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陽明先生看花這段屬於「心學」中最難、最艱澀的一段,幾百年來因為許多人無法理解先生的這一觀點,先生的學說也一直被貼上「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而遭受種種非議和抨擊。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先生的學說被現代物理學逐漸證明其科學性與正確性。
此事的梗概大概是這樣的,陽明先生與朋友一起遊玩山水,有朋友質疑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便指著山巖間的一株花問先生:此花在山巖間自開自落,與你的心有何幹?先生答: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與寂,汝來看此花,此花的顏色便一時明白了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的心裡。
先解釋一下這個「寂」,這裡的「寂」不是我們理解的寂靜。佛家有一個用語叫做「常寂光」,它是佛陀在證得宇宙萬有本源之後而宣說的一種宇宙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是達到與宇宙萬物合一的開悟境界,所有宇宙萬物其景象,活動狀態都在心裡同時呈現,就像一幅織錦畫,一幅全息圖像,包括幽靜山谷中的那朵鮮花。而本源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清淨心】,所以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假想實驗「薛丁格的貓」。有隻貓被關在一個可能放射出毒氣的盒子裡,毒氣釋放與否取決於鐳的衰變還是不衰變。因為鐳的衰變是有機率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沒有打開盒子的時候,裡面的貓是死的還是活著的?這個假想實驗形象地告訴我們,對盒子外面的觀察者來說,貓是處在即死又活的量子疊加態。
量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比如光子,電子等等。量子具有愛因斯坦形容的「鬼魅般」的特性,就是它即是粒子,也是波動。
著名的楊氏幹涉實驗以及其後的許許多多變種都證實了這個微觀世界的獨特性質。當有觀察者的時候,量子呈現粒子態,當沒有觀察者的時候,它呈現波動態。
進入微觀世界領域,顯意識的存在會導致量子疊加態的坍塌,從而開始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特徵。當一個修行者完全切斷自己的所有念頭,不再有顯意識,甚至不再有潛意識,那麼構成其身體的微觀粒子就進入波動形態,外界所有宇宙萬物也因為自己不再觀察而呈現波動態。因為所有波動都自然融為一體,這個修行者就好像一瞬間可以感受到整個宇宙的波動,感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達到了開悟的境界,也就是進入「常寂光」,證得本源。
當然真正的開悟者,處於更高的「三摩地」境界,不僅僅是在打坐中可以開悟,而是在日常中也是處於「常寂光」的狀態。所以王陽明先生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對於處於普通意識狀態的普通大眾,所見即是所得,還暫時無法體會到這種同歸於寂的感覺。但是眾生皆菩提,人人本具【清淨心】,只要我們願意付出足夠的努力,精進修行,自然有一天會化蛹為蝶,證得本源。
前面說了,宇宙萬物本質上都是互相融合為一體的波動,但是當一個人起心動念的時候,外界就會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特徵。釋家有個說法叫做「萬法唯心,三界唯識」。意思是說「所有法則都是同一的,三維實相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人心(意識心)的投射」,陽明先生說「汝來看此花,此花的顏色便一時明白了起來」,指的是這個意思。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那就是告誡所有的心理患者,你所遭遇和經受的一切全部是你內心陰影的展現和投射。
國外有一個實驗,面對同一朵花,科學家把一臺相機設置成和人肉眼一樣的模式,把另一臺相機設置成和蝴蝶眼睛一樣的模式,結果拍攝出來花的顏色和形狀完全不一樣。實相非真相,各花入各眼!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全是我們意識的展現和投射。
陽明先生最厲害的一點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提出了「練的此心不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要被自己的意識心把自己蒙蔽和帶遠,保持心的那種「寂」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致良知」的狀態。我們平常所說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也是告誡人們,每個人關照出來的事物的「形」和「相」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要保持空杯心裡,不能太執拗於自己的認知。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官和內心的想法,你要覺察到良知的狀態在哪裡?
面對世間林林總總,琳琅滿目的外物,如果我們「以物應心」,讓物做了心的主宰,我們就會逐漸的淪為欲望、潮流、感官的奴隸,我們會過的盲目,忙碌而茫然。物其實只是外在幸福的體現,是暫時的,低級的, 而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內在的幸福,是持久的,高級的,其愉悅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果明白人的「心」有自主選擇的功能,時時轉化自己的負面思想,代之以正面思想,時時多關注內在的幸福,就可以做到內在幸福與外在幸福的平衡,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重新思考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我們要學會以心役物,而不是以物役心。
-END-
近期活動:
凱西深度冥想網絡訓練營(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