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敦頤、朱熹到王陽明,我對宋明理學一直不求甚解,一知半解,今天是補課。宋明理學是儒家結合了佛家、道家在新的歷史階段而發展起來的新儒學。在這之前,隋末唐初的大儒王通,也就是王勃他爺爺,已經將儒道釋三家貫通。《三字經》裡面提及「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這個「文中子」就是王通。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但這句話並不是由朱熹最先提出。這一概念在《禮記》中已有記載:「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逸作亂之事。」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
其實呢,天理和人慾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而是關聯在一起。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就是天理。那些超出了基本需求的欲望才叫「人慾」,這個「人慾」指的是「慾壑難填」之「欲」。
「人慾」包括貪慾、淫慾等各種欲望,諸如佛家所謂「三毒」,是指「貪」、「嗔」、「痴」。宋明理學認為人的基本需求,不是「人慾」,恰恰是「天理」。飲食,是天理;山珍海味,是人慾。一夫一妻,是天理;三妻四妾,是人慾。用柴禾燒飯,是天理;用蠟燭煮肉,是人慾。所以說,人慾是指超越了基本需求之上的那些欲望。先師孔子亦云,「食色,性也」。這個「食色」、「性」指的都是人之為人的基本需求。「食」是果腹,用以解決溫飽。「色」是人口的再生產,是為了人種的繁衍。
宋明理學認為,「理」是事物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是形而上者。「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朱熹認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性的「氣」是「理」的派生物,主張「理在氣先」。
柏拉圖認為先於物質世界存在的客觀精神為「理念」,主張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黑格爾主張客觀精神為「絕對精神」,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等一切事物都是絕對精神在其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外化與體現。這兩個外國先哲和朱熹一樣,主張客觀精神在先,認為「理」、「理念」是物質世界的本原,這些都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範疇。
廣義的宋明理學還包括有明一代王陽明們的「心」學,他們主張「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這是由程朱(程頤程顥朱熹)的客觀唯心走向了主觀唯心,站在了易學之「唯物論」的反面。在一個堅定的辯證唯物主義者看來,客觀唯心和主觀唯心都是應予校正的。
遑論唯物抑或唯心,再回到「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本」(莊子所謂「請循其本」之「本」),像揚雄那樣「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困,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我等要存的「天理」,反之則是要滅的「人慾」。
本篇是我「三個超越」之思考關於「超越名利」的註腳👣👣
「三個超越」,是指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時空。超越名利,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是關於吃穿,解決溫飽,溫飽問題解決即可,不需要奢侈,不需要鐘鳴鼎食。這是超越名利的初級階段。第二層次,就是平常所說的名位,利益和金錢,這個好理解。第三個層次,就是既要超越兒女情長,又要超越對子女的親情。這是對超越名利的延伸。子孫自有子孫福,要向蘭陵人疏廣疏受學習。
(參見2021年1月20日《頤與噬嗑》王小二與王小理王大理對話錄 https://mp.weixin.qq.com/s/3gpAwUQCoPNBu6FAm7YBR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