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的原本面貌是怎樣的呢?因為私慾隔斷了知與行之間的必然聯繫,所以知行便是去其本來面貌。可見知行之本來面貌便是知行的必然聯繫,便是知行合一。王陽明接下來有更明確的論述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知行本體就是知行合一。
「只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知行不一是失去「知行本體」的原因,知行合一是恢復「知行本體」的方法,可見「知行本體」就是知行合一。
「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巳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後儒將知行分作兩截用功,所以失去了知行本體,這是從功夫處立論,因為工夫有誤,所以本體不復。確切地說,後儒將知行分作兩截用功是知行本體不復的原因。工夫的前提是本體的淪喪,而失去知行本體的原因在於私慾的存在。私慾導致人知而不行,隔斷了知與行之間的必然聯繫。若沒有私慾隔斷,人知而必行。另一方面,知行不合一不是真知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王陽明用「聞惡臭」和「惡惡臭」的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人見到能夠發出惡臭之物,即使沒有聞到惡臭,也知道有惡臭存在,但是這種依靠經驗所獲之知並不會使得人去惡惡臭,只有真切地聞到了惡臭,人才會去惡惡臭。所以真知必行,不行之知不是真知。
王陽明又提出「真知行」的概念,認為知行合一才是「真知行」,他以人的知覺與情感的一體並發性來說明這一問題。他從《大學》中拎出「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句,認為是「真知行」所在之處。他將「見好色」、「聞惡臭月視為知,將「好好色」、「惡惡臭」視為行。「見」和「聞」並不僅是感官活動,而是心的感知。「見好色」必然「好好色」,「聞惡臭」必然「惡惡臭」,人的感知與情感是一體並發的,王陽明以此說明知與行的一體關係。
王陽明指出知行本體是良知良能,也就是說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所謂生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雖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謂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宣精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