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即理」

2021-02-19 孔門之學

陽明先生主張「心即理」,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佛家也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陽明心學似乎與佛學更具有相似性,以至於後人讀《傳習錄》時往往聯想引申到佛學的相關概念和論斷,這是大忌。讀《傳習錄》應該追溯到《四書》,以《四書》為參照,融會貫通,潛心體悟,若以佛學來解《傳習錄》,就沒有義理可言了。陽明先生曰:「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佛家追求明心見性,儒家主張窮理盡性,認為不格物窮理,則不能盡其性。佛家說緣起性空,以「空」論「性」,而儒家以「誠」論「性」。誠者,實也,此「性」既虛靈也真切篤實,有仁民愛物之大用,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如果把「心即理」當作一命題,其實它包涵兩層涵義:其一,「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其二,「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即理」若從功夫論上去解讀,則是針對先儒格物之學而發,其目的是糾正「務外而遺內」的流弊。雖然說惟格物窮理才能盡性,但窮理功夫不能向外物上去做,而是要反求諸己、反身而誠,向心體上做功夫。後者可看做是從本體論上解讀「心即理」,「心」其實是「理」,「心」需要向「理」上靠攏,離開物理,也無吾心。儒佛兩家都說心性,但正如黃梨洲先生所言:「儒釋界限,只一理字」。陽明先生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之是非為體」,其實是以「理」言「心」,以「知」言「性」。這樣的命題佛家是說不出來的,佛家死守著「萬法從緣起,一切唯心造」的教條,是內而非外,滑向了另一個極端。

陽明先生主張「心即理」與孟子道性善之旨相同。孟子反對「義襲而取」,「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由此可見,孔門之學只是落實在一個「反」字上。如果外吾心而去格物窮理,格物成了「逐物」,窮理實則是「義襲而取之」。日孚曰:「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如何?」先生曰:「夫我則不暇,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之性,然後能盡物之性。」(《傳習錄》117條)陽明先生曰「心即理」,不是反對格物窮理,而是主張「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

《大學》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似乎是告知學者先去格物致知,然後再誠意正心,即先向外用功,再反求諸己。文字敘述自有其局限性,必然分一個先後次第。其實,「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從義理上體會,即等價於孟子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陽明先生認為,「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以誠意為主去格物致知,這正是「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即是致良知功夫。孟子曰「反身而誠」,陽明先生曰「致良知」,從形式上說是一開一合,從義理看則是殊途而同歸。

朱子分《大學》為經文一章,傳文十章,但《大學》沒有解釋「格物致知」的傳文,而直接從「誠意」開始。並且「誠意」章傳文只是闡釋「誠意」的內涵,既不向前承接格物致知,也不向後涉及與「正心」的關係,這與後面幾章如「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等格式截然不同。注意到這一點,對於理清《大學》八條目的脈絡非常關鍵。其實,《大學》八條目決不是八個環節首尾串聯而成的一根鏈條,究其義理,不過是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闡發。其中「正心」是八條目的核心,「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正心之前為修道功夫,正心之後是從心體起用,為弘道事業。

陽明先生主張「心即理」,把正心之前的三個環節收攝進來,猶如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既然萬物備於我,向心上一「反」,格物窮理就包含在其中,此是「自明誠,謂之教」。陽明先生又曰:「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只是非即盡了萬事萬變」。這是從心體起用,「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故修齊治平均是「正心」。弘道事業其實也是心上功夫,存天理,去人慾,此心向天理靠攏,以至於實現「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天下歸仁即是「明明德於天下」。

相關焦點

  •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
    「心即理」是王陽明人性論的中心思想,也是王陽明心學的起點,這個最初起源於他對程朱理學「心理為二」的批判,所謂「心理為二」即是世界觀所指的客觀和主觀的對立,而王陽明處於理論實踐的需要,將主觀與客觀統-起來, 以說明封建社會固有的仁、義、禮、智不僅是客觀的道德規範以及統治階級的意志
  • 怎麼理解陽明心學體系「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是其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在「心」與「理」的關係問題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產生了很大分歧。程頤認為「須是遍求」事物,方可「達理」;朱熹繼承程氏學說,提出了「即物窮理」的主張。
  • 心即理,心外無物
    傳統的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理賦予人便成了人性;理賦予萬物就成了物性,這樣性之本體即是理,而這個理就是中國古代各個哲學家或者所有哲學派系所要探知的「天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肯定的是宋明理學為人類探知天理指明了方向。
  • 王陽明:心即理
    心即理主要是針對朱熹心與理二分而發的。在王陽明看來,朱熹雖然主張心與理統一,但其中一個「與」字仍表現出心和理之間的區別,因為此心指主體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於外心而存在於事物之中,也即客觀之理。心雖然能認識客觀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從道德認知角度說,這容易造成疲於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視主體自身的道德建構。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2、什麼是理什麼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麼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說自己也是師從於老師,他的老師是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至於「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己體悟而創造出來的。那就是說北宋二程(程顥和頤兄弟)之前,沒有天理這一說法。
  • 我理解的「心即理」
    心即理講的是我們內心和世界的交互關係。巖中花樹是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先生說山間巖石旁的花開的很美,在山中自開自落,當我們沒有看到它的時候,花和我們的心同歸於寂,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心裏面頓時明了起來。這個案例並沒有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只是闡明了事物和心之間關係的兩種存在形式:寂的狀態、顯的狀態。
  • 「陽明心學核心觀點」心即理的最高層面是什麼?
    陽明心學有三大重要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儘管「心即理」的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提出,但是卻是到了明朝中葉,由陽明先生將這個概念發揚光大。「心即理」是陽明先生37歲龍場悟道的親身體證 。陽明先生回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究竟是什麼意思?讓我們首先來看一則小故事:一個小小的蜉蝣(水上飛蟲),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螞蚱交了朋友,很歡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螞蚱說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見。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當代社會如何理解和領悟「心即理」
    王陽明心學中,「心即理」是重要的理論基石。按照王陽明的解釋,心即理就是指「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第二部分: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 十個字王陽明心學理論主要包含三方面,用十個字概括,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換言之,就是心與理割裂為二、知與行斷成兩截。在龍場悟道以後,王陽明更加堅信,心即理,心外無物。王陽明反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陽明認為:心只有一個,不必強分人心和道心;格物致知不是到事事物物上去格,而是在自己心上做功夫;知和行本是一體,不可分成兩件去做;心與理是一不是二,天下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心即是佛」的含義呢!本文大茶經來分享與探討,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我們認識到了心即是佛,但是還沒有破除一切煩惱,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修行佛法經典,理解佛法,破除一切煩惱,慢慢的修行契合佛法,真正的做到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明白了心就是佛,是心即佛,其實就是我們把自己心當作是佛,那麼我們就是佛陀,我們在生活中就要如實作佛所作。佛有一顆慈悲的心,我們也要有一顆慈悲的心。佛可以原諒世間一切不好的事物,我們也要原諒世間一切不好的事物。
  • 【理來我網】從《滴水穿石的啟示》論精神傳承
    【理來我網】從《滴水穿石的啟示》論精神傳承 2020-10-28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點丨郭曉東:論程伊川「性即理」的基本內涵及其工夫論指向
    在宋明道學史上,程伊川(程頤,1033-1107,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於兩個命題的提出,其一是「性即理」,其二是「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長期以來,學界往往從人性論或從心性論的角度來看前一命題,從工夫論的角度來看後一命題,但大多數沒有看到二者之間的內在關係。然而,宋明道學之論本體論心性,無不與工夫密切相關。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全球「心學」專家齊聚浙江寧波 論陽明思想提學術理論
    全球「心學」專家齊聚浙江寧波 論陽明思想提學術理論 2017-05  眾所周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被認為是陽明心學的三個基本概念,但在清華大學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看來,王陽明在晚年系統闡述的「萬物一體」儒學理念也是陽明心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以前哲學史不講『萬物一體』,主要講存在論、認識論,對『萬物一體』沒有作為一般哲學教科書的考慮,但最近二十年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萬物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