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2020-12-18 悅讀國學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

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

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

王陽明就說,這的確是現實中存在的狀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就是因為人們在起了我應該「行」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已經被各種妄念和欲望來幹擾或阻止掉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的那個本體了。

也就是說,知和行本是一體,一念起處,已然是行的開始,如果直接按照這個開始做下去,一念不斷,就做到了知行合一;而現在的人,會把知和行分開,心裡有了認知之後,並沒有遵循這個認知,而是又另外起來一個念頭,就是「行」,

也就是說,「知」是你的真心,而有了行動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就不是真心了,而是妄心在起作用了。

看到徐愛若有所思,王陽明接著說,你平時常讀《大學》,其實大學裡面就有知行合一的論述。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聞到惡臭,不由自主就會厭惡至極,避之唯恐不及,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讓自己厭惡。看見漂亮的東西,本能的就會喜歡上它,喜歡它自然就有所表現,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要去喜歡它;

那麼,就是說啊,你本能的喜歡與厭惡,就是你知心的本體,是第一念,而這個時候,你不假思索地按照這個第一念有所表現,就自然而然的知行合一了。

但是倘若你這個時候,離開這個第一念,去思考我要做些什麼,那麼往往就會產生所做和所知不一致的情況。

這個怎麼理解呢?

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對父母的愛心,對兄長的敬意,這是無需人教,自然具有,這種心意是發自本心的第一念,這才是知,只存著這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而一旦心裏面有了「我要去做一些事情來孝敬父母,來尊敬兄長」的想法,想要為這些想法做一些事情,就已然離開第一念,離開知的本體,已然是一種妄念,這個時候,會有無數個妄念了來幹擾甚至阻止你。

比如,馬上會轉念一想,我這個月房貸還沒有還,孩子的補課費也是一大筆開銷,實在沒有多餘的錢來給父母買東西,還是先緩一緩再說吧。

再比如說,我們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念就是不由自主的就想對她好,想為她做一些事,但是如果不能在這個第一念上延續,而是另外升起別的念頭,比如說,我的付出會有回報嗎,他得到我之後如果把我甩了,我豈不是很慘?或者,她其實根本不喜歡我,我這麼做值得嗎?

有了這第二念,第三念,接下來會出現一大堆念頭阻止你,讓你不能把「對她好」這個「知」付諸於「行」。

而實際上,之所以有第二念,還是第一念不夠真,比如說,對愛的人產生了動搖,其實還是愛得不夠純粹,不夠強烈,對於這些種現象,王陽明總結說,之所以不能行,還是沒有真正「知」。

可見,知是行的根本,行是知的表現,知行本身是一體,如果知是動搖的,行必然無果。

而事實上,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強調的就是:知和行本是合一的,是一體。而不是說,要讓行來合乎知,實際上,有了「行」的想法,已然離開「知」的本體,是第二念。正所謂:一念成佛,再念成魔。

你的認知就是一種行為,你的行為處處體現你的認知。

下面這段話出自《傳習錄》。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一念起,已經是行,知若錯了,則行必錯,知若對,而行有始有終,所以能為聖賢,一念起處,是非成敗已然分曉。

所以我們就要樹立正知正見,通過學習和修行,首先在認識上去偽存真,然後依照這個真心或者說初心,一念不斷,一路前行,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意義所在,能做到這一點,運氣自然變好,福氣不請自來。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 王陽明》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何以與其齊名?王陽明是明朝一大學者,是心學的創始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知行合一」學說的踐行者。聖人理想王陽明很早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師張載所說的話,王陽明將其視為人生目標。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二: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第一部分分析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問題。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最後我們來回答知行合一是否是心學的核心的問題。從上一段的闡述,可以知道「知行合一」其實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修行是否得當的標準,它本身並沒有真正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一句知行合一就像是一句口號,如果王陽明就靠這一點就能夠抗衡大儒朱熹,取得明朝士大夫的認同,那我們這些現代人也未免太小瞧古人的智商了。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或許可能飛黃騰達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悟透這五句話,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男人成大事有沒有訣竅?是否存在捷徑?很多男人應該都想知道答案。答案是:有。當然,這裡所謂的「有」並不是一步登天那種訣竅和捷徑,而是男人成大事的一些做事上的絕學,掌握了這些絕學,其實就是有了訣竅,也就是走了捷徑。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陽明三十四歲時,他才開始真正歸本儒學。 在王陽明的精心調度與策劃之下,竟能「以萬餘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寧王)十萬之眾」,這在軍事史上創下了以少勝多的奇蹟,也成就了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雙全的歷史聲名。於是朝廷封他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 從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陽明大多時間在江西贛州和南昌。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2009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知行合一」,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黨校網友發表署名程大中的《習近平治國思想中的「知行合一」》文章,「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周易》: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於《周易》有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但是殊不知,周易的博大精深,豈止是國學範疇,它的包羅萬象,放眼全世界,能與之相媲美的,也是寥寥無幾。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規律一、斷時機,明厲害《周易》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形容天的運動的很強健,對於君子來說也應該如同天一樣,對於處世應該永不放棄,自我追求人生的進步,自我的發奮向上,即使艱難險阻,也要不屈不撓。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人脈是次要,悟透3字真言餘生順風又順水
    精王陽明做事講究「精」,精的意思就是做好每一件事情。一個人若能「精」,就沒有了擔心和抱怨的閒工夫。專一能讓一個能力有限的人成就一番事業,心軟也會讓有實力的人寸步難行。縱觀古今,成大事者不一定全是天才,但一定都是有恆心,有耐力的人。守得此心不亂,便能獨自穩坐釣魚臺,任爾東西南北風。
  • 王陽明「知行合一」命題的內涵與局限
    心之知覺與行為活動是意向的兩個方面,兩者共同構成了以意向為表徵的「事」,此即「知行合一」。心的知覺與行為活動可以相互促進,此即「知行並進」。知行合一與並進,需要「心即理」作為前提與保證,這樣踐履工夫才有明確的頭腦:省察過往念頭與克治當下念頭都以天理為準的。因為「知行合一」命題一定要與「心即理」配合才完整,故陽明的教法最終變為「致良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有研究過心學經歷的人都知道,心學有三個重要的內容,即三個核心,而在這三個核心之中,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東西,既不是心即理,也不是致良知,而是「知行合一」。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王陽明:男人慾想成大事,需破除心中這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但是王陽明卻說天理可存,但是人慾無法去除,因為人慾就是人性,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怎麼能完全消除呢?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減少欲望。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每個人都有欲望,有的人想擁有更多財富,有的人希望擁有好身材等等。於是就開始追逐名利,患得患失,每天憂心忡忡,這就是欲望之賊在搗亂。
  • 「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遠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這樣太過膚淺了
    其中,「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整個心學理論的關鍵所在,沒有它,別的都無從談起。很多人認為,知行合一的含義,就是說理論要能聯繫實際,方得長久。這樣想的確沒有誤解知行合一的含義,但是卻把知行合一的含義膚淺化了。
  • 王陽明制勝法則:想要成大事,悟透三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儘管心學創辦之初,連他的弟子也認為這是異端邪說,但他卻毫不在意,最終將心學發揚成蜚聲海內外,與程朱理學勢均力敵的心學大派。 王陽明匯集畢生經驗與智慧總結了無數受益終生的真言,以此勸誡世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有所悟,要有想成大事必須悟透三句話,方可大富大貴。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究竟什麼是「知行合一」你知道嗎?初解「知行合一」的含義
    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知行合一)學傳統文化,懂修身養德,悟人生智慧。王陽明(明朝思想家,也叫王守仁)被後人評為「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聖人,他提出的「心學」集儒家、佛家學問之大成。其學遠承孟子,近繼象山,自成一派,影響由明代而及當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其一生的學問可以概括為「知行合一」四字,被稱為當今人生修心、成功學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