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2020-12-19 獨視角

物之理不外吾心

「知止而後有定」句云:「知止雲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朱熹論《大學》

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

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求理於物外,是不能明理,若要明理,便須從心上作工夫,使內心無絲毫私慾,使心恢復其本體;心能恢復其本體,理便能呈現。此正是至善之所在。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王陽明說:「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傳習錄》中)事物出於吾心,不在吾心之外。他又說:「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同前)又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同前)王陽明認為,一切事物之理在人心中,否認有客觀的規律與事理可尋。道德之理,並不在事物上,而是由心所自發。所以只要本心呈現,遇事自然會有合宜的行為表現;只賴本心無所私慾蒙蔽,理之表現便會無窮無盡。

去人慾,存天理

由於心無私慾之蔽,才能生發呈現天理,所以,人必須先做去蔽的工夫,而不是任憑現實的意志去作為。人要有深切的誠摯、鞭平入裡的省察工夫,撫俞去除私慾之蔽才能成為可能。此中不能有絲毫的自欺、虛驕與誕妄,決不會以欲望偏見為理。

朱子《大學或問》載程頤之語說:「如欲為孝,則當知所以為孝之道,如何而為奉養之宜,如何而為溫情之節,莫不窮究然後能之。」依程子及朱子義,人除了理解孝之理外,尚須講求所以為孝之道,這便須窮理的工夫。王陽明說:「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箇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箇溫的道理。」(《傳習錄》中)王陽明的意思是說,只要內心無私慾之蔽,本心純乎天理,自然會因應不同的情境,而作出合理合宜的回應。換言之,王陽明認為,孝親的道理不能視為離心而外在的,也就是不是從外物處去尋求。

相關文章:

「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個屬於個體的心?

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唯心主義觀點嗎?

王陽明「看花的智慧」,繞過人的意識概念,直指本心

相關焦點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朱熹讀懂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王陽明怎麼樣看待朱熹?
    禮即是理,聯想到孟懿子向孔子學禮,不違背於禮,這種理解也很合理。朱子說:孔子發覺孟懿子沒有完全領會到自己的意思,但他有不繼續追問以解除疑惑,孔子擔心他錯誤以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道。所以跟樊遲一番對話來啟發孟懿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在這裡朱子(朱熹)已經明言指出一味聽從父親的命令不算孝道。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朱熹和王陽明誰是對的?
    等到在此用功久了,人的認知突然之間豁然貫通,則萬事萬物的裡外粗細沒有不清楚的,人心的『全體大用』沒有不明白的。這就叫做格物,這就是獲得知識。』」不過,明朝,浙江餘姚青年王陽明卻站出來挑戰了朱熹的權威觀點。
  • 酒文化名家解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如何看待酒
    12月19日,在2017中國國際名酒文化節「五洲酒韻」酒文化鑑賞活動上,山西大學教授理學趙瑞民為我們講述了理學大師朱熹、王陽明對待美酒時的複雜態度。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的國學,其中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代表。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年被採納為官方哲學。趙瑞民說,理學家通常將「修身」作為自身的行為標準。
  • 千古之謎:王陽明為何在死前,燒掉自己的傳奇之作《五經臆說》
    這是王陽明親手寫的第一部哲學專著,意義非凡。可惜的是這部專著並未傳世,其弟子錢德洪多次想見此書都被婉拒,王陽明卻將該書焚成灰燼。直到王陽明死後,錢德洪才從其廢稿中發現了13條註解,後世所傳的《五經臆說》就是根據這13條編纂而成。五百年來,無數學者志士傾其心力研究這13條,並略有小成。這麼一部經典巨著,王陽明為何將其燒掉呢?
  • 朱熹與王陽明之爭:存天理滅人慾還是存天理去人慾
    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則說的是,存天理去人慾。一個滅字,一個去字,是二人學說的分水嶺。滅字是把人慾當成了十惡不赦的東西,非要誅之而後快,去字呢,並沒有把人慾當成十惡不赦的東西,把它去掉就是了,並沒有趕盡殺絕。舉個例子,比如有隻蒼蠅,在你耳邊嗡嗡叫。朱熹的辦法是必須滅掉它,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那就追著它,直到把蒼蠅滅掉。
  • 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導語: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文/哈密瓜講歷史提起王陽明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原名王守仁是心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既然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一門哲學思想,那為何王陽明本人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分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點。
  •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文/歷史微觀者王陽明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的思想對明朝的影響深遠,他的唯心主義思想甚至還傳到了日本、朝鮮半道以及東南亞地區。日本開展的明治維新運動就是受他的唯心主義思想影響。在明朝被推崇備至的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第一點:家庭背景強大。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朱熹像爭論的根源——儒家道統之「明道」與「傳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一直到隋唐時代,中國重新統一,儒學,或者說經學才重新獲得了正統地位,因此又有「漢唐經學」的說法。都說失去過才會懂得珍惜,儒生們也不例外,經學經歷過數百年時間的衰微,這時候重新取回了正統地位,他們自然更加重視道統的傳承。
  • 詩詞賞析:朱熹《春日》
    賞析朱熹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朱子,這在封建時代是一種很高的禮遇,能稱為子,是一種學術思想以至於個人品德方面的認可。同時,朱熹也是宋代以後學子們心中的永遠的崇拜者,因為朱熹校訂過後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成為了封建時代開科取士的必考科目。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說法讓每個人都能夠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明武宗正德三年即1508年,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貴陽的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說法,當然,所謂的「知行不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 讀王陽明有什麼用
    這一點上有歷史故事,比如三奸事齊恆公,管仲就提醒是不懷好意的;吳起哭母喪三聲收淚,殺妻表忠事魯,也歷來為人所詬。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描述了朱、王對「理」的看法的區別。朱熹認為「理」是客觀外在的實在,無論心存在與否。而王陽明認為,若沒有心,便沒有理。心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這如同他說的,深山之花寂顯決於心。王陽明重良知,又不講愚誠。
  •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朱熹說,很簡單,既然萬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邊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續不斷的格物,總有一天會豁然開朗,認識到那個最高的理了,這就是「格物窮理」。下面該本文的主人公陽明先生登場了。王陽明從小就與眾不同,別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中科舉,而王陽明讀書則是為了做聖賢。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6、嘉靖皇帝為何不重用王陽明最根本的原因——朱家不喜歡王陽明,而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個人。那麼造成這個結果有哪些原因呢?  一、心學。當時儒家的主流是程朱理學,王陽明提出心學後,一度被理學打入異端。因為王陽明對朱熹的質疑,對心學標新立異的註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二、派系。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用現在話說,王陽明的父輩都是省部級官員,他自幼聰明過人,按正常來說,王陽明讀書走仕途,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王陽明不喜歡讀書,因為當時科舉制度,讀的都是朱熹的那套東西,王陽明覺得沒意思。他喜歡當俠客,喜歡騎馬射箭,喜歡作詩作賦,還喜歡研究佛教和道教。因為他認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當官,而是「做聖人」。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人人皆有良知,為何有人會流芳千古,有人則遺臭萬年?為何有人出類拔萃,有人卻碌碌無為?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惡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的人生觀出了問題。用王陽明的話講就是:他們的心,失去了本體。所謂失去本體,其實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意之動。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綜合孟子和王陽明的說法,軀體裡邊那個能夠思考,能夠控制軀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這個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軀體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沒有這個心的存在,軀體的六根沒有了控制,這具軀體就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