,我們分析了孔子的三局格言,許多朋友們提出來不同的觀點,筆者深受啟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從更深遠的層次,結合每個人的人生閱歷,去儘可能地展開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充分理解。畢竟,聖人之言,怎麼深刻解讀,都不過份。至於仍然有一些朋友,未經熟讀深思,直接以懷疑和否定的態度,給古人定性;筆者以為,要想評論旁人,首先要有超越旁人的獨到見解、拿出值得信服的文章;不能單純為否定而否定。厚古薄今固然有問題,厚今薄古,卻也不是人間正道、英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