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席書問到經典問題時,王陽明的回答也很經典:知行合一

2020-12-12 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龍場講學期間,在被席書問到"朱陸異同"這個經典問題時,他同樣做出了經典的回答,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知行合一。

01 龍場坎坷遭遇的感悟

王陽明被貶到龍場的遭遇極其坎坷,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了,甚至絕望了。但是,王陽明在逆境中顯示出了非同常人的強大內心。

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即使身處逆境,也沒有放棄早就想要做聖賢的宏偉理想。而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被他經營得有聲有色,生機勃勃。

不僅如此,他的學問也在這個時期,也因為遠離了繁華和喧囂而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在王陽明適應了龍場生活一段時間後,就開始在當地講學。他把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對個人人生的反思都講給自己的僕人,儘管他們聽得似懂非懂,不大明白這個官員為何跟其他官員不一樣,但是還是能夠感受到王陽明的善良和淳樸,以及治學的執著和信念。

與此同時,一些讀書人也不遠千裡,來到貴州追隨自己。這使得王陽明大為興奮,他太需要和弟子們一起講學,暢談自己的感悟了。

於是,他經常和弟子們一起跋山涉水來體悟當地的實際生活,也經常和弟子們一起到農田裡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弟子們也經常會被老師的這種樂觀、執著的心境所感染,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02 希望弟子保持內心寧靜

王陽明當時的心境,可以通過他的這首詩看出來:"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非常瀟灑。但是弟子們畢竟都有自己的事情,再加上當地的條件較為落後,也使很多人難以適應,在此居住兩三天後就要返回,每每到返回之際都增加了王陽明的失落和沮喪。

王陽明在內心裡非常希望這些弟子也能夠不被物質生活的安逸和奢華所誘惑,不管外在的物質環境是優越還是貧寒,都能夠保持住內心的寧靜,和對治學的孜孜不倦。

可遺憾的是,真正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畢竟是寥寥無幾。

03 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

王陽明在龍場講學、悟道的事情已經傳播得相當遠。當時的很多讀書人都希望能夠與他當面切磋,相互交流。

在正德四年(1509)的一天,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來到了龍場,他慕名而來,並且提出了一個經典問題:朱陸異同,希望王陽明能夠就此問題作出回答。

這裡所說的朱是指朱熹,陸是指陸九淵,這兩位都是南宋時期的大思想家,但二人的思想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個問題也是後世讀書人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解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王陽明當然不可能沒有考慮過,他已經有自己的觀點了。但是,當席書專門就此進行請教的時候,王陽明並沒有直接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把自己的見解成為"知行合一"。

初次聽到這個觀點,席書並沒有馬上信服,而是帶著狐疑返回。回去之後,他對此觀點進行徹夜反思,有所感悟之後再來請教。

如此經過幾個回合後,終於意識到了這個觀點的精髓所在,興奮之情難以掩飾,對王陽明的敬重而是與日俱增。

為此,他特地邀請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想著能夠把他的學問傳播給書院裡的讀書人,王陽明欣然應允。

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到貴陽書院講學,前後將近一年的時間。王陽明的這一舉動在《明史》上有記載,並認為他的講學達到了"貴州士始知學"的境界,這無疑是對王陽明的讚譽和褒獎。

王陽明在貴州書院所講的,正是當初他在龍場悟出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的學說。

其實,與其說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不如說他身體力行,做出了「知行合一」的示範,所以才被席書邀請,才被那麼多弟子追隨。

知行合一,在今天,同樣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佳路徑。

備註:圖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請點讚、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知行合一:王陽明經典詩文集萃 2020-12-16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在王陽明出現之前,朱熹理學的社會影響是完全壓制性的。這個問題有點難以直接回答,這裡不妨調出《傳習錄》一段經典的對話。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想學知行合一?別天真了《王陽明全集》讓我陷入絕望,太難了
    但是讀書時最好要有一個選擇,不然會掉到一個特別大的坑裡。我最近就掉到一個大的坑裡。這件事要從我想搞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開始。想了解知行合一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王陽明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他可以跟孔子並駕齊驅。抱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尋找一些關於王陽明的資料以及學說。在網上送機了很多信息。但是雜亂無章,說什麼的都有,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青壯年時,曾讀書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陽明洞天,自稱陽明子、陽明山人,故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 陽明十二歲時,開始拜師讀書。他經常捧書沉思,思考人生真諦。有一天,他突然問書塾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說:「惟讀書登第(做官)耳!」王陽明疑惑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這個「讀書學聖賢」的心願,表達了少年王陽明要做聖賢的遠大志向。王陽明的人生目標,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確定的。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說:「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32]若是能做到邪念未萌時加以防治、方萌時予以捕殺,「心」之本體仍然是天理,而這就是確立「『念』等同於  『行』之自覺」的成效。因此,以「知行合一」方式克去邪念,就必須使意念無時不循「理」而為。王陽明說:「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32]若是能做到邪念未萌時加以防治、方萌時予以捕殺,「心」之本體仍然是天理,而這就是確立「『念』等同於『行』之自覺」的成效。因此,以「知行合一」方式克去邪念,就必須使意念無時不循「理」而為。王陽明說:「只要去人慾、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慾、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 浠水曾紅梅:趣解經典,知行合一!由《弟子規》閱讀課引發的思考
    鑑於今年春季線上教學的特殊性,結合《弟子規》的教育意義,我決定在班裡進行一次「趣解經典、致『知行合一』」的閱讀直播嘗試,旨在幫助孩子們在閱讀經典時進行文道統一,並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主人大學專業課上,曾聽老師講王陽明,而今依稀記得他宣揚『知行合一』的觀點,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傳習錄中》,《王陽明全集》,第48頁)「真知」並不是真理,不是知識,而是心真切的知覺,它必定會轉化為現實活動。假使沒有相應現實活動發生,則說明心沒有知覺到相關內容。如讀書讀到「行孝行弟」四字時,若讀者只有辨析概念之心,即只有對「孝」「悌」諸概念之關係的知覺,則其真知僅止於辨析概念關係而已,其心決不可能知覺到孝悌之感受。「知行合一」命題適用於吾人的一切活動。
  • 知行合一(王陽明)
    今天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其在心學上有著不可磨沒的地位,中國思想史將「龍場悟道」定義為心學的誕生。所謂「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向市民免費開放,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開展
    12月5日,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天一藝創街·天一匯樓開展,展出的80幅作品代表了當前國內最高篆刻水準。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被譽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陽明心學遠紹孟子「良知良能」之說,承繼地域南宋開啟的心學一脈,推陳出新,構築起「天理」「良知」體系,成為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風貌與進程。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