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業濤,廣東某地戒毒所警察,畢業於湘潭大學中文系。工作之餘,常以「樂之」(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之義)為名,遊戲筆墨,書寫人生,在給「癮君子」上課的時候夾點私貨,把自己的一些人生體驗灌輸給他們。不久前,作者突發奇想,也受人鼓勵,想寫一個人生系列,選擇一百個常用字,從中窺探人生之道,號《百字人生》,興之所至,已經揮筆完成二十多個字的人生悟語。經朋友推薦,特選擇全部在「書韻閒話」公眾號原創首發「百字人生」專欄。老編讀之,如飲甘露,特此一個一個字推出,以饗讀者,希望大家喜歡,分享,鼓勵,推薦! 更希望大家繼續關注和支持!
欲,《說文解字》釋為「貪慾也。從欠,谷(yù)聲」。它的異體字形為:慾——穀子欠缺的感覺壓在心頭,飢腸轆轆的聲音就是行動的命令:趕緊去找吃的!
古人把這種催生行動的想法,用「欲」字來表達,大概是基於人切身的體會。所以荀子說「人生而有欲」;《禮記·禮運篇》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望一產生,行動上便會去求滿足。滿足了稱之為快樂;不滿足,或滿足不徹底,輕則無限惆悵,重則苦不堪言。
然而,「谷」不僅是一種吃食,它同時又是一種地形——兩山夾峙的凹地就是谷,也稱谷地或山谷。這個谷地是怎麼也填不滿的,因此,老祖宗用「慾壑難填」來表示人的欲望象山谷一樣永遠填不滿。
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
首先要面對的是:既然「生而有欲」,我們該怎麼辦?欲跟生緊密相連,無生就無欲,有欲必有生,生下來求欲的滿足,是本能。這本能是天生的,長期飢不得食,渴不得飲,寒不得衣,「生」就變成「死」,欲也就消失了。可見,面對生而有欲,我們要正視:凡有利於生的欲,是應當滿足的,這是「天理」之一種。
求滿足必然會遇到與他人衝突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動物世界的答案是按叢林法則辦。人類發明的方法是限制。限制用制度、法律、風俗、習慣,外借幫會、宗族、國家等的強制力等,用以調節人與人的關係,防止衝突傷害到人人皆有的「生」的權利。
即使沒有與他人的衝突,求滿足還存在一個永無止境的問題。「終日奔波只為飢,方得一飽又思衣;待得衣食兩般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到最後「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沒完沒了的欲望驗證了「慾壑難填」是多麼的形象與逼真!面對各種「求不得」的苦惱,聰明人發明的方法是節制!用文化、宗教來薰陶,以喚起人內心的自覺,從而達到少欲少苦的目的。如老子宣稱的「清心寡欲」,佛家宣揚的從「去貪、去嗔、去痴」開始,直到「滅欲度苦證涅槃」。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求滿足、限制、節制的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呈現出萬千姿態:有的步履匆忙,充滿矛盾與焦慮,有的步履蹣跚、踉踉蹌蹌,還有的安步當車,氣定神閒。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面對欲,既要限制,又要節制,還要滿足,我們該如何選擇?宋儒的辦法是「存天理,滅人慾」。戴東原先生說:離開人慾,又哪裡來的天理?看來,如何定義「天理」、「人慾」,還得另費周章。竊以為:利生的欲是天理,該存;利己生而妨人生的欲,該限;超出一定限度的欲,該滅。
什麼叫超出限度?如何滅?誰來規定?誰來監督與執行?我們又回到問題的原點:自己定義,自己選擇,直到與他人撞個滿懷,然後各自站定,重新出發;或者在規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然後悔悟,或死不悔改。
我想,閱歷終將會讓人們明白:合理的欲是天理,放縱的欲是人慾。所謂合理,是利己生而不妨人生;所謂放縱,是毫無節操且無視規矩。天理當存,人慾該滅,難道無理嗎?
歡迎給「書韻閒話」賜稿,投稿信箱421445835@qq.com,或加入楊智慧語文工作室交流。讚賞費百分之八十給作者,百分之二十給老編,要求原創且未在其他公眾號推送過。
姜業濤警官《百字人生》系列作品推送如下:
百字人生 | 人民警察悟人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