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王陽明之爭:存天理滅人慾還是存天理去人慾

2021-02-19 第二職業成長

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則說的是,存天理去人慾。一個滅字,一個去字,是二人學說的分水嶺。滅字是把人慾當成了十惡不赦的東西,非要誅之而後快,去字呢,並沒有把人慾當成十惡不赦的東西,把它去掉就是了,並沒有趕盡殺絕。

舉個例子,比如有隻蒼蠅,在你耳邊嗡嗡叫。朱熹的辦法是必須滅掉它,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那就追著它,直到把蒼蠅滅掉。王陽明的辦法則是,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沒有拍死,也會把它趕走。王陽明絕對不會站起身來扔掉手頭的工作,像朱熹那樣去追著蒼蠅滅。

當然,一個提滅人慾,一個提去人慾,歸根結底是來自二人對我們人心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的態度。王陽明就認為七情六慾既然與生俱來,你就不可能把它徹底滅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陽明打比方說,你不能因為喜歡晴天,就讓天不生雲彩。

但王陽明並沒有說,任由人慾泛濫而不節制,再回到蒼蠅的比方中,朱熹緊盯著的是蒼蠅,王陽明的目光固然盯著蒼蠅,但他認為,驅逐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環境尤其重要。

這個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環境就是天理。

也就是說,天理和人慾二者,朱熹關注的是人慾,王陽明關注的是天理。他有這樣的話,只要存了一分天理,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慾。存的天理越多,人慾就越少,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慾。

那麼,到底什麼是天理,什麼又是人慾呢?

我們來聽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唐朝,主人公叫盧藏用。盧藏用這個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這樣的人稱為人才。人才就不能藏著,有人勸他去做官,但他卻嗤之以鼻。有人勸他去投靠名門望族做門客,盧藏用立即掀了桌子,捂起耳朵大喊:「快走,快走,我不聽這種俗話。」

世人都認為盧藏用淡泊名利,只想做個普通百姓。

盧藏用,也很知行合一,在眾人的稱讚聲中,跑進大唐首都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起來。

開始,很多人都找不見他,即使連對終南山最熟悉的砍柴工也不例外。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連去終南山旅遊的遊客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盧藏用名聲大噪,很快就傳入禁宮。

皇帝得知後,要宰相去請他出來做官,盧藏用推辭了很多次,最終,他無法推辭,出山做了官。

這就是成語「終南捷徑」的由來。意思是,用直線,就是科考無法做官時,可以曲線,隱居混得名氣後做官。

盧藏用的故事,恰好能說明王陽明對天理人慾的定義。

喜怒哀樂,本是人心具有,屬於天理。我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好事,就會驚喜;遇到讓人焦慮的事,會立刻顯出哀傷;看到不平事,會發自本能的呈現憤怒,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

但是,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這就是人慾,就不符合天理了。

比如,我們遇到好事大歡喜是天理,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大歡喜,這就是人慾;我們遇到讓人焦慮的事,會哀傷,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哀傷的死去活來,這就是人慾。

「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就是我們在展現感情和做事時,故意想讓人知道,就是別有用心,這就不是天理了。正如盧藏用,隱居就是隱居,非要讓別人知道他隱居,其用心是做官,這就是人慾。

見到老鼠,對於一般人而言,肯定會緊張,這緊張就是天理,但你非要誇張地繞柱還走,這就是人慾。

直接而言,就是不端不裝,遇事時全憑我們自然情感的推動,不摻加一點故意讓人知道自己情感的心,這就是天理。反之,就是人慾。

比如,餓了吃飯,就是天理,可吃飯時非要讓別人知道你很有錢,這就是人慾。

再精進一些而言,過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慾。餓了吃飯,是天理,非要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吃生猛海鮮,這就是過了,就是人慾。或者是,餓了不吃飯,這是不及,也是人慾。

困了睡覺,這是天理,但你非要找美女陪睡,這就是過了,就是人慾。或者是,困了不睡覺,這是不及,也是人慾。

那麼,天理是在我們心內還是心外呢,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王陽明認為,天理在我們心內。也就是說,天理不是先天而來的,它是我們心裡產生的。我們人類一起由心創造了很多天理,比如要安分守己,要助人為樂,要見義勇為,等等。這些所謂的人類真理、天理,都是有人類之後才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天理呢?是因為我們有人不安分守己、不助人為樂,不見義勇為,或者是太安分守己,太見義勇為,擾亂了人類社會運轉的秩序,所以我們才製造出這麼多天理來。

而這些過或者不及,就是人慾。所以說,是有了人慾才有了天理。人慾催生出了天理,天理反過來又遏制、規矩人慾。

我們的人慾越多,天理就越多,一份人慾必然對應著一份天理。你有食色的人慾,那就有食色的天理,你存了一份天理,就限制住了催生出這份天理的那份人慾。所以,存天理就是去人慾。

我們存了「餓了就吃飯」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大魚大肉的人慾;我們存了「困了睡覺」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讓美女陪睡的人慾。

如何存天理,去人慾,就是如何致良知。只要我們知道,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別在幹的這件事上加東西,就是存天理,去人慾了。

餓了該吃飯就吃飯,別在吃飯這件事上故意讓人知道你有錢,別在吃飯這件事上不吃飯,別在吃飯這件事上吃你經濟能力所不允的帆;這就是存天理,去人慾。

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該取富貴就取富貴,該放棄就放棄。別加任何東西,這就是存天理去人慾。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天理和人慾是互相轉化的。有時候你是天理,一不小心過了或者不及了,你又有了人慾,所以世界上沒有永恆的聖人,我們總是在聖人和惡人之間來迴轉化。

存天理,去人慾,就這麼簡單

更多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內容掃碼一聽為快,前兩節免費試聽!歡迎轉發給需要的人!

親愛的朋友,點擊「第二職業成長」關注我,免費獲得職業成長精品ppt禮包一份!

相關焦點

  • 存天理,滅人慾、宋代以來的陸王心學
    朱學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陰陽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教的滅欲觀和道家的哲學與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緻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程朱理學的思想最為精煉的概括就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其實並不是朱熹原創,《禮記·樂記》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 存天理,去人慾什麼意思?被國人誤會的理學,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先生嘆日:「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究竟在爭什麼?朱熹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程朱理學提到程朱理學,許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存天理, 滅人慾」,斥之為封建糟粕。實際上,理學固然是舊時代的落後思想,但我們也大可不必將其妖魔化。程,指的是北宋程頤程顥兩兄弟,朱則是指南宋朱熹。理學由程氏兄弟創造,到朱熹時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朱熹論《大學》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天理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但這句話並不是由朱熹最先提出。這一概念在《禮記》中已有記載:「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逸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    其實呢,天理和人慾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而是關聯在一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就是天理。
  • 王陽明:男人慾想成大事,需破除心中這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1、每天靜坐一刻鐘、破除焦慮之賊王陽明說:「靜坐能使心清靜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克服自我私慾的產生,通過靜坐能頓悟明心見性,得道成真。」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每天有很多事情都在擾亂我們的生活,很難有時間休息。
  • 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由來及其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
    心學"是對朱熹"理學"的一場修正,而在中國歷史上,朱熹的理學曾是統治階層信奉的正統思想,因而王陽明所創造的"心學"在與"理學"的衝突中曾遭到統治階層的排斥。在歷史上,知朱熹"理學"的人多,知王陽明 "心學"的人少。因為"心學"是在"理學"的基礎上繼承、發展和轉化而來的,所以談到"心學",我們不得不對"理學"先有一認識。
  • 王陽明四句教與中國儒釋道:此心不動,隨幾而行。做到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四句教,特別有名: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分別指代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有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背景在裡面的。理即善,欲即惡。大致如此,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不喜歡朱熹。理、欲,替換進去,四句教就成為了這樣4句:無理無欲心之體,有理有欲意之動,知理知欲是良知,為理去欲是格物。這樣子,其實也講得通的。我們從小到大教育,其實更多的狀態,即上面4句話的真實寫照,大家用心體悟一下,是不是這樣?
  • 魯迅說中國文化就是「吃人」的文化 | 北京大學王守常教授
    那麼我們現在文獻材料可以證明,他這句話實際上受到了一個人的影響,這個人就是清代晚期桐城派的領袖戴震。這個人他在批誰呢?他在批宋代的大儒朱熹。朱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叫做:「存天理,滅人慾」。可是這個人結婚的那一天,舉辦完婚禮鬧洞房,找不著這個人了,這人跑哪去了,這人跟一個道長煉丹去了,這是很大的一個笑話。就是說,你從這個小的故事可以看到,當時明儒學案裡記載的是對的,就是他們跟佛教界交往的特別多,和道教,但是他們最終,內在的心裡頭還是回到了儒家的傳統。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究竟厲害在哪?《夢想帝王》手遊給你答案
    如果非要從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找出來一個最接近"完人"的,那叔我首推王守仁。王守仁,幼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先生,這後人大都稱他為王陽明以表尊敬。用俗氣一點的話說,王陽明稱得上是明朝的全民偶像。如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在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大中華文化圈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至今仍然有著不小的積極意義。
  • 一代大儒朱熹 晚年卻被人彈劾十大罪 其中一條讓他名譽掃地
    朱熹是宋朝的一代大儒,他被人尊為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位聖人,是「程朱理學」的建立者,其理學的核心是「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勸誡人們去除私慾、淫慾、貪慾等欲望。之後,更是把理學學者視作「逆黨」,抓的抓、罷官的罷官,其人數竟多達五十九人,而朱熹自然就成了「逆黨」的領袖。照此看來,這件事應該是韓侂胄、沈繼祖蓄意謀害朱熹。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朱熹曾是寧宗的老師,而且還是當朝大儒,那為何卻要把事情做到這一地步呢?其實朱熹要從自身找原因的。寧宗即位後,由丞相趙汝愚舉薦,朱熹就任章閣侍制兼侍講,既擔任皇帝顧問,也擔任皇帝老師。
  • 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
    正所謂「格物致知」,萬物終歸於本心,本心所想,便是萬物之態。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是身體的主人,人外世上所會做的一些行為歸根結底都是有自己的「心」主導的。心中有所思,就會有所觸動,進而通過肢體給表現出來。「心」是萬物之本源。就像是外界的一棵樹,它本身是不動的,然而當你的內心覺得它動了的時候,那它就真的動了。這便是心學。
  • 朱熹認為孝禮需在心外求取,王陽明卻不贊成
    制禮作樂,必具中和之德,聲為律而身為度者,然後可以語此。若夫器數之末,樂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縫豆之事,則有司存」也。」王陽明將禮樂放在末的位置上,他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說明仁為本,禮樂為末。「如禮何?如樂何」則說明無本之末、五仁之禮樂是沒有意義的。王陽明認為內心中和之人才有資格製作禮樂,內具中和之德之人,發聲自然為音律,舉動自然為度,度和律便是禮樂。
  • 李澤厚:為什麼朱熹式的性善說在中國傳統中一直佔據上風
    王陽明強調「力行」,認為在「力行」之中才有真知和良知,其實強調的也正是「知行合一」中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量;但畢竟由於其哲學理論上的天賦說,使王陽明很難清楚交待良知如何「致」和如何由「致良知」而開出社會倫理的整套規範,從而必然從邏輯上和事實上產生「滿街都是聖人」「端茶童子即是聖人」等並無客觀規範的思想學說,後學也終於走向「天理即在人慾中」「人慾即天理」的自然人性論。這一點,拙著已一再說過了。
  •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氣,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家訓字字珠璣
    儒家聖人的標準有三點,立言、立德、立功,從這三個維度去考量,王陽明都當得起,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則在於陽明心學,很多古人都有立家訓的習慣,王陽明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家訓中充滿了濃濃的心學味道,即使放到今天去看,也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 百字百味 | 欲:離開人慾,又哪裡來的天理?
    工作之餘,常以「樂之」(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之義)為名,遊戲筆墨,書寫人生,在給「癮君子」上課的時候夾點私貨,把自己的一些人生體驗灌輸給他們。不久前,作者突發奇想,也受人鼓勵,想寫一個人生系列,選擇一百個常用字,從中窺探人生之道,號《百字人生》,興之所至,已經揮筆完成二十多個字的人生悟語。經朋友推薦,特選擇全部在「書韻閒話」公眾號原創首發「百字人生」專欄。
  • 王陽明大智慧:如何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王陽明一句話說清楚了!
    王陽明說:「此說之蔽久矣(世人被這種觀點已經蒙蔽很久了),很難一句話點醒。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不是讓你從父母那裡求一個孝順的理。你搞反了,什麼學廚師,學裁縫,學賺錢都是向外求理。一個人的心只要沒有被私慾蒙蔽就是天理,不需向外求理。這顆良知之心體現在父母身上就是孝心。」看徐愛似懂非懂,王陽明重複了一遍說:「記住,只在此心在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 北宋官員存善去惡的神操作:投豆自省
    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既去惡念,便是善念,便復心之本體矣。——王陽明念念不忘存善去惡,難不難?難!北宋官員趙概官員也是這樣認為。不過,他沒有放棄,還想到需要一些儀式感去幫助自己念念不忘存善去惡:投豆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