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後儒卻將其分作兩截用功

2020-12-18 採文筆談屋

知行的原本面貌是怎樣的呢?因為私慾隔斷了知與行之間的必然聯繫,所以知行便是去其本來面貌。可見知行之本來面貌便是知行的必然聯繫,便是知行合一。王陽明接下來有更明確的論述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知行本體就是知行合一。

「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知行不一是失去「知行本體」的原因,知行合一是恢復「知行本體」的方法,可見「知行本體」就是知行合一。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巳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後儒將知行分作兩截用功,所以失去了知行本體,這是從功夫處立論,因為工夫有誤,所以本體不復。確切地說,後儒將知行分作兩截用功是知行本體不復的原因。工夫的前提是本體的淪喪,而失去知行本體的原因在於私慾的存在。私慾導致人知而不行,隔斷了知與行之間的必然聯繫。若沒有私慾隔斷,人知而必行。另一方面,知行不合一不是真知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王陽明用「聞惡臭」和「惡惡臭」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人見到能夠發出惡臭之物,即使沒有聞到惡臭,也知道有惡臭存在,但是這種依靠經驗所獲之知並不會使得人去惡惡臭,只有真切地聞到了惡臭,人才會去惡惡臭。所以真知必行,不行之知不是真知。

王陽明又提出「真知行」的概念,認為知行合一才是「真知行」,他以人的知覺與情感的一體並發性來說明這一問題。他從《大學》中拎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句,認為是「真知行」所在之處。他將「見好色」、「聞惡臭月視為知,將「好好色」、「惡惡臭」視為行。「見」和「聞」並不僅是感官活動,而是心的感知。「見好色」必然「好好色」,「聞惡臭」必然「惡惡臭」,人的感知與情感是一體並發的,王陽明以此說明知與行的一體關係。

王陽明指出知行本體是良知良能,也就是說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宣精察。」。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我的理解是:這個解釋完全錯誤!
  • 何謂「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曾親自做出過解釋
    而不能加以落實到行動的「知」,其意義又有多大呢?最多也不過是空口閒談、漫無邊際罷了。陽明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批判過這種「知而不能行」的弊病:「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但其從事於事為論說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談說以為知者,分知行為兩事,而果有節目先後之可言也。」[28]概言之,「言而無實」就是「知而不行」,「言而無信」就是"知行不一」,「言行皆偽」就是「知行相悖」,其共同特徵是「知行二分」,其共同病因是「失卻知行本體」。王陽明說:「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29]「知行合一」的精髓就是「知行互有你我」,就是「知行一致」,就是「真知篤行」,其表現在言行關係上的要求便是「言而有實」、「言而有信」、「言行俱真」,所以「失卻知行本體」就是失卻「合一」,就是「言而無信」。因而在這種語境下,「知行合一」的「知」指言論或觀念,而「行」指行動或實踐,故「知行合一」就是醫治「言行不一」的「知行二分」之極則。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劉瑾遂逮陽明下詔獄,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驛丞。出獄以後,陽明將赴謫所。但劉瑾派人尾隨其後,意欲加害。王陽明設置投江自盡假象,並作《絕命詩》迷惑閹黨。經過一番曲折歷險,終於在正德三年(1508)春天,到達龍場驛。 在貶謫龍場期間,王陽明經歷了身體與心靈的「百折千難」,但他並未被種種天災人禍所擊垮,而是自強不息,從容應對。
  • 鄭宗義 | 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上)
    f.某今說過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g.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按:與e、f條相通) h.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按:同d條)。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i.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悟道後的陽明,對「格物」有了全新的看法。他這樣解釋「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大學問》,《王陽明全集》,第1071頁)陽明這段文字雖作於晚年,卻與他早年的觀點並無二致。他訓「格」為「正」,訓「物」為「事」,「格物」便是「正事」。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有一個流行的解釋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行合一」,從《傳習錄》品「工夫」
    就是「工夫」,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真諦。「知行合一」是王明陽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做人做事學習的地方。知行分開說容易,把兩者合在一起就難說了。只能把知行分開來說,再合在一起說,可能才能說到我的想法。「知行」一共在《傳習錄》出現43次,排61名。「知行」在儒家典籍中表示認識與實行。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
    但問題在於,人們為什麼會通過「踐行」來理解「踐形」,從而總是以朱子的知行觀來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或強行將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歸結於程朱的知先行後觀呢?實際上,從黃宗羲的《明儒學案》起,人們就已經在朱子知行觀的基礎上來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了。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認識其實已經誤解了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心學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說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和行在王陽明那裡,並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是強調同一件事,也就是說,「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並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常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首次提出的,是心學最為核心的觀念。王陽明最為得意的弟子徐愛曾經向王陽明請教了這個問題。對此,王陽明提出了反駁。先生曰:「此已被私慾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王陽明一生成就顯著,他成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清除了明朝內部的一大政治危機;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王華對於兒子的豪氣頗感頭痛,甚至斥之為狂,然而王守仁卻成功地將這種豪放性格升華為寬廣的胸懷、遠大的志向以及剛毅果斷的處事風格。如他曾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惟讀書登第耳。」王守仁聽後反駁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少年人能有這樣的氣魄,就連其父王華聞知後都感到驚喜。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陸九淵陸九齡提出的,心學確實存在著許多的漏洞,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能夠自圓其說,但是自從王陽明出現之後,這形勢就完全逆轉了。由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相對於陸家兄弟有著較大的進步和完善,以至於理論上就可以充分的解釋儒家《詩》《書》《禮》《易》《樂》《春秋》中愛那些懸而未決和有爭議的部分。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陽明》一書,是一部歷史類書籍,介紹的是我喜愛的一位聖人王陽明,此書作者度陰山。有句話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的聖人,或者說完人,兩個指的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指的是曾國藩。孔夫子引領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歷史,其思想流傳至今,傳揚全球,理所當然堪稱聖人。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是何時始論「知行合一」的?專家學者龍場論壇上找答案
    10月29日,陽明心學·龍場論壇——王陽明始論「知行合一」510年學術研討會在王學聖地秀美修文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陽明心學專家及愛好者200餘人齊聚修文,共襄聖學,探討「知行合一」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傳承、弘揚和倡導「知行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