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2020-12-11 夢露居士讀國學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其實,不管別人如何詆毀,陽明先生都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

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構成了王陽明的學術體系。下面居士我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起點,王陽明在反思程朱理學的錯誤時,頓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整個陽明心學。所以要理解「心即理」這一命題,我們要先說一說程朱理學。

顧名思義,程朱理學最為尊崇「理」這一概念。其實他們的學說與老子有相似之處,老子說「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則說「理」是宇宙的本原。理與氣(物質)結合生成萬物,萬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條河流之中都有一個月亮。理在自然界表現為自然規律,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倫理道德。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認識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為聖人了。

那麼如何能認識理呢?朱熹說,很簡單,既然萬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邊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續不斷的格物,總有一天會豁然開朗,認識到那個最高的理了,這就是「格物窮理」。

下面該本文的主人公陽明先生登場了。王陽明從小就與眾不同,別的孩子讀書是為了中科舉,而王陽明讀書則是為了做聖賢。所以當王陽明學習了程朱理學後,他怦然心動,便和朋友相約去格竹子中的理。他的朋友先對著竹子格了幾天,最終病倒了。王陽明以為是朋友太弱雞,於是自己對著竹子坐著格,他比朋友多格了幾天,也大病一場。王陽明始終想不明白,這竹子與倫理道德有什麼關係?朱熹肯定是不會錯的,王陽明因此認為是自己太弱雞,看來這聖賢不是人人能做的。這個故事,叫做「亭前格竹」。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疏彈劾劉瑾,被貶到了貴州龍場驛站,那個地方非常荒涼,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王陽明在那個地方沒有灰心失望,他開始日夜苦思:如果是聖人到了這個境地,他會怎麼做呢?終於有一天,他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到底什麼是心即理呢?王陽明說:朱熹錯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與自然界的規律完全無關,道德只與我的本心有關——我真心喜歡、贊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惡、厭棄的事,就是惡。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來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良知。

任何人都有良知。有一天王陽明抓到一個賊,他讓賊把身上的衣服都脫掉,賊一件一件脫,最終只剩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他脫,他怎麼都不肯脫了。王陽明說:雖然你做了賊,但也知道當眾裸露是很羞恥的,這就是你的良知。

二、知行合一

那麼,既然每個人都有良知,為什麼世上還會有那麼多壞人呢?王陽明認為,這是因為私慾遮蔽了人的良知。人的良知本如明鏡一般,而私慾就像是鏽跡與灰塵,它們漸漸沾染了整個鏡面,鏡子就昏暗不堪了。想要讓鏡子恢復明亮,就要「存天理,去人慾」,具體的措施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有兩層含義:

第一,知與行本就是合一的

王陽明說:「一念發動處即是行。」你看到一件善事,就會立刻想去做,這種想法既是「知」,也是「行」。比如說,你看到一個老人跌倒了,會立刻想去扶她。你不會想:扶老人是一件善事,所以我應該扶他。但是,因為你想去扶她,說明這件事是符合你的本心的,是善的。

也就是說,良知是你遇到事情時的本能反應,這種「知」不是知道「1+1=2」,而是知道冷、知道餓。你知道冷就等於你想穿衣服,知道餓等於想吃東西,知道善等於你心中有行善的衝動。

第二,聽從自己的本心

但是,很多人由於心中充滿私慾,哪怕內心產生了行善的衝動,也不會去做。比如看到老人跌倒了,雖然心中知道應該去扶,但是轉念一想這樣也許會惹上麻煩,於是便扭頭走了。這樣的人,良知就被遮蔽了,知性也不再合一。因此我們還需要知行合一的第二層含義:聽從自己的本心。

你遇到事情時,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因為那是你的本心,也就是良知。依照良知去做,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一個磨洗心鏡的過程,久而久之,你心裡那面鏡子上的塵埃、鏽跡都被磨去了,你的心也就恢復了光明,那麼你就是個聖人了。

所以,你想成為聖賢,只需要跟著本心去做就可以了。陽明心學是不是很簡易,很簡捷呢?這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事情,就看你想不想做。而知行合一的最終境界就是「致良知」。

三、致良知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歸宿,也是陽明心學的精髓。王陽明曾說,我的學說總結起來,就是「致良知」三個字。而「致良知」也含有兩重含義:

一、將良知推致事事物物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說,你肯定會看到很多事物不符合良知。也許你今天看到有小偷偷東西沒人管,明天看到孤寡老人十分可憐。王陽明說,你要把你的良知推行到萬事萬物上去,比如小偷偷東西沒人管,你去管,孤寡老人可憐,你去幫扶……要讓一切事物都符合你的良知,這就是「致良知」。

可見「致良知」思想體現了王陽明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與抱負,王陽明說:看到別人遭受苦難,要像自己也遭受苦難一樣。正是有這樣的胸襟與抱負,王陽明才能在寧王叛亂之際,各地官員死的死逃的逃之時,絲毫不考慮個人安危,毅然起兵抗擊寧王,只用了幾十天便平定叛亂。很多人嚮往王陽明的功績,卻從沒有想過,自己在那種境況下,能否做出和王陽明一樣的抉擇?如果你能和王陽明一樣,不論最終成敗如何,都是偉大的。

二、將良知推到極致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只是明亮的程度不同而已。哪怕是罪大惡極之人,他也有良知,只是他的良知像一面長滿鏽跡的鏡子,只能模模糊糊地照出一個影子,完全看不清楚。大部分人的良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大家心中的鏡子都有鏽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修習心學的過程,也就是磨鏡子的過程。你天天都能知行合一,心中的鏡子越磨越光,越磨越亮,鏽跡越磨越少。最終,你心中的鏡子沒有一絲鏽跡,你的良知沒有受到一點遮蔽,它就達到了極致。而這,就是「致良知」的第二層含義。

因此,陽明心學就是教你如何從「心即理」到達「致良知」,這一過程非常簡明直接,但也充滿險阻,因為你要同自己的私慾作鬥爭。如果你成功了,那麼你便是聖人了。人人都可以作聖人,只看你是否願意下功夫。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為何畢生推崇王陽明心學?
    用存在主意的話說,即:不進入臨界狀態,不可能發現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無法看清楚「在」的本質。陽明卻無暇窮究這些「學」,他要捕捉的是切實而行的「理」。於是當他將37年的家底都拼將出來,把擁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蘊都用頭皮頂出來之後,在一個春夏之交的午夜,頓悟了,這即是著名的「龍場頓悟」。頓悟之後,陽明道:「聖人之道,我性已足。過去從外物求天理是捨本逐末了。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 從這部書開始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從這部書開始
  •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
    王陽明為何說「滿大街都是聖人」,讀懂這句話,人生觀瞬間飛升!王汝止之前有次回來,王陽明問他在街上看到了什麼,小王說「滿大街儘是庸庸碌碌無用之輩」,老王呵呵一笑百媚生,當場懟他:「那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庸庸碌碌無用之輩」。小王氣結,然而師尊在上,他豈敢吐槽。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王陽明曾經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心學曾經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在當代中國,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個調查,問一問王陽明是誰,以及心學在講什麼,也許在一百個人中,不見得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王陽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 四句話讀懂王陽明心學
    四句教的第一句,「無善無惡性之體」,他認為人性這個「性之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中國傳統儒家,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不那麼主流的儒家,如荀子之流,認為人性有惡。但都主張對人性定調。王陽明對儒家的發展即在於此,即非善非惡。正因為人性本來是混沌的,沒有天生的善人也沒有天生的惡人,所以可以通過教育和思考,令一個人的性格變化。
  • 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導語:王陽明學識淵博,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這些原因不容忽視 文/哈密瓜講歷史提起王陽明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他原名王守仁是心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既然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一門哲學思想,那為何王陽明本人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分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點。
  • 明朝歷史談:他是王陽明,為何能成功的原因
    這個人出生在浙江餘桃,他就是集心學大成者的王守仁,因為他曾在陽明洞築室,自稱陽明子,所以他被後人稱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稱呼就是這樣得來的,他的學說被稱為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期, 戰火不斷,人們也沒有文化,王陽明的出現才扭轉乾坤,解決了很多有識之士,教給他們善良做人,他的學說不僅對中國影響巨大,甚至傳到了日本與東南亞,包括全世界都在倡導他的學說。
  •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
    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為何至今仍受人敬仰?這5點足以讓人信服!文/歷史微觀者王陽明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最著名的思想是「吾心便是宇宙」他是一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他對哲學有著很深的研究,為此他也發表了很多關於唯心主義哲學的書籍《王陽明全集》、《大學問》、《傳習錄》等,他的思想在當時那個年代也受得人追捧,很多人拜他為師。他的弟子被稱為「姚將學派」。王陽明的思想對明朝的影響深遠,他的唯心主義思想甚至還傳到了日本、朝鮮半道以及東南亞地區。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這個最初起源於他對程朱理學「心理為二」的批判,所謂「心理為二」即是世界觀所指的客觀和主觀的對立,而王陽明處於理論實踐的需要,將主觀與客觀統-起來, 以說明封建社會固有的仁、義、禮、智不僅是客觀的道德規範以及統治階級的意志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說過這樣的話:「在心體上不能遺留一個念頭,有如眼中不能吹進一丁點灰塵。一丁點能有多少呢?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王陽明像如此一彪炳史冊的人,為何要被清朝重臣如此批判其學說呢?他的學說中真的有亡國之禍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陸隴其所尊崇的程朱理學是什麼。而要想了解他為什麼批判「陽明心學」,我們必須再看看「陽明心學」在講些什麼。陽明心學: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葩陽明心學是由王陽明匯集眾家之學說而融匯出的一種新思想學說。其本質還是來源於儒家孟子一派,其直接的來源是繼承了陸九淵心學的「陳湛心學」,即陳獻章和其弟子湛若水繼承陸九淵心學後所創的學說。
  • 王陽明斬釘截鐵地說
    一語道破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王陽明當時就在花園賞花,聽到薛侃的嘆息,立即察覺到傳播心學世界觀的機會來了,於是接口道:「你就沒培養善,也沒有剷除惡。」 薛侃莫名其妙,因為他勞碌了大半天,剷除了很多雜草,而且他經常澆灌花朵,這怎麼能說是沒有培養善,沒有剷除惡呢!
  • 3句話總結陽明心學精髓,讀懂就能讀懂王陽明,悟透便能受益終生
    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其實,不管別人如何詆毀,陽明先生都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通過省廳組織專題學習《知行合一王陽明》,並認真閱讀,改變了我原來對知行合一的片面認識,感想如下:一、王陽明的遠大志向王陽明年輕時堅信自己能成為偉人,成王成聖。儘管為他狀元父親和老師所不屑。看了本書覺得:志向的遠大與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間差距最根本的因素。志向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生命觀。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對後者,梁氏本人並不諱言,他自稱其《新民說》專述王陽明及其後學之言,並對此作了如下解釋:「專述王子與其門下之言者,所願學在是,他雖有精論,未嘗能受也。」不過,王陽明雖然涉及了道德行為與主體選擇的關係,但並未對這一點作深入的理論分析,梁啓超則對此作了較為具體的論證,認為如果主體的行為不是出於自由選擇,而是迫於外在的強制,那麼,為善作惡,即無法由主體自身負責,從而,道德評價也就失所依據。
  •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殊不知,這是我們的「心」處於亞健康狀態。
  • 《王陽明哲學》
    一,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講良知實踐在行動上去,這與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致良知」其實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並不是被大家誤讀的,只是抽象思維,只一味地想,而不動手去做。也就是說「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二,王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