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2020-12-15 鳳凰衛視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

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殊不知,這是我們的「心」處於亞健康狀態。

韓望喜博士將帶我們從心學的經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學這一領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多年來致力於國學經典的研究和傳播。他創作完成了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文學本,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主會堂首演,把儒家文化闡釋展現給世界。

以心照物

什麼叫心學呢?就是身心性命之學。所以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就聖人的學問就是心學。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觀點。

以心照物的本質就是: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聽不到說不出,但他只要有一顆仁心,就可以做個好人。

有一次陽明大師和學生們一起遊學,他的友人就指著花說:「老師,您常說心外無物,您看這巖中花樹自開自落,與你我的心有什麼相干呢?」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之前,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當你來看這花的時候,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這就是「以心照物」。

韓望喜博士談到,自己在在讀《傳習錄》的時候,有一句話特別受觸動——「你怎麼能夠以桀紂的心,來成就堯舜的大業」。意思就是你怎麼懷裡揣著一個壞人的心,而去成就一個好的事業呢。舉個再淺顯的例子:你怎麼懷著一個殺人的心,能夠生產出好的疫苗呢;你怎麼能懷著一個害人的心,去做好的牛奶呢。你怎麼可能拿著一個鋼刀,殺人的刀,說是要去救人呢?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你有什麼心,就有什麼物。有什麼樣的志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

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萬物

有一次王陽明為了印證他這個哲學,和一位叫楊茂的聾啞人來筆談,這位聾啞人也是一位讀書人,雖然不能說不能聽,但是可以寫。那麼他們兩個會面之後,王陽明就問說,你是不能說,也不能聽,但是這個會妨礙你做個聖人嗎?會妨礙你有一個好的心嗎?有個善良的心嗎?楊茂說,這完全不會妨礙,所以王陽明說,一個人即使沒有了手,沒有了腳,沒有了四肢,聽不到說不出,但是他只要有這顆心,他就可以做個好人,對不對。相反有些人,長得何等的美貌,聽得何等的聰明,多麼巧言令色,多麼耳聰目明,可他心壞了,他能做個好人嗎?他做不到好人。

做一個人,或者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他的形貌嗎?是他的顏值嗎?不是,是他的心。

古代先賢從不單單通過外貌,就簡單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而是看他有無愛人之心。王陽明經常做一個比喻:我們看事物,就是以心照物,以善良的心性去明照萬物。只有把自己的心修煉得一塵不染,才能夠明照這個世界。如果連自己的心都是糊塗的,鏡子都是模糊的,又怎麼能夠照亮世界呢?

所以身心,身的主宰是什麼?是心。心的發出是什麼?是意,意志的意,意的本體是什麼?是知,意的所在就是物。意要落在一個物上面。什麼意思呢?如果孝順父母,意在孝順父母,那麼這就是孝順的一件事情。意在於事君,忠君,那麼忠君就是一件事情。意在仁民愛物,那仁民愛物就是一件事情。意在視聽言動,視聽言動就是一件事情。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心在上面,都有一個心像明鏡一樣的去照。那麼美醜貴賤,是非曲直,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就呈現在這裡了。所以王陽明就說,這世上哪裡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呢!

如何擁有善良之心

宋明理學一直秉承「存天理,去人慾」這一觀點。其實質是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其泛濫,否則無底的欲望會毀了人類自身。想要擁有善良之心,首先就要展現出自己的良知。

所以人要做什麼,人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致良知,就是把良知、良能呈現出來就好了。人家說很難嗎?這個有什麼難的,王陽明說這很容易的,心什麼都知道,心有一個光在照,心像一個鏡子一樣在照,它知道的。

見到父親母親,自然知道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求。

什麼叫孺子入井呢?就是孟子講的,在《公孫丑章句上》講,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不忍受別人受苦的心。先王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所以就會有不忍別人受苦的政策。「一個人看到一個小孩,匍匐在井邊,好像要掉到井裡去了一樣,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會有怵惕惻隱的心,無論在北京還是在深圳,在全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孩子遭遇到危險,要掉到井裡去了,你會不會想到要救他,一定會要救他。"

"為什麼要救他,孟子就問我們說,你為什麼救他,你是要跟他的父母結好嗎,你還是要譽於鄉黨,在鄰裡之間求個好名聲,你還是說不喜歡這個小孩子的哭鬧聲,都不是,本能的就有這個心,每個人就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良知。就是不忍別人受苦的心,就是慈悲心,就是惻隱之心,這個不是從外面來的。」

人心就像這樹木一樣

學問之道沒有其他的,就是把自己的私慾,私念,行差踏錯了的心回到本位,盡己之心,推己及人。這個就是良知,這個就是學問,這就是格物致知。

孟子曾講過牛山之木的故事。從前有一座美麗的牛山,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但人們經常上山放牧,總想著砍伐樹木,綠樹青山慢慢的就被砍光了。人心就像這樹木一樣,原本都是美的。但人心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受到私慾的蒙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呵護,去存養這顆心。要時常反省自己,拷問自己的良知。

王陽明說,你平常大庭廣眾說話,我還不大很相信,你可能有各種顧慮,有可能說假話。但是夜半三更,你自己捂著自己胸口,捫心自問問自己說,我做的對不對,這個你總會知道吧,這個還要別人告訴你嗎?

心學的修煉,都要經歷存心、養心、不動心這三個過程。其中,不動心堪稱最高的境界。死生不變於己,心無所懼,還有什麼東西能令他心動呢?君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時常保有一顆不憂不懼,寵辱不驚的強大內心,萬事萬物皆可淡然處之。

更重要的是你要反省自己。所以王陽明說,我第一要教你們靜坐,是要你把那個喧鬧的心,能夠沉靜下來,這個不是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怎麼樣,不在形式而在於心性,就是說你要自己來克制省察,問自己做得對不對。追問自己,拷問自己的良知對不對,他說就像貓抓老鼠一樣,眼盯著,眼看著,一有響動,馬上追過去。自己那些不對的地方,要自己去思量。

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知行合一,知就是心,就是能覺悟的心,能明照的心,在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在照,你自己歷歷在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在做慈悲的事,還是邪惡的事情,做光明的事情,還是黑暗的事情,它在時時有個心在照,有個心在覺悟,這就是知。

想問題的時候,不要茫茫蕩蕩去想,而是把這問題落在實處,在事情上磨鍊這個心,這就是行,是不是,這就是知行合一。不會有兩條路,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想著我做這個事情是怎麼樣做的,不是行而不覺,而是心裡很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不是習而不察,而是心裡很察覺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人說,王陽明心學是空幻的,虛幻的。其實,王陽明心學是實學,是經世致用之學。梁啓超先生說,這個不止是修身養性的,它對這個世界是非常有大作用的。從每個人有這個心性就能做大事業,沒有這個心性,就不能做大事業。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沒錢人的,是有心人的。有心就有力,有心就能做事情。

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孟子特別講同理心,忠恕之道的恕,不是寬恕的意思,而是同理心的意思。是去傾聽的意思,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人有這個心,我去傾聽,去理解,這個叫同理心。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這一觀點從心學角度出發進行概括總結。儒家從親親之愛,推導到天下之愛,就是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萬物一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Q: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韓望喜:中國的儒釋道,都是以性善來作為根基的。如果人沒有善性,沒有靈魂在的話,無法拯救自己。如果人不能自己拯救自己的話,便要通過外在的東西來拯救自己,那就不是中國文化了。

中國文化一定要靠與天同一,與聖人同一,沒有私慾的心來立下根基。儒家思想對人都充滿希望認為人的本質像美玉一樣,關鍵在於後天的雕琢。

Q:真的是「相由心生」?心靈的修養,能改變一個人的相貌或者氣質嗎?

韓望喜:內心充滿慈悲,仁義禮智根於心,外表便會非常的溫良和順。本身的親和,對他人的慈悲,無形中也會增加一個人的氣質。

Q:陽明大師表露出來哪些引人學習的大智慧?

韓望喜:一是在逆境中經歷磨難,這也是每位心學研究者的必經之路。二是要有定力,還要有智慧。莊子說過,「外物不可必」。外邊怎麼樣你管不了的。只有得之在我,才是真求。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求之於自己的心。內心足夠強大的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輕易擊垮。

編導:沈爽

編輯:紀小婧、曉靜

相關焦點

  • 蔣介石為何畢生推崇王陽明心學?
    蔣介石日記裡有記:見色心動,記大過一次;蔣介石畢生推崇王陽明心學,並改臺北草山為陽明山;蔣介石獨敬重文化名人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王陽明的心學,被譽為「夜裡的燭光」,是對「心」的探索最為深刻的學問,據學者評價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真三不朽」,為人們對其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的高度概括。那麼,他是怎樣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並且得到後人如此高的讚譽,神聖如燈塔,這位聖賢高在何處!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王陽明提出的思想核心在於知行合一,行就是行為,知以前有種說法叫格物致知,對著一件東西一動不動地看,看完就能頓悟。這種說法一開始王陽明也信,有一回對著竹子格物致知,結果下大暴雨了,正常人這個時候得收衣服進屋了,王陽明沒有,還在那不走,最後被澆了發高燒,這件事他也就明白過來,格物致知這招根本就不好使,知不是從格物中來的。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王陽明,還有王陽明心學,看看這個讓日本軍神俯首叩拜的學說,究竟多「兇猛」?而只要看過他的心學理論的人,都對此非常推崇。其中就包括孫中山,蔣,毛。他們都看過王陽明的心學,甚至還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句逐字做批註!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2、王陽明的成就 他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太上三不朽的完人。立院講學:建立書院講學,傳播王學,學生遍天下。軍事成就:軍事上戰無不勝。王陽明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三十五天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平定廣西思恩、田州的叛亂。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百家號/王陽明自從被國人從故紙堆裡翻出來之後,一下子將王陽明從地上捧到天上,更有甚者將他的思想學說奉為成功學,認為只要你聽從心學的指引,從此以後就會走上金光大道。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從人的角度來說,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一個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6.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很多人認為心學是唯心主義,覺得太過虛無,沒有什麼實質意義,遇到事情還是搞不定,只是拿來欺騙自己內心的安慰劑。我不想反駁什麼,也無需較真,因為那些人根本就沒有去認真研讀過王陽明的心學,更不說去實踐了。「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知識是無窮盡的,知道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道的不多,越是虛心,越是善於學習,即便是遇到你眼中瞧不起的白丁,你也會虛心去請教自己的不懂的知識!自古沽名釣譽者眾多,紙上談兵者比比皆是,真正有大學問,又能幹的人並不多。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一日,王陽明正坐在開滿了荷花的荷塘邊,閉目養神呢。王陽明指著那一池荷花,感嘆地說道:你看這一池荷花,長得多旺盛啊。可是,你注意到沒有,在這些旺盛的荷花下面,還有一些殘荷敗葉,這些殘荷敗葉,就是因為接觸陽光不良,或者過了生長的旺盛期,結果失去了生機,漸漸地枯萎了。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遠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之後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社會儒學發展的最後一座高峰。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去年年底,和君商學院的玉婷同學約我在班裡分享下王陽明心學,我自覺功力淺薄,未敢當即應允,準備看完熊逸新作後再做分享。後來幾經催促,總是一拖再拖,想著等自己徹底明白再講。碰巧前段時間木果書架約我做個分享,為了逼自己一把,同時受到聶海洋同學的激勵,他說「文化這種事始終沒有終點」——當真高見,我決心分享陽明心學。
  • 學陽明心學
    最開始看的是酈波老師百家講壇的《五百年來王陽明》,講的太好了,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不管你是否對陽明心學有興趣,都非常值得去看一下,你肯定能被酈波老師幽默風趣的表達所吸引,也能對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有個整體的認識。
  • 王陽明心學:心即道,欲成大器修煉這三點,註定人上人
    王陽明中國有兩個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孔子算一個,曾國藩算半個,另外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創立心學,桃李滿天下。古往今來很多人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是王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稻盛和夫多次聲稱,他人生中最大的偶像就是中國的王陽明,是心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命運都是先從改變自己的心開始的,本文分享王陽明心學裡3句非常經典的話,相信對不甘平凡的你會有幫助啟發。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生僵化的時候,記住這一點,避免故步自封
    嚮往著安逸的生活,一句話叫做平平淡淡才是真,很多人嚮往平淡的生活,覺得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就好著,這固然是一個正確的想法,但是有的時候,人如果平庸,或許就沒有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有一些人,只是學習到20多歲,然後他的一生都在沿用他之前學習的方法去度過一生。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這套書狂銷百萬冊,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了解陽明心學的首選! 為了讓更多心學愛好者能夠無障礙地了解心學,在2020年的每一天都能在心學的陪伴下更有收穫,臨近2019年底,讀客文化攜手當世陽明心學領軍人——度陰山老師,為心學愛好者獻上一份重磅大禮:《王陽明心學日曆2020》!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被稱為聖人,其實就是因為他提出了「心學「思想。心學"是儒家的一個分支學派,主要強調內心的修煉,他曾說「心即理」。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良知,而良知可以讓人了解天理,也就是事物運行的最高法則。既然天理在我心中,那麼,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實踐去驗證內心的天理。 可是,由於內心經常受到個人私慾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致良知經常被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