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氣,五百年前的王陽明家訓字字珠璣

2020-12-20 易道傳習社

有人說,中國古代只有三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孟子,一個是王陽明,那半個是曾國藩,儒家被稱為「孔孟之道」,這兩位大拿自然不消去說,是開天闢地的人物,可是,王陽明為什麼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呢?儒家聖人的標準有三點,立言、立德、立功,從這三個維度去考量,王陽明都當得起,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則在於陽明心學,很多古人都有立家訓的習慣,王陽明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家訓中充滿了濃濃的心學味道,即使放到今天去看,也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

這篇家訓又稱《示憲兒》三字詩,以三字經為模版,全文共九十六字,將自己的心學感悟融入其中,傳於子孫,看似樸實無華,細細思量起來則蘊含著人生大道,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整篇家訓中沒有封建禮教的影子,也沒有居高臨下的訓示,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真摯無比。

節飲食,戒遊戲;毋說謊,毋貪利

理學家們講「存天理滅人慾」,其實陽明心學也有這個說法,只不過這個「天理」有所區別,理學的天理是教條和倫理,王陽明的天理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心即理」,這十二個字就是「存天理滅人慾」的表現。

拿吃飯來說,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每頓飯都要吃山珍海味,這就是人慾。當然,這一點也要區別對待,經濟條件好,收入高,山珍海味對你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頓頓吃也沒關係,但是如果收入微薄還要去吃這些,那就是人慾了。王陽明並不反對欲望,而是反對無節制的欲望。這些年頻繁出現的校園貸就是因為對自己的欲望沒有節制,最後陷入欲望的泥潭無法脫身。遊戲也是「貪」的一種,「貪」的是安逸和享樂。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能下人,就是要能夠放下身段,放下架子,不能盛氣凌人,傲要在骨子裡而不是面子上。擺架子的人多半都是目光短淺的人,中國有句老話叫「莫欺少年窮」,韓信當年鑽別人褲襠時,那人肯定也沒有想到有一天這個少年會成為淮陰侯,後世甚至稱為「兵仙」,當年欺負朱元璋的地主肯定也沒有想到這個放牛娃後來坐上了龍椅,人生很短,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人生很長,長到能看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與人交往,還要有容人之量,只要不牽扯原則性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得理不饒人。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佔便宜,佔便宜的人往往都不喜歡吃虧,別人只要對自己有一丁點的虧欠,就一定要找機會找補回來,不然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事實上,這種人往往過的都不如意,吃虧是福,有舍才有得,人人都想佔便宜,他們自然喜歡跟」憨厚「的人交往。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

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主張,也是心學和其他學說最大的區別。大部分的學說都是由外而內的,想要做人,先要去學,學完之後再用來指導自身,王陽明則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這些道理不必去外部找,全都在自己心中。

王陽明的弟子曾經問他,孝順父母有沒有固定的標準,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孝順,王陽明這樣回答:孝順父母的道理全在自己心裡,天氣冷了,你自己覺得冷,就想到要給父母加一床被子,生個爐子,天氣熱了,你自己覺得熱,就知道該給父母換上涼蓆,為他們打扇了,這一切都是發自自己內心的,哪裡有什麼統一的標準。

從這些方面來看,王陽明的心學實際上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不必拘泥封建禮教,實際上是在思想上對人類天性的解放,這也是為什麼陽明心學能夠傳入日本,成為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轉)
    讓孩子從小愛上讀書、孝順父母,是王陽明家訓的頭等大事。- 2 -學謙恭,循禮儀有一種修養,叫「勿以身貴而賤人」。- 6 -毋責人,但自治這條家訓的意義在於:嚴於律己、寬於待人。這很難做到,但正因為難,才成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傑出的一道天塹。楊震拒收賄賂的故事被世人熟知:面對行賄者「不會有人知道」的論調,楊震義正言辭的回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有人知道呢?」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小教育孩子認真讀書,孝敬父母,這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頭等大事。能下人,是有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光復大業;韓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劍,終遇明主。一個目光遠大,有志氣的人,總是能屈能伸,既能勇往直前,又懂得韜光養晦,能屈能伸,能下人。對此,王陽明鼓勵我們多讚賞孩子,孩子的內心富足了,才會自信,孩子自己的心態平和,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虛心提升自己。
  • 王陽明: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收藏經典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一、勤讀書,要孝悌知識拓寬格局,格局成就人生。讀書,是獲取知識,打破門第之見最廉價的捷徑。一個七歲的男孩不讀書,就可以放羊掙錢。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 中紀委網站刊文談王陽明家訓: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抗誘惑
    在家則遵孝悌之義,循禮儀之規,揚文明之風;在鄉則相助相恤、勸善戒惡、講信修睦,息訟罷爭,這些鄉約民規與姚江王氏倡導的家訓家規如出一轍。因此我們可以說,家風、民風、社風,從來都是融為一體的,五百多年前的王陽明做到了,這就是他思想的偉大之處,也是值得我們珍惜傳承的寶貴財富。客廳內景。
  • 五百年後,我們跟王陽明學什麼——專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或講話中先後10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肯定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五百年前的王陽明,為何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陽明心學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今天,我們重溫陽明心學的意義何在?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四書五經之外,還有家訓:一套書領略中華...
    ◎ 這套叢書的作者有顏之推、諸葛亮、範仲淹、司馬光、王陽明、袁了凡、呂留良、陸隴其、曾國藩…… 從這個意義上說,家訓是經典的通俗版本;換言之,家訓是現代人重新親近經典的橋梁。◎ 這套叢書是為有志於親近經典和傳統文化的人,為有意嘗試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家庭教育、希望與兒女共同學習成長的朋友量身定做的。
  • 家風家訓故事365(二十三) | 無志之人常立志 有志之人立志長
    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長"孔子說起自己這一生,第一句話就是「吾十五有志於學」。立志,是人生的起點,過去的世家大族,都很注意培養子孫的志向,晉代的皇甫家也不例外。
  • 「三立」完人王陽明如何教子?鼓勵為主,正面引導
    更可貴的是,王守仁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兒童「樂嬉遊」的天性引導到學習上來,這種以鼓勵為主進行正面引導的教育思想,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能取得「時雨春風」「萌動發越」「日長月化」的最佳效果。這與近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的反對束縛兒童、解放兒童個性的主張頗有相通之處。王守仁在十六世紀初就能夠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十分難得的。
  • 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看完才知道王陽明為何影響華夏五百年
    真正打內心強大,真正的安定,安靜,不是靜坐能得到的。真正的安靜,需求經得起「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考驗。很多人修行只會靜坐,這在王陽明看來是經不住嚴重事情的考驗的。王陽明舉例說,本人和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優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常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
  • 來讀歷史上著名家訓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華家訓導讀譯註叢書》精選了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家訓著作,為人們提供借鑑。「在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中,悠久的家訓傳統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如何在現代生活中保持家訓的精神和原則,而在具體運用時加以調適是關鍵。」
  • 五百年前的龍場悟道(圖)
    據《王陽明年譜》記載,1508年,時值明正德三年,身居龍場的王陽明「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王陽明:為人處世「三不管」
    都說「人無完人」,王陽明卻被稱為「五百年來的第一完人」。王陽明為何能被稱為「完人」呢?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識修養與人格魅力,皆是舉世無雙,為人處世更是深具大智慧。生而為人,難免為「三碗面」所累:人面、情面、場面。但王陽明卻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他接著說:「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
  • 五歲不言的天才兒童-王陽明
    說起王陽明,坊間流傳著一句名言:「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其中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子,半個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也是近五百多年來,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後人將王陽明與孔子 孟子 朱熹並稱為「儒家四聖」。王陽明從少年輕狂到潛心向學,從被囚詔獄到龍場悟道,從一封信剿滅山賊,到四十多天平寧王之亂,於重重困境之中,修煉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聖人。其跌宕起伏的個人經歷可謂是精彩紛呈,有人說,欲成大事業者必讀王陽明。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今天,我們由兩首詩入手,去看看王陽明小時候的故事。
  • 朱虹 林泉:王陽明在南贛
    莫倚貳師能出寨,極知充國善平羌。瘡痍到處曾無補,翻億鐘山舊草堂。     南贛滅賊首戰告捷後,王陽明寫下《喜雨三首》,詩中抒發的不是凱旋的豪情,而是他關注農耕、體恤民生的真摯情懷。其三:吹角峰頭曉散軍,橫空萬騎下氤氳。前旌已賀洗兵雨,飛鳥猶驚卷陣雲。南畝漸欣農事動,東山休共凱歌聞。
  • 王陽明:懂得節制,是更高級的人生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聖人,他一生推崇知行合一,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節制。01 節制,是一種大智慧「節飲食,戒遊戲」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重要一條。他的家訓理念和論語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謀而合。然後這條古訓,已經漸漸離現代人而去。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越來越繁榮,生活水平提高,吃得越來越好,但很多人有了三高、心血管等富貴病。在物質刺激下,很多人還有了精神空虛的毛病。《黃帝內經》有云:飲食有節。真正的智者,飲食懂得自律,掌握好度。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三):知行合一能擔當
    我們正在出品籌拍電視連續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就是小心謹慎,不亂拍陽明先生馬屁,如果把陽明先生當作一位可親可愛的師友,相信陽明先生會開心快樂起來,真誠傳習,娓娓道來! 聽聽王陽明穿越500年分享的六堂人生課吧! 第三堂課:知行合一能擔當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