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諡文成,人稱王陽明。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視覺中國供圖
「王陽明是誰?」
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不就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讓日本大將軍也「一生惟拜」的傳奇戰神嗎?
「我不是這個樣子!」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我們正在出品籌拍電視連續劇《天地人心·王陽明》,就是小心謹慎,不亂拍陽明先生馬屁,如果把陽明先生當作一位可親可愛的師友,相信陽明先生會開心快樂起來,真誠傳習,娓娓道來!
聽聽王陽明穿越500年分享的六堂人生課吧!
第三堂課:知行合一能擔當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陽明認為,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明白道理,還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才是真知;明白道理,沒有依據道理而行動的意念,等於不知。
因此,有孝親之心,即是有孝親之意,有這樣的意念和意願時,才有孝親的行動,才有孝親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是有忠君之意,有這樣的意念和意願時,才有忠誠的行動,才有忠誠之理。
所以,知行合一之教,實為「心即理」的延展。知行合一,事上磨鍊。首先是具備調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後就是敢於擔當,碰到事不怕事,敢於迎難而上。
王陽明越是實事求是、迎難而上,越是敢於擔當,越是迎刃而解困難。這就是陽明心學的力量,是強大的「知行合一」智慧。
王陽明在貴陽三年貶謫期滿後,被朝廷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其間,注重民生、大膽改革、造福一方,正是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後的生動實踐。
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免稅。
王陽明上任後第一天,「驀有鄉民千數擁入縣門,號呼動地,一時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寬貸。」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鄉民們鳴冤,是因為廬陵這個地方不生產葛布,卻要繳納繁重的葛布稅。
認真接待信訪、弄清事情原委後,王陽明先安撫鄉民情緒,坦誠表態:既然朝廷派我來廬陵縣做父母官,如果確有不平、不對之處,我一定為大家做主。
大家很快安靜下來。然後,王陽明立刻開始明察暗訪,了解到這葛布稅並非國家應收稅種,而是宦官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種斂財手段。隨後,他通過一種方式向鄉民們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稅。
剛剛新官上任,還沒有跟上級匯報,就敢宣布免去多年實行的葛布稅?
手下人都嚇壞了:這得要擔多大的責任與風險?
但王陽明心中有數,依據翔實調查和數據,向上級領導寫了封信,言之鑿鑿,陳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曉之以理,又不動聲色表明態度,最後以人情和大義動之,經過與奸宦的一番鬥爭較量,終於圓滿地把事情處理解決好。
這背後還有一個易被忽略的原因,上級領導中有正直官員暗中支持!王陽明雖然奉行「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在堅持原則底線基礎上,十分重視處理上下左右的關係,「唯變所適」講方法,只為惠國利民生,所以贏得了不少包括朝廷要員在內的正直官員的尊重和支持,甚至在一些生死攸關之處,也得益於這種支持,使王陽明躲過一個個劫難。
第二個例子是抗疫。
初領縣政不久,即逢「災疫大行」。旱災與瘟疫疊加,多處村巷出現一家滅門的慘況。尤令王陽明痛心不已的是疫情期間的「人間失格」,瘟疫橫行時,當地民眾恐慌不已,為防傳染,親人染病也棄之不顧,以至於病人多因無人照護活活餓死,而非染疫病死。
從留存的《告諭廬陵父老子弟》節選中,可以看出「氣弱多疾」、頑症纏身的王陽明,徹夜無眠,憂愁惶恐,尋求救治之道。苦思良久,推出抗疫五策:
一是攜手同心,喚醒良知正民心。倡導民眾「興行孝弟(悌)」,鄉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二是獎掖孝義樹典型,破迷信。王陽明認為當行儒家孝義正道,杜絕巫賽這種迷信之道,教化民眾當「敦行孝義,為子弟倡率」,對於抗疫期間「有能行孝義者,縣令當親拜其廬」。
三是科學防治以自救。王陽明為此開出三劑「藥方」:「灑掃爾室宇」,保持環境衛生的乾淨整潔,以防滋生病菌、交叉感染;「具爾湯藥」,準備好相應的防治中草藥物,對症下藥,不可硬挺或坐以待斃;「時爾膳粥」,保持飲食的合理搭配,吃飽吃好方能增強抵抗力。
四是政府履職盡責,支持扶助來託底。一方面,由官府給買不起藥的貧困戶送藥;另一方面,派遣醫生下鄉入村。又擔心這些託底保障措施不能完全執行到位,再次向民間借力,請求鄉賢監督並襄助政府。《公移》還記載了王陽明為災民減免稅捐,留下生存自救活路。
五是殷勤罪己以寬民。《告諭》中,王陽明對「骨肉不相顧」的道德淪喪現象非常惱火,對於發生災疫和疫情蔓延的責任,最終還是勇敢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這個縣令沒有履行好職責的緣故,並為因病不能總是出現在第一線深表歉意。
王陽明認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把「善念」付諸行動從而實現知行合一,把「立德」與「立功」「立言」結合起來,這既是中國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是實現「內聖」與「外王」有機統一的必然要求,這些思想直到今天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提示著中國人在完善自我、改造社會的道路上不尚空談、務真求實。
王陽明的一生,也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一生,與同時代、在家鄉隔壁寧海出遊的徐霞客,有異曲同工的共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而500年來,無數王陽明的學友粉絲們,都在結合著自己的當下,認真學習踐行著、傳承發展著陽明思想。
1518年,王陽明先後發布《興舉社學牌》《頒行社學教條》等多項文書,督促南贛各地興辦社學。
王陽明認為,教育的重心在於彰明人倫,兒童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蒙以養正」,即在啟蒙時期培養兒童正直的品行,因此,社學教育的內容應圍繞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展開。他主張在教育過程中鼓勵兒童天性,培育少年兒童學習興趣。在教育方法上,提倡通過吟詠詩歌來激發志趣,學習禮儀來端正儀表,勸勉讀書來啟迪心智。
修建書院,興講學之風。王陽明一生致力於講學布道,在龍場悟道後,更加把覺民行道作為自己的使命,在南贛新建了義泉、正蒙、富安、鎮寧、龍池五個書院。王陽明認為學術不明是導致明代世風日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把講學作為傳播聖學、改良社會風氣的重要切入點。在王陽明的不懈努力下,書院講學之風盛極一時,社會學術氛圍日漸活躍,這也是王陽明文化自信的一種擔當。
針對王陽明這樣的知行觀及其教育主張,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論,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具個性和影響力的教育學說之一。他把這句話翻了半個筋鬥,就是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知行合一。
而知行合一其實早於王陽明就有人提過,只不過王陽明集先賢智慧和儒釋道之大成創造了心學。心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奠基理論:「心即理」。
心即理,意思是萬事萬物只有人類意識參與時才能明白,遇到事情「不動心」,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保持一顆巋然不動的心,只有放得下,才能擔得起。
比如平寧王之亂的時候,王陽明坐鎮指揮,同時還在上課授《大學》、講心學。一邊津津有味地現場教學,講遇事「不動心」之理,一邊有條不紊地指揮戰爭,允許學生們插話提問——沒過一會兒,就有人進來傳送前線戰報,得令後再飛奔而出。
此間最令人揪心的一次,前方戰報來了,說情況緊急,前敵總指揮伍文定的鬍子都被燒著了,前方軍心已亂。
這時候,王陽明放下教鞭,走到旁邊拿令牌傳命下去:「誰再說伍文定鬍子被燒一事,斬立決!」然後返回,神態自若地繼續上課。
學生們實在緊張得不行,問戰局會怎樣發展下去?王陽明搖搖頭說,剛剛聽人說前方有點不順利,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懷,我們繼續上課。
講了一會兒,又有前方戰報:「報,寧王朱宸濠已經被活捉了,大亂平定!」
現場掀起一陣按捺不住的歡呼聲、慶賀聲。但是王陽明只是點點頭,等著大家漸漸安靜下來,依舊接著上課。
學生們實在忍不住又問了:前方戰局定了嗎?王陽明說,傳報寧王朱宸濠大敗,而且已經被抓獲,想來這個消息不假。這時,王陽明眉頭一皺難過地說,就是聽說死傷慘重啊!
說完後,王陽明又接著抑揚頓挫地講課,而且表現為「理前語如故」「理前語如常」,現場學習、旁觀者和知情者,無不嘆服,這就是今天說的現場切身體驗沉浸式案例教學吧!
當然,許多人沒有關注和不願提及的還有一個重要事實:王陽明在鎮定自若地邊指揮邊講課時,他的家眷已集中在一起,圈上了乾柴,一旦出意外,將點上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實這如如不動中,還有著視死如歸、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天動地悲壯情懷!
心外無物,是一種更大境界的價值存在。獲得這種價值存在之後,人生就有了一個價值支撐。後人中有以為這是「唯心」學說,對於從不離事談理、離物談心、離行談知的王陽明,是值得商榷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能擔當,徹頭徹尾貫穿一生,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臨逝前那種「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博大胸襟!
(註:此文不是學術論文。尊重經典原義並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一些古文進行了通俗白話轉化,不妥處敬請批評指正。)
往期回顧: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會通過6篇文章陸續發布,
敬請期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0-09-01 05版)
┃原標題:《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
┃作者:張坤
┃責編:張玘雲
┃審核:曾繁華
┃覆核:王海
©中國青年網出品(ID:youthzqw),轉載相關文章請註明出處。
長按指紋
一鍵關注
原標題:《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三):知行合一能擔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