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古代只有三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孟子,一個是王陽明,那半個是曾國藩,儒家被稱為「孔孟之道」,這兩位大拿自然不消去說,是開天闢地的人物,可是,王陽明為什麼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呢?儒家聖人的標準有三點,立言、立德、立功,從這三個維度去考量,王陽明都當得起,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則在於陽明心學,很多古人都有立家訓的習慣,王陽明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家訓中充滿了濃濃的心學味道,即使放到今天去看,也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這篇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以三字經為模版,全文共九十六字,將自己的心學感悟融入其中,傳於子孫,看似樸實無華,細細思量起來則蘊含著人生大道,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整篇家訓中沒有封建禮教的影子,也沒有居高臨下的訓示,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真摯無比。
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
理學家們講「存天理滅人慾」,其實陽明心學也有這個說法,只不過這個「天理」有所區別,理學的天理是教條和倫理,王陽明的天理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心即理」,這十二個字就是「存天理滅人慾」的表現。
拿吃飯來說,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每頓飯都要吃山珍海味,這就是人慾。當然,這一點也要區別對待,經濟條件好,收入高,山珍海味對你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頓頓吃也沒關係,但是如果收入微薄還要去吃這些,那就是人慾了。王陽明並不反對欲望,而是反對無節制的欲望。這些年頻繁出現的校園貸就是因為對自己的欲望沒有節制,最後陷入欲望的泥潭無法脫身。遊戲也是「貪」的一種,「貪」的是安逸和享樂。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能下人,就是要能夠放下身段,放下架子,不能盛氣凌人,傲要在骨子裡而不是面子上。擺架子的人多半都是目光短淺的人,中國有句老話叫「莫欺少年窮」,韓信當年鑽別人褲襠時,那人肯定也沒有想到有一天這個少年會成為淮陰侯,後世甚至稱為「兵仙」,當年欺負朱元璋的地主肯定也沒有想到這個放牛娃後來坐上了龍椅,人生很短,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人生很長,長到能看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與人交往,還要有容人之量,只要不牽扯原則性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得理不饒人。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佔便宜,佔便宜的人往往都不喜歡吃虧,別人只要對自己有一丁點的虧欠,就一定要找機會找補回來,不然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事實上,這種人往往過的都不如意,吃虧是福,有舍才有得,人人都想佔便宜,他們自然喜歡跟」憨厚「的人交往。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
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主張,也是心學和其他學說最大的區別。大部分的學說都是由外而內的,想要做人,先要去學,學完之後再用來指導自身,王陽明則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這些道理不必去外部找,全都在自己心中。
王陽明的弟子曾經問他,孝順父母有沒有固定的標準,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孝順,王陽明這樣回答:孝順父母的道理全在自己心裡,天氣冷了,你自己覺得冷,就想到要給父母加一床被子,生個爐子,天氣熱了,你自己覺得熱,就知道該給父母換上涼蓆,為他們打扇了,這一切都是發自自己內心的,哪裡有什麼統一的標準。
從這些方面來看,王陽明的心學實際上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不必拘泥封建禮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對人類天性的解放,這也是為什麼陽明心學能夠傳入日本,成為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