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龍場講學期間,在被席書問到"朱陸異同"這個經典問題時,他同樣做出了經典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
01 龍場坎坷遭遇的感悟
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甚至絕望了。但是,王陽明在逆境中顯示出了非同常人的強大內心。
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即使身處逆境,也沒有放棄早就想要做聖賢的宏偉理想。而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被他經營得有聲有色,生機勃勃。
不僅如此,他的學問也在這個時期,也因為遠離了繁華和喧囂而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在王陽明適應了龍場生活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在當地講學。他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對個人人生的反思都講給自己的僕人,儘管他們聽得似懂非懂,不大明白這個官員為何跟其他官員不一樣,但是還是能夠感受到王陽明的善良和淳樸,以及治學的執著和信念。
與此同時,一些讀書人也不遠千裡,來到貴州追隨自己。這使得王陽明大為興奮,他太需要和弟子們一起講學,暢談自己的感悟了。
於是,他經常和弟子們一起跋山涉水來體悟當地的實際生活,也經常和弟子們一起到農田裡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弟子們也經常會被老師的這種樂觀、執著的心境所感染,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02 希望弟子保持內心寧靜
王陽明當時的心境,可以通過他的這首詩看出來:"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非常瀟灑。但是弟子們畢竟都有自己的事情,再加上當地的條件較為落後,也使很多人難以適應,在此居住兩三天後就要返回,每每到返回之際都增加了王陽明的失落和沮喪。
王陽明在內心裡非常希望這些弟子也能夠不被物質生活的安逸和奢華所誘惑,不管外在的物質環境是優越還是貧寒,都能夠保持住內心的寧靜,和對治學的孜孜不倦。
可遺憾的是,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畢竟是寥寥無幾。
03 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
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悟道的事情已經傳播得相當遠。當時的很多讀書人都希望能夠與他當面切磋,相互交流。
在正德四年(1509)的一天,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來到了龍場,他慕名而來,並且提出了一個經典問題:朱陸異同,希望王陽明能夠就此問題作出回答。
這裡所說的朱是指朱熹,陸是指陸九淵,這兩位都是南宋時期的大思想家,但二人的思想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問題也是後世讀書人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解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王陽明當然不可能沒有考慮過,他已經有自己的觀點了。但是,當席書專門就此進行請教的時候,王陽明並沒有直接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把自己的見解成為"知行合一"。
初次聽到這個觀點,席書並沒有馬上信服,而是帶著狐疑返回。回去之後,他對此觀點進行徹夜反思,有所感悟之後再來請教。
如此經過幾個回合後,終於意識到了這個觀點的精髓所在,興奮之情難以掩飾,對王陽明的敬重而是與日俱增。
為此,他特地邀請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想著能夠把他的學問傳播給書院裡的讀書人,王陽明欣然應允。
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前後將近一年的時間。王陽明的這一舉動在《明史》上有記載,並認為他的講學達到了"貴州士始知學"的境界,這無疑是對王陽明的讚譽和褒獎。
王陽明在貴州書院所講的,正是當初他在龍場悟出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的學說。
其實,與其說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不如說他身體力行,做出了「知行合一」的示範,所以才被席書邀請,才被那麼多弟子追隨。
知行合一,在今天,同樣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路徑。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