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020-12-17 國學傳統文化儒釋道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七的王陽明在京師再次研讀朱熹的四書集注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結果。此後他對朱熹的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徹底產生了懷疑。

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歲的王陽明因得罪大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修文縣龍場。王陽明在龍場以向死而生的精神最終悟道。即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王陽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還有就是他最重要的也是最厲害的方法論即知行合一確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提出標誌著他對宇宙世界萬物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常人有著完全的不同。

我們怎樣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這還要從他的弟子也是明朝中後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德洪對老師王陽明的評價中來領悟一點蛛絲馬跡。錢德洪在成書之緣中是這樣評價老師王陽明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王陽明為什麼能做到高瞻遠矚,對事物了解掌握的精準到位,這就是他的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所起的心念作用。之所以王陽明的心學博大精深就在於此,王陽明的心胸能磅礴萬物,也就是吾心即宇宙,萬事萬物皆在我心中。要了解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首先要了解他的良知說。在陽明先生看,良知本來能知,本來就知,而實際上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即是心知。他的心能知萬事萬物,因為他把自己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了。其次是陽明先生認為格物致知不是根本的功夫,根本的功夫在於顛倒過來,即是先致知而後在格物。這就充分體現陽明先生心知的功夫。心能認識世間的一切事物,心能認識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其實我們人這一生最終的追求就是能做到心知,因為心知能知一切。你能知一切你也就活明白了。再沒有煩惱無明了。通透了!

要想做到心知我們必須學會深度思考,人有了深度思考才能產生覺知,有了覺知才能有心知。如果真能做到隨時隨地隨事隨物精察到自己內心的良知你就會變得無比的強大。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能知萬事萬物後,就是要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王陽明在平定寧王之亂時採用的就是在時間上說事,在空間上做事的方法。首先他用各種內容的書信來欺騙寧王朱辰豪破使寧王半個多月沒能離開南昌為自己組建鄉軍徵取到了時間。再就是選擇在鄱陽湖最適合自己的鄉軍小船作戰的水遇並誘使寧王連船用火攻的方法全殲寧王的水軍,活捉了寧王朱辰豪。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思想的具體應用。這也就是陽明心學的強大之處。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看花這段屬於「心學」中最難、最艱澀的一段,幾百年來因為許多人無法理解先生的這一觀點,先生的學說也一直被貼上「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而遭受種種非議和抨擊。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先生的學說被現代物理學逐漸證明其科學性與正確性。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陸王心學,即陸九淵、王陽明建立發展起來的心智學問,是中華文化和儒家後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心學,從孟子開始,興於二程,盛於陸九淵,到王陽明開始集大成。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有機整體是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包含身、心、意、知、物等多重且不可分割的體系,言語是難以給予充分的解釋的,這裡我們就暫且跟著王陽明的思路前行。王陽明以其先天直覺之洞察確信,(作為有機整體核心的)價論整體之理想毫無疑問地內在於人。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我解王陽明「山中花」,順論「心外無物」
    陽明心學的本源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物」,與古希臘的洞穴人、瓶中腦一致。人只能通過自身的主觀感知來認識、理解事物。「心外無物」的正解不是心外沒有東西,而是心外唯有自身主觀感知。王陽明龍場悟道,悟的就是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對自身的深度覺察:「心即理」,心即道。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
  • 《傳習錄》心讀07-因為心外無理,所以要反求諸己
    ------王陽明《傳習錄》徐愛對《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的內涵不太確定,如果按朱子的註解,須在事事物物上下功夫,以窮盡其理。而王陽明卻認為心外無理,兩者的矛盾似乎難以調和,於是請教於王陽明先生。王陽明先生說:「從外在的事事物物中尋求至善,就是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了。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發明心體,並達到惟精惟一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至善。同時,至善並不與具體事物相脫離。《大學章句》中所謂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 心即理,心外無物
    所以王陽明在龍場疾呼:「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主張「心即理」,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所以不必再事事物物上求理,天理自在心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陽明心學&量子力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含義,人類對物質的認識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在牛頓被蘋果砸中的那個時代(古典物理學時期),所有人都認為,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獨立存在的,它由各種物體(比如桌子、椅子、行星、原子等)組成。無論我們是否去觀察它們,這些物體一直都在那兒存在著。
  • 王陽明為何不同意朱熹的說法?
    但王陽明不同意朱子的說法,認為朱子是求理於物外,為義外之論,而同於孟子所反對的告子之主張。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求理於物外,是不能明理,若要明理,便須從心上作工夫,使內心無絲毫私慾,使心恢復其本體;心能恢復其本體,理便能呈現。此正是至善之所在。
  •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10大經典名言,開啟美麗心靈的金鑰匙!
    王陽明 (1472年-1529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明代著名心學大師,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因此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而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認為天理在聖人那裡,聖人之心是純天理,而大眾之心充滿人慾,因此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相較於程朱理學主張向外求理,服從於聖人,陽明心學更側重於個性的張揚。
  • 當代社會如何理解和領悟「心即理」
    王陽明心學中,「心即理」是重要的理論基石。按照王陽明的解釋,心即理就是指「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從「格物致知」到「心外無理」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做客深圳前簷書店北大博雅講壇,圍繞南宋以降中國哲學的主要方向轉變,從對儒家哲學的全面系統整理到如何擁有更完善的道德人格,討論了朱子和陽明對於「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以及後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心外無理」,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心外無物,「心」指的是什麼?
    問:王陽明曾與友人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意思此花只存在於汝心之內,心外無物。而老師講平行宇宙時,打比喻電視頻道有無數個,你看此頻道,而別的不看也都存在,並不是不存在,而前面的花怎麼就不存在呢?他們有什麼區別?想請教老師幫我解惑。
  • 聖人王陽明心學之心即理對平常人生活的啟迪
    被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後一個聖人的王陽明,以及他所創立的心學,被無數人一生俯拜和學習;心學精髓之一,即是「心即理」。何謂心即理呢?學習它又能為我們平常百姓帶來哪些好處呢?即「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學習它的最大的前提是,我們不能理解錯它,否則就會南轅北轍,誤導人生。從字面上理解,往往會認為是,只聽從我們的內心,不管外界一切影響;更通俗的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可是,這樣理解對不對呢?顯然,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