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說法讓每個人都能夠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2020-12-17 李秋言

明武宗正德三年即1508年,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貴陽的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說法,當然,所謂的「知行不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知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以,知行之間主要指的就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之間的關係,當然,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之間的關係。

縱觀分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為一,不可分割,「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即如現在,道德教育在某方面的知行脫節以及「知而不行」就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咎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要積極的。

須知,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而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此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既然知道那就必然要表現出來,否則就不能算知,道德的認識和意識必然會表現出道德行為,如果不行動,再有真知也是枉然。

王陽明也說過:「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在當時顯然是很深刻的,即使到了現在,所表現出來的也是真實而又切合實際情況的。

其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陽明此一說與朱熹的思想是對立的,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但是,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這一學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後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後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公司所在的企業文化標註的就是「真實做事,誠實待人,深明事理,知行合一」,這一點恰恰指的就是王陽明所提出的觀點,他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來自行動,只有行動才能夠改變自己,我始終相信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它一直在變。」看似無解的一句話其實卻蘊含著事情的本質和真言。

世事紛紜,生活多變,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這樣的呢?怎樣才能改變自身周圍的環境呢?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周邊人的實際,總結這麼幾條,希望能夠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1、堅持鍛鍊增強身體機能

鍛鍊很能表現一個人的意志和堅強,當然,這個不見得非得去什麼健身房之類的地方,我個人認為,每周能夠堅持每天早晨早起晨跑的,都是不是一般的人,不要說每天都這樣,一周有一般的時間都行。

鍛鍊的方式有很多種,可是,跑步無疑是最簡單也最見成效的一種,一開始可以慢慢的,時間長了可以加快速度更可以加長距離,總之,要設立目標,不必追求速度,慢跑即可,隨著時間推移,就會發現,即使跑上十公裡也不是什麼難事。

2、用心閱讀提升自身素質

讀書是最能提升一個人整體素質的路徑,不見得學歷高,名校畢業的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閱讀也不需要這些,認字就行,但前提是你能夠養成堅持每天閱讀的習慣。

依自已所好,讀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床頭,桌邊,隨手自己能摸到的地方,閒暇的時候就翻看幾頁,長久積累,也是不錯的成就,隨著時間推移,你就會發現,這樣子做的話,不但可以促進睡眠的質量,還能在今後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閱歷,這樣也不至於在朋友們聊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去接話題,也不再是沒有話可說的尷尬境界。

3、掌握幸福擺脫他人掣肘

人生之路還是要自己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這話不是發牢騷,不是對什麼不滿,而是實實在在的表現,路是要自己走的,時間一長,人際會變,感情會散。

路在自己的腳下才是踏實的,自己的路自己做,無人可以替代,自己的幸福自己把握,指靠別人還是免談吧,自給自足才不會患得患失,自我充實才不會疑心亂想。

4、沉穩有度力爭執行到位

做任何事情,都要穩重,而不是急於下結語做定論,面對人和事也不要過於隨意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冷靜,是第一要素,事情再急,既然發生了,急也沒有用,穩定心神,思慮清楚,解決問題是為第一要義。

唯有冷靜,才能靜下心來,沉思靜想,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做不到怎麼辦?那就強制性地裝,可著勁的讓自己靜下來,直到能夠達成最佳狀態為止。

5、及時止損避免損失過大

一直以來,關於感情方面,有個朋友說的很對,不要在你不愛的或是不愛你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不要在你不喜歡且有毫無好處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工作或生活當中,或遇到很多事情,但是當你發現不對的時候,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及時停止付出或後續實施,唯有這樣,才能減少損失,才不會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經歷、金錢,才能盡最大可能地保留自有的實力。

6、勿作比較但需取長補短

「一輩子都要和別人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不要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較;可以去羨慕別人,不要去嫉妒別人,我們遇到的每個人,要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去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要聯想到自己,在自身避免。

7、但有愛好方能展現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唱歌、跳舞、音樂、書畫、籃球、讀書等等,只因為這些能夠在你遇到挫折或是不解的時候能夠轉移注意力,改變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高興的時候更加地放飛自我,同時在朋友面前也是有個表現自己的長處。

譬如筆者,酷愛讀書,亦喜藏書,即如今年這般狀態,尚在業餘之際藏書200餘冊,雖說不多但也足夠讓自己感到滿足,充實了自己,也懂得了生活中的其他樂趣。

8、收入多番增長財務資本

工作,是每個人的生活之本,也是在社會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要擴大收益,就要懂得分欄而收的道理。

「挑水的同時不要忘記挖井」,這樣既可以增加收入,也避免失去不必要的東西,尤其是現今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裡,任何職業都不能是以前的那種「鐵飯碗」,再厲害的位置,如果缺少一定能力,還是不能勝任,一旦某一天失去了工作,那麼,你還是會慶幸還有另一份收入在維持著生計。

9、控制情緒懂得自我控制

任何時候都要會掌控自己情緒,憤怒只會使問題擴大化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冷靜是為唯一,不要放縱,不要失控,不管何時適度最好。

一如《論語八佾》關雎中所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把控住自己情緒了,什麼事情都會得到妥善的解決和處理。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告訴我們,很多事情可能會做不到,但是不是說我們不知道,也不是說,知道了這些,我們就不去做了。

所有的行為不去付諸行動,再美好,再完美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只想穩穩妥妥地坐享其成,顯然是思維的僵化,要有所成就,就要敢於面對所需要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有想法,有拼勁,但是就是不付出實際行動,那麼,一切都是枉然,說再多也不過是一句徒勞無功的言語罷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有七情六慾,這都是人的天性,根本不必去搞存天理滅人慾那套。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只要心安就可以了。但是老牟覺得這個東西就比較難以拿捏了,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藉口,比如撈錢是為了做大官,做大官之後才能為人民更好地服務。很多人都是這麼說服自己,走上不歸路的。這樣反而助推了大家做壞事。所以還是得說回到心學的起點,你這個人必須得本心光明才能按照良知行事。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常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首次提出的,是心學最為核心的觀念。王陽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向王陽明請教了這個問題。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這句話大意是說「現在的人都知道應該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但是卻做不到。所以說知與行是分為兩件事」。對此,王陽明提出了反駁。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他們兩人爭執不下,找到王陽明評理,王陽明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都偏於一端,對於資質高、悟性強的人,你只需告訴他『無善無噁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就好,對於腦子不那麼靈光的人,你只需告訴他『有善有惡意之動,為善去惡是格物』就好。」這場爭辯被稱為「天泉證道」。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都是寶貴的,就像人的眼睛,耳朵,嘴巴一樣,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哪個東西更重要。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良知的大小給自己在社會中定位。奮鬥努力,懷有遠大理想是好的。但是也要看看自己的良知大小,和你的理想是否匹配。如果好高騖遠,那就是自不量力了,也終身不會快樂。那麼如何區分自己的良知呢?
  •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
    知行合一王陽明7:摒棄弱點,光明本心,才能無所畏懼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知行合一擁有巨大的威力,可以撬動天地萬物。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良知至善無惡,而意向有善有惡,那麼一般意向的本體就不可能特指良知。陽明指出:「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第8頁)即,吾人只有一個心,但依據是否摻雜「人偽」,心會呈現人心、道心兩種狀態。道心是心功能正常時的狀態,「道心者,良知之謂也」(《傳習錄中》,《王陽明全集》,第58頁);人心則是心功能失常的狀態。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及至(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 可見學術真知得來不易,它往往是在經歷了政治磨難與人生巨變之後獲得的思想結晶。龍場時期的「悟道」,代表了陽明心學的初步形成,即從本體上悟得了「心即理」「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之旨。
  • 王陽明「知行合一」,與佛家「信解行證」的共同之處
    王陽明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人物,特別是他的「知行合一」的觀點,被大家所認可。這與佛家講的「信解行證」的論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知識要付諸於行動,才能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用於社會實踐就不是知行合一。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王陽明認為,凡是那些嘴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的人,他們的知和行「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有一些人,知道孝敬父母是一種社會美德,但由於私慾心嚴重,但實際上對父母不好,在王陽明看來,這種人實際上是不知孝的。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蓋所謂儉人者,行偽而堅,而有以飾其詐,言非而辯,而有以亂其真者也,不有以遠之,將以妨吾之政矣;必也嚴防以塞其癰入之路,慎選以杜其躁進之門,勿使得以戕吾民,壞吾事,而擾吾法焉。」[26]儉人,即邪佞之人、小人。王陽明認為,儉人的特點就是有了虛偽之行還去偽裝、有了不當之言還去亂真,在言行上毫無誠信可言,流於「言行皆偽,,因而必須杜絕辸人入仕之道。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蓋所謂儉人者,行偽而堅,而有以飾其詐,言非而辯,而有以亂其真者也,不有以遠之,將以妨吾之政矣;必也嚴防以塞其癰入之路,慎選以杜其躁進之門,勿使得以戕吾民,壞吾事,而擾吾法焉。」[26]儉人,即邪佞之人、小人。王陽明認為,儉人的特點就是有了虛偽之行還去偽裝、有了不當之言還去亂真,在言行上毫無誠信可言,流於"言行皆偽,,因而必須杜絕辸人入仕之道。
  •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
    知行合一王陽明6:心中無「我」,才能煩惱盡除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之前我們講到了,內心的煩惱私慾,主要是因為心中有個「我」。這該如何理解呢?
  • 在被席書問到經典問題時,王陽明的回答也很經典:知行合一
    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龍場講學期間,在被席書問到"朱陸異同"這個經典問題時,他同樣做出了經典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01 龍場坎坷遭遇的感悟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甚至絕望了。
  • 王陽明:「人有三,必窮」,有這3個特徵的人,註定難以成功
    雖然很多人認為人窮是因為出身不好,不像那些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有足夠的人脈和金錢等資源作為依靠。但實際上,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註定的貧窮,一個人的未來會怎樣都是現在所做的決定造就的。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人有三,必窮」,一個人如果有這3個特徵,將註定難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