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學習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則說的是,存天理去人慾。一個滅字,一個去字,是二人學說的分水嶺。滅字是把人慾當成了十惡不赦的東西,非要誅之而後快,去字呢,並沒有把人慾當成十惡不赦的東西,把它去掉就是了,並沒有趕盡殺絕。
舉個例子,比如有隻蒼蠅,在你耳邊嗡嗡叫。朱熹的辦法是必須滅掉它,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那就追著它,直到把蒼蠅滅掉。王陽明的辦法則是,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沒有拍死,也會把它趕走。王陽明絕對不會站起身來扔掉手頭的工作,像朱熹那樣去追著蒼蠅滅。
當然,一個提滅人慾,一個提去人慾,歸根結底是來自二人對我們人心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的態度。王陽明就認為七情六慾既然與生俱來,你就不可能把它徹底滅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陽明打比方說,你不能因為喜歡晴天,就讓天不生雲彩。
但王陽明並沒有說,任由人慾泛濫而不節制,再回到蒼蠅的比方中,朱熹緊盯著的是蒼蠅,王陽明的目光固然盯著蒼蠅,但他認為,驅逐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環境尤其重要。
這個不讓蒼蠅誕生的生態環境就是天理。
也就是說,天理和人慾二者,朱熹關注的是人慾,王陽明關注的是天理。他有這樣的話,只要存了一分天理,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慾。存的天理越多,人慾就越少,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慾。
那麼,到底什麼是天理,什麼又是人慾呢?
我們來聽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唐朝,主人公叫盧藏用。盧藏用這個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這樣的人稱為人才。人才就不能藏著,有人勸他去做官,但他卻嗤之以鼻。有人勸他去投靠名門望族做門客,盧藏用立即掀了桌子,捂起耳朵大喊:「快走,快走,我不聽這種俗話。」
世人都認為盧藏用淡泊名利,只想做個普通百姓。
盧藏用,也很知行合一,在眾人的稱讚聲中,跑進大唐首都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起來。
開始,很多人都找不見他,即使連對終南山最熟悉的砍柴工也不例外。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連去終南山旅遊的遊客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盧藏用名聲大噪,很快就傳入禁宮。
皇帝得知後,要宰相去請他出來做官,盧藏用推辭了很多次,最終,他無法推辭,出山做了官。
這就是成語「終南捷徑」的由來。意思是,用直線,就是科考無法做官時,可以曲線,隱居混得名氣後做官。
盧藏用的故事,恰好能說明王陽明對天理人慾的定義。
喜怒哀樂,本是人心具有,屬於天理。我們遇到突如其來的好事,就會驚喜;遇到讓人焦慮的事,會立刻顯出哀傷;看到不平事,會發自本能的呈現憤怒,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
但是,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這就是人慾,就不符合天理了。
比如,我們遇到好事大歡喜是天理,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大歡喜,這就是人慾;我們遇到讓人焦慮的事,會哀傷,可非要讓別人知道我們哀傷的死去活來,這就是人慾。
「加入一點自己的意思」,就是我們在展現感情和做事時,故意想讓人知道,就是別有用心,這就不是天理了。正如盧藏用,隱居就是隱居,非要讓別人知道他隱居,其用心是做官,這就是人慾。
見到老鼠,對於一般人而言,肯定會緊張,這緊張就是天理,但你非要誇張地繞柱還走,這就是人慾。
直接而言,就是不端不裝,遇事時全憑我們自然情感的推動,不摻加一點故意讓人知道自己情感的心,這就是天理。反之,就是人慾。
比如,餓了吃飯,就是天理,可吃飯時非要讓別人知道你很有錢,這就是人慾。
再精進一些而言,過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慾。餓了吃飯,是天理,非要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吃生猛海鮮,這就是過了,就是人慾。或者是,餓了不吃飯,這是不及,也是人慾。
困了睡覺,這是天理,但你非要找美女陪睡,這就是過了,就是人慾。或者是,困了不睡覺,這是不及,也是人慾。
那麼,天理是在我們心內還是心外呢,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王陽明認為,天理在我們心內。也就是說,天理不是先天而來的,它是我們心裡產生的。我們人類一起由心創造了很多天理,比如要安分守己,要助人為樂,要見義勇為,等等。這些所謂的人類真理、天理,都是有人類之後才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天理呢?是因為我們有人不安分守己、不助人為樂,不見義勇為,或者是太安分守己,太見義勇為,擾亂了人類社會運轉的秩序,所以我們才製造出這麼多天理來。
而這些過或者不及,就是人慾。所以說,是有了人慾才有了天理。人慾催生出了天理,天理反過來又遏制、規矩人慾。
我們的人慾越多,天理就越多,一份人慾必然對應著一份天理。你有食色的人慾,那就有食色的天理,你存了一份天理,就限制住了催生出這份天理的那份人慾。所以,存天理就是去人慾。
我們存了「餓了就吃飯」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大魚大肉的人慾;我們存了「困了睡覺」的天理,就限制住了非要讓美女陪睡的人慾。
如何存天理,去人慾,就是如何致良知。只要我們知道,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別在幹的這件事上加東西,就是存天理,去人慾了。
餓了該吃飯就吃飯,別在吃飯這件事上故意讓人知道你有錢,別在吃飯這件事上不吃飯,別在吃飯這件事上吃你經濟能力所不允的帆;這就是存天理,去人慾。
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該取富貴就取富貴,該放棄就放棄。別加任何東西,這就是存天理去人慾。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天理和人慾是互相轉化的。有時候你是天理,一不小心過了或者不及了,你又有了人慾,所以世界上沒有永恆的聖人,我們總是在聖人和惡人之間來迴轉化。
存天理,去人慾,就這麼簡單。
更多度陰山解讀陽明心學內容掃碼一聽為快,前兩節免費試聽!歡迎轉發給需要的人!
親愛的朋友,點擊「第二職業成長」關注我,免費獲得職業成長精品ppt禮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