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心即理,看看王陽明對天理的解讀,終身受益

2020-12-20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天理,有道德之理和自然之理兩種理解。「理」這個概念,先秦儒家、道家都提出過,不過把它作為一種學說的最高概念,還是由程顥開始。程顥發現,《詩經》、《尚書》說到主宰就用「帝」表示,形容其包含萬有則用「天」來表達,他認為儒家經典中說到的「天」其實是「理」,「神」是指萬物變化的微妙,「帝」是指主宰而言,所以得出了「理便是天道」,所謂天、神、帝其實都是「理」的結論,並賦予其新的內涵和發展出一套劃時代的學說。程顥說:「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就這樣,理取代了氣就成為哲學的最高範疇,理學之得名就由此而來。宋代哲學的核心由氣變為理,道學也稱之為理學。

在程顥之後,儒家把天理看作人的本然之性。理學將「天理」引申為「天理之性」,即「仁、義、禮、智」的總和,與「人慾」相對立。

天理和人慾這一對矛盾,最早見於《禮記》的:「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喪失人性變成物,是因為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於是有了忤逆、弄虛作假的心,有淫蕩、作亂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心與良知二者在王陽明哲學中可相互替換,良知即心之本體,心之本體即心之「虛靈明覺」。王陽明發展了孟子的「良知」,將其提升到了「本體」的高度。王陽明的學說雖然被稱為心學,但「心」卻是其早年的提法,在其思想完全成熟後,他在更多場合下是用「良知」來代替「心」的,因此籠統地看,我們可以將「良知」與「心」等同。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2、什麼是理什麼是理?這個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麼是天理?這要追溯到北宋程顥的說法:「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說自己也是師從於老師,他的老師是那個寫《愛蓮說》的周敦頤,至於「天理」這兩個字,是自己體悟而創造出來的。那就是說北宋二程(程顥和頤兄弟)之前,沒有天理這一說法。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6.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王陽明:心即理
    心即理主要是針對朱熹心與理二分而發的。在王陽明看來,朱熹雖然主張心與理統一,但其中一個「與」字仍表現出心和理之間的區別,因為此心指主體之心,而理是事物之理,由於外心而存在於事物之中,也即客觀之理。心雖然能認識客觀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在心中,從道德認知角度說,這容易造成疲於追逐外在事物而忽視主體自身的道德建構。
  • 聖人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對平常人生活的啟迪
    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圖片來自網絡)何謂心即理呢?即「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能靜中體悟,事上磨練,方為人
    因為心中雖有各種理在,卻必須要到物上呈現才可稱為真正的理,理隱不可見,但承載它的事是顯現的。眼睛不去看事物,眼睛只是器官,不能稱為真正的眼,心不去做事,心也只是器官,不能稱為真正的心。然而,我們去事上磨練的目的不是練如何做事,而是練如何能做正確的事,歸根結底,還是練心,是練我們良知的光明度。
  • 王陽明8句至理名言,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
    一、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傳習錄》若就知行本體而言,亦即良知良能。二、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歸於正。《王陽明全集》格物就好比是「格君」之格,就是指端正君主的不正之心以使其歸於正。三、何謂身?心之形體,運用之謂也;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王陽明全集》什麼叫做身?身是指承載心的軀體、構成心的運用。什麼叫做心?心是指身體中的靈明、身體之主宰。四、「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王陽明論良知
    [12]至於何以謂「不違反良知則為善念(或善行)」,詳見本文下節闡述良知之為天理一義。良知的情感面向指其「好善惡惡」一面:「人心本自說(案:即『悅』)理義,如目本說色,耳本說聲,惟為人慾所蔽所累,始有不說。」[13]良知「本說」理義,乃因良知的是非判斷與其「好惡」乃一體兩面:「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一)「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  王陽明「知行合一」醫治的第一種病是「心理為二」之「知行二分」。進入宋明時期,「心」、「理」關係成為新儒學的核心話題之一。那麼,王陽明是怎樣處理二者關係的呢?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心即理」。王陽明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親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親之理矣。
  • 李承貴:王陽明「知行合一」論五種旨趣
    王陽明「知行合一」醫治的第一種病是「心理為二」之「知行二分」。進入宋明時期,「心」、「理」關係成為新儒學的核心話題之一。那麼,王陽明是怎樣處理二者關係的呢?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心即理」。王陽明說:「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親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親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中君之理矣。理豈外於吾心邪?」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所謂陽明學,就是由王陽明創立、其後學傳承光大、合「良知」本體論、「致良知」方法論、「知行合一」實踐論、「親親仁民」民本論四位一體的良知心學。《傳習錄》三卷的內容集中體現了陽明學的具體內容。現擇其思想精華概述如下:一是「良知即天理」的良知本體論。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心即理」的「心」本體論。但他進一步探索了「心之本體」的問題,如答徐愛問時說:「知是心之本體。
  • 第二集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08.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朱熹論《大學》依朱子之意,須先知至善之所在,然後乃可得其所當止,而必須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人才可以因道事事物物之理,即至善之所在。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 王陽明:格物只在心上做,真理何必外物尋?
    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學者對「格物」作出自己的解讀。唐代孔穎達認為「格物」是「事物之來發生,隨人所知習性喜好」,宋司馬光認為「格物」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然而觀點最具代表性的,對後世影響最深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
  • 朱熹與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
    格物致知來源於《大學》,是儒家研究事物道理的理論,格物致知在儒家思想史一直存在爭議,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版本,而最被大家所熟悉的當屬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觀點。朱熹是宋代理學代表,什麼是「理」,理是規律,天理是大自然的根本規律。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早期的思想演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學道儒。道家主張無為,鐵柱官「坐忘」在王陽明的早年生活和思想中,有著很深的「道緣」(學道);弘治二年十二月,王陽明遇上大儒婁諒(學儒)。從此,格物理論和於此相關的心即理關係問題一直困擾著王陽明,對這個問題的苦苦思索也促使他朝著建立自己的學說的方向邁進。第三階段:四處求索。青年王陽明讀書不以舉業和儒學為限,常常「遊心於舉業之外」,其學無所不窺,就連一般士人不予留意的軍事政治之學,王陽明也十分留意。
  • 淺談王陽明心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
    王陽明「四句教」是王陽明自己學術思想精華,是他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這就是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心之本體即良知,良知即理。良知無善無惡,只是本原,只有真實。孔孟之道是王陽明的良知學之源。良知學是儒釋道的糅合體。
  • 心即理,心外無物
    傳統的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理賦予人便成了人性;理賦予萬物就成了物性,這樣性之本體即是理,而這個理就是中國古代各個哲學家或者所有哲學派系所要探知的「天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肯定的是宋明理學為人類探知天理指明了方向。
  • 《王陽明哲學》
    王陽明成學前的三變,是「自我發現」的過程,龍場悟道18-37歲;37-45歲,45-50歲,悟道以後的三變,則是「自我完成」的過程。從「自我發現」到「自我完成」,亦正是他一生踐履的過程,這不是思辨的事,而是實踐的事。默坐澄心;致良知:第一,收斂與發散圓融為一。第二,未發已發無先後之分。一出手就合適。符合天理的東西。第三,知與行合二為一;此「知」不是指知識而是指德性之知。圓熟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