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2020-12-25 悠悠讀史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

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

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心即理」這個提法也不是王陽明第一個提出來的,在他前面,南宋有個叫陸九淵的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心即理」這個概念。王陽明是繼承了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即理」,創立了陽明心學。

我們常說,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所以說,想要徹底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生活的那個時代。

|01王陽明的生平背景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父親王華在他9歲的時候中了狀元,在京城做官,後來做到南京吏部尚書。17歲時,王陽明和江西省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成親。用現在話說,王陽明的父輩都是省部級官員,他自幼聰明過人,按正常來說,王陽明讀書走仕途,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王陽明不喜歡讀書,因為當時科舉制度,讀的都是朱熹的那套東西,王陽明覺得沒意思。他喜歡當俠客,喜歡騎馬射箭,喜歡作詩作賦,還喜歡研究佛教和道教。因為他認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當官,而是「做聖人」。

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一個開明的有識之士。他沒有限制王陽明的各種愛好,而是讓王陽明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後來王陽明因為幫戴銑求情,被劉瑾迫害差點丟掉性命時,王華不但沒有悲痛,反而欣慰大笑,認為王陽明做得對。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是王陽明後來敢於質疑和挑戰朱子學,開創陽明心學的一個原因。

陸九淵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明朝朱子學、陸九淵的心學、佛教、道教都很流行,雖然官方沿用朱子學作為科考的教材,但是並不像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排斥其他學說和宗教,所以很多官員、文人墨客都熱心於佛教、道教修行。這種百家爭鳴的學術背景也是陽明心學產生的一個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明朝內憂外患,正在逐漸走向衰敗。老皇帝年老昏庸,執政不利,國內盜匪猖獗,叛亂不斷,邊境時常遭到外族入侵,官軍節節敗退。這更讓王陽明覺得朱子學有很多弊端:推崇朱子學,國家都淪落到這個樣子了,不能再死抱著朱子學了,應該有新的更好的學說來取代。

我們認為,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哲學,這個學說的創立和王陽明的經歷密不可分。首先是他思想轉變的經歷,三十一歲之後,王陽明意識到佛教和道教有不足之處,所以他轉變思想篤信儒學。其次是三十五歲那年,因為替戴銑求情入獄,後來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就在這裡,他經歷了「龍場頓悟」,悟出 「心即理」,並提出「知行合一」說。此外,王陽明的仕途經歷也是他不斷探索和驗證「心即理」的過程,他三十九歲出任廬陵知縣,然後做過南贛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在這期間,他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四十八歲時又平定了寧王叛亂。四十九歲時創立「致良知」說,最終成為一代大儒。

|02對朱子學的質疑

朱子學就是朱熹的學說,朱熹是南宋理學家,他的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他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認為「理」在「物」中,如果要得到「理」,需要「格物致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地萬物都包含著「理」,求理需要和天地萬物「格鬥」,才能找到其中的「理」。

王陽明曾經也是按照朱熹的說法去求理,他日夜盯著竹子看,希望把竹子「鬥敗」,從中得到至理。7天之後王陽明病倒了,由此他也對朱熹的觀點產生了質疑:格竹子都這麼難,如果按朱熹的說法,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後才能「格物窮理」,那恐怕一輩子也格不完,當然也無法得到「理」了。因此他認為朱熹的觀點不正確,開始探尋其他學說。

這時,他關注到了理學的另一分支——心學,是由南宋的陸九淵最早提出來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即理」。

陸九淵說:「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認為「心」和「理」都是老天給的﹐是永恆不變的,學習的目的就是要「盡此心﹐窮此理。」

|03 王陽明的「心即理」

王陽明通過研究,發現陸九淵這個心學比朱熹的好,他就越發喜歡,一方面不斷學習,一方面在實踐中驗證,最後,王陽明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學體系,並對「心即理」有了新的理解。

王陽明認為「心」是身的主宰,「理」是「心」的本體,從「心」中發出來的東西叫做「意」,「意」所存留的地方就是物,天下萬物都不在「心」的外面,而且「心」和「理」是合二為一,不可分離的。

王陽明在龍場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聖人之道原來以為只是一種存在,原來一直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修行的目的就是去發現它。如果你發現了它並讓它顯現出來,你就是聖人。王陽明還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這比陸九淵的「心外無理」更進了一步。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心學」幾乎取代了朱子學,成為當時的主流學說。

|04山中花開

什麼叫「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我們一起來看山中花開的故事。

故事出自《傳習錄》下卷《錢德洪錄》。

說王陽明喜歡在遊山玩水中陶冶情操、尋找靈感。弟子們自然願意陪著老師一起遊覽,在欣賞美景的同時談論學問,向老師請教。

有一天,王陽明和幾個弟子一起到會稽山遊玩。會稽山上風景秀麗,大家興致很高。到了南鎮這個地方,看到映山紅正在盛花期,開得特別豔麗,不由得停下來欣賞讚嘆。

這時,一個弟子問王陽明:「先生經常說無心外之物,可那山崖上的花,開在那裡,只是在山中自開自落。」這個弟子的言下之意是什麼呢?言下之意就是在質疑「心外無物」,花在山中自開自落,明明在我的心外,怎麼會在我的心內了呢?

這個故事之所以有名,我想一來是因為王陽明的名氣,另外就是故事本身的畫面感和趣味性,還有就是,弟子用開得正豔的映山紅提問,非常巧妙、生動,又很有意境。

然而這還沒完,更為美妙的是王陽明接下來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則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思是說,你沒有來看這個花的時候,這個山中的花和你的心同歸於寂。當你來看這個花的時候,花在你的心中便一時明白起來,所以你就可以知道:這個花其實不在你的心外。

這就是「山中花開」的故事,問得巧,答得妙,詩情畫意,妙到毫巔。

|05「心即理」的未來發展

從明末開始,王陽明的心學開始式微,新興起的東林學派成為主流,代表人物是顧憲成和高攀龍。他們引儒入禪,恢復了程朱理學,並一直延續到清朝。

從全球的範圍來看,以物理學為基礎的世界觀發生了兩次範式轉變,先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現在量子理論提出「心物一元論」取代了唯物論。二十一世紀科學的發展,正在探索「心決定物」的研究高潮,這樣看來,王陽明的「心即理」,應該有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這個時代的濟世哲學,才能拯救這個技術理性過度膨脹的時代文化。就像陳寅恪先生說的:「華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如果你想了解王陽明的心學,首先我向你推薦一本傳世著作——《王陽明心學》,書中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理論的重要書籍。所以要了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就必須了解王陽明的核心價值——一切事物的根源全部是從心中而來,也就是心學的緣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即理
    心即理主要是針對朱熹心與理二分而發的。在王陽明看來,朱熹雖然主張心與理統一,但其中一個「與」字仍表現出心和理之間的區別,因為此心指主體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於外心而存在於事物之中,也即客觀之理。心雖然能認識客觀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從道德認知角度說,這容易造成疲於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視主體自身的道德建構。
  •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這個最初起源於他對程朱理學「心理為二」的批判,所謂「心理為二」即是世界觀所指的客觀和主觀的對立,而王陽明處於理論實踐的需要,將主觀與客觀統-起來, 以說明封建社會固有的仁、義、禮、智不僅是客觀的道德規範以及統治階級的意志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二程3、什麼是心即理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否認「心即理」。程朱認為理在外,心在內,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如何讓心與理合一?王陽明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好多年。他十多歲時遍讀朱熹的書籍,相信他的即物窮理之說。為了驗證即物窮理,他選擇了自家庭院外面的竹林,決心要用即物窮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企圖去悟出竹子背後的理,他面對竹林靜坐了七天,結果勞思成疾,但是還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從此他懷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窮理之說。
  • 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
  • 當代社會如何理解和領悟「心即理」
    王陽明心學中,「心即理」是重要的理論基石。按照王陽明的解釋,心即理就是指「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 我理解的「心即理」
    很多人所謂的直覺,其實就是他對社會常識的認知。說一個人無知,通常是指對社會常識的匱乏。具體指對人性認識不到位,對社會真相看不清楚,把臆想當真相。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譁眾取寵成為主流,播報的都是人咬狗的事情,久而久之,人咬狗似乎就成了常識。心智不夠的人往往會迷失其中,把人咬狗當成真相。心即理講的是我們內心和世界的交互關係。
  • 心即理,心外無物
    但是他們又強調「即物而窮其理」,在實踐中,倡導人們從事事物物之中一個個的去格理,當求得每事物之個別的理後,亦可求得那宇宙之間的一本之理:天理。可想而知,世間事物何止千萬種,若一個個去格,「吾生有涯,而學無涯」。所以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為學的功夫就變成了疲於奔命的向外窮索,使得精神外馳,一無所獲。    所以王陽明在龍場疾呼:「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徐階,張居正,唐順之。11、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核心理念是「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
  • 王陽明為何受國人推崇?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其實,不管別人如何詆毀,陽明先生都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 摩羯座聖人王陽明心學的哲學和最新科技發現完美統一,也是你改變生活的真理
    當人和世界發生關係時,我心觀察的量子場就被顯化;物質世界的時空就被我心創造出來了,和我的客體現實就被我心和我的行動創造出來了,我們就能感知到世界的美妙,在這裡玩耍和生活和創造。這是說的「我心即世界,心即理,知行合一。」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物之理不外吾心「知止而後有定」句云:「知止雲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朱熹論《大學》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 論「心即理」
    佛家追求明心見性,儒家主張窮理盡性,認為不格物窮理,則不能盡其性。佛家說緣起性空,以「空」論「性」,而儒家以「誠」論「性」。誠者,實也,此「性」既虛靈也真切篤實,有仁民愛物之大用,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如果把「心即理」當作一命題,其實它包涵兩層涵義:其一,「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其二,「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 一句話讓你理解「知行合一」,陽明學派「陽明學」的精華所在
    要解釋這句話,首先要理解「陽明學」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後人習慣稱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創立了「陽明學派」。在明代,「陽明學派」是唯一可以與「程朱學派」抗衡的的學術流派,但是他的學術並不受明朝官方待見,因為他所主張的核心思想"致良知",體現了個人意識參與的重要性。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 從這部書開始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先破心中「賊」!看過的人默默收藏了
    王陽明作為心學大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那就是「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意思很簡單,就是想要打敗山裡的賊寇非常容易,但是想要擊敗心理深處的賊,也就是各種貪慾惡念,就非常困難了。男人慾成大事,一定要先破心中「賊」!但是一個人,要想消滅自己心靈深處的「心賊」,真的很困難。特別是以下2大「心賊」,你可破否?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王陽明像如此一彪炳史冊的人,為何要被清朝重臣如此批判其學說呢?他的學說中真的有亡國之禍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陸隴其所尊崇的程朱理學是什麼。萬法皆為道,共求天人合一從其本質上來說,程朱理學更稱得上是一種專為統治者而設的理學思想,它最高的追求在於仁,而想要達到這種理想,就得先格物致知,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理」,只要不斷地「格」,就能達到智慧,最後就能修身
  • 聖人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對平常人生活的啟迪
    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學習它的最大的前提是,我們不能理解錯它,否則就會南轅北轍,誤導人生。從字面上理解,往往會認為是,只聽從我們的內心,不管外界一切影響;更通俗的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是,這樣理解對不對呢?顯然,不對。陽明先生的得意弟子徐愛,曾經也有同樣的困惑,在一次教學中,陽明先生告訴他聽從內心,不求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