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2020-12-24 天道狼眼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

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朱熹認為,一個人只要能完全認識理,他的一舉一動就能自然符合倫理道德,這樣的人就是聖人。而要認識事物的理,就要「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致知」是窮究事物之理後獲得知識。朱熹對於「物」的解釋:「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物是存在的事物。

王陽明一開始是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的,他遍讀考亭(朱熹)之書,並親身實踐格物之說,甚至「亭前格竹」,不過最終失敗,失敗後他對朱熹的學說產生了懷疑,繼續徘徊在佛學和道學之中,直到他被貶到貴州龍場,在龍場悟道後頓悟格物致知的本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之所在謂之物」,王陽明認為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發必有其事,而意念所在之處便是物,所以所謂的物其實就是事,終究離不開一顆心。人心被私慾,不正當的念頭所蒙蔽,「格物」中的格是革除,去除的意思,「致知」朱熹的觀點是獲取知識,而王陽明是「致良知」,這個「致」通至,達至的意思。王陽明認為心是知的本體,所有的理自然在心中,即良知,格物是致知的手段,格物就是革除私心妄意,良知自顯,天理自明。

我們可以看到格物致知和知行是有緊密聯繫的,從朱熹的格物致知中可以看出朱熹是知先行後,先要獲得天理,再進行道德實踐,王陽明則是去除私心妄意,達至良知,這樣行動也就能按照心來,是知與行的合一。

相關焦點

  • 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但是,到底什麼是「格物致知」呢?有多少人可以清晰的說出四個字的意思呢?實際上,歷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過很大的爭論。除了在「經」中解讀格物致知的含義,在「傳」中,朱熹也做了詳細而精彩的解釋和解讀。當然了,這一部分是朱熹補寫的。所謂補寫,也就是《大學》原文中並沒有這一章,朱熹熟讀此書數十年,「補其闕略」,最終使得《大學》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朱熹補寫的內容是:「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格物致知」如何理解
    「格物致知」是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名詞,同時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格物致知」語出《大學》,為《大學》所言「八條目」之首二目。「格物致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簡單地說,他講的就是如何認識事物,得到有關事物的知識。「格物致知」,語義甚豐,宋明理學於此有很多解釋。不同解釋表現出思想傾向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關乎宋明理學不同學派之學術品格與精神的不同。
  • 朱熹和王守仁:不同的格物致知
    理學和心學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朱熹認為:「在親民」應作「在新民」。《大學》裡也有新民的句子(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王陽明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與後面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邏輯關係。而「親民」的「親」是仁愛,「親之即仁之」,親民就是仁愛百姓,即是《孟子》中的「親親仁民」。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格物致知,對這個詞的理解,朱熹和王陽明,有著很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的背後,是王陽明、朱熹對成聖之路的方法論的分歧。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創]在說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之意旨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顧東橋,名鱗,字華玉,號東橋。江蘇江寧人。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在當時也是很有影響的一位京官。王陽明的七篇論學書中就有一篇是專門為顧東橋寫的。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 「格物致知」——再學習
    東漢鄭弦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認為該詞的意思為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後來又有許多大儒各有觀點,也是爭論不休。爭論直到宋儒為代表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觀點產生而止。南宋朱熹學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朱熹論《大學》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 儒家的「格物致知」,到底在說什麼?
    在哲學史上,對格物致知的理解,起碼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一種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和學習,從而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從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通俗點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而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這裡面的格,是來的意思。就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探究,讓萬事萬物的理,來到自己的心中,從而獲得知識。而儒家認為,道德修養要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的。要先有知識,然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詩詞賞析:朱熹《春日》
    賞析朱熹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朱子,這在封建時代是一種很高的禮遇,能稱為子,是一種學術思想以至於個人品德方面的認可。同時,朱熹也是宋代以後學子們心中的永遠的崇拜者,因為朱熹校訂過後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了封建時代開科取士的必考科目。
  • 「格物致知」,應該怎麼「格」?
    「格物致知」是起始點,是基礎,但《大學》對如何「格物」沒有作任何表述,對 「知」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這為後世的理解帶來了困惑,千百年來,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成了一樁公案。古代先賢們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這也是研究它的人們看到了新學的成果與威力。所以引來了後代許多人對它的研究和學習。自從明代出了王陽明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幾乎都沒有出來一個非常厲害的聖賢人物。
  • 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要理解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不得不說到《大學》裡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在大學裡也沒有真正的闡述解釋,因此在後世都有不同的理解。王陽明初時接觸到朱熹的「格物致知」 論,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窮推事物的道理,則人心之靈無有不知。王陽明曾經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
  • 朱熹讀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王陽明怎麼樣看待朱熹?
    這就有很多種猜測和理解了。朱子的意思是說不違背於理。禮即是理,聯想到孟懿子向孔子學禮,不違背於禮,這種理解也很合理。朱子說:孔子發覺孟懿子沒有完全領會到自己的意思,但他有不繼續追問以解除疑惑,孔子擔心他錯誤以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道。所以跟樊遲一番對話來啟發孟懿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王陽明四句教和認知四句教
    王陽明硬要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定性為向外求,然後把自己的「格物致知」定義為向內求,格心中的物,致良知。知道你想強調「心性」是基礎,問題是你的良知從哪裡來?除了內在的「四端」,也有外來的儒家社會觀念教化和客觀世界因素影響,怎麼就只是「向內求」了。另外,朱熹「理學」中「格物致知」強調「窮極天理」這一面,並非是說「向外求」、「不向內求」,而是想啟發世人理性認知能力,側重點不同而已。
  •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
    格物致知的新解釋,向外求VS向內求 《禮記.大學》「八目」中,「格物、致知」排在最前面,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 道家說: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語出自《禮記大學》。說的是從人要從格物開始做工夫,不斷努力,才能夠做到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萬丈高樓的基礎、是起點、是根本功夫。先看看大儒朱熹怎麼說的,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