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三界俱足,自能合一。」性理圓足應該是,外無脾氣,內無煩惱,既不克人,又不傷己,圓融無礙,並能大義包涵,與世人合一,永葆本性光明而不受汙染。
它與天命的圓足是同步的。心中道理足,是不僅會自己應行的道,更要研究明白對方的道,以及與己有關各種事物的道。
所說的會對方的道是要了解其天理,人事,因果,知其天命、宿命、陰命,掌握其性、心、身的變化規律。
只有如此,才能實行或運用起來靈活無礙。
身界情理圓足,其中最重要的是「容情」,正如先生所說的「無論怎樣愚的人,總要找出他的好處來,情理自然圓」。
常人多看不起愚人劣人,然而你偏偏能從愚人劣人身上找到好處,這是對愚人劣人最大的愛護,最大的尊重。
所以先生說,「託起愚人是賢人」。能夠容下諸多陰面的情感(使人不愉快的情感),才是真正的圓情。
眾人是天,能處處為眾人著想,就是天理,就得天命。
先生說:「人不知道命與天通,不知道命與神同體,只是一味爭貪,真是可笑。一個人自有生以來,當孫子,當兒子,當男人,當父親,當爺爺,問他究竟會當哪個了,哪個也沒有會當,這叫作白活。」
又說:「究竟怎樣算得著命呢?必得使人家佩服了才是。能叫一個人佩服,就增加一個人的德,叫一個人信服,就長一個人的命,能叫萬人佩服或信服,就可以長萬人的命(不是有意追求的)。」
這就是衡量一個人的命足與不足的最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