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生說的「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

2021-02-22 凱西身心靈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看花這段屬於「心學」中最難、最艱澀的一段,幾百年來因為許多人無法理解先生的這一觀點,先生的學說也一直被貼上「主觀唯心主義」的帽子,而遭受種種非議和抨擊。隨著量子科學的發展,先生的學說被現代物理學逐漸證明其科學性與正確性。

此事的梗概大概是這樣的,陽明先生與朋友一起遊玩山水,有朋友質疑先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便指著山巖間的一株花問先生:此花在山巖間自開自落,與你的心有何幹?先生答: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與寂,汝來看此花,此花的顏色便一時明白了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在你的心裡。

先解釋一下這個「寂」,這裡的「寂」不是我們理解的寂靜。佛家有一個用語叫做「常寂光」,它是佛陀在證得宇宙萬有本源之後而宣說的一種宇宙的最高境界。這個境界是達到與宇宙萬物合一的開悟境界,所有宇宙萬物其景象,活動狀態都在心裡同時呈現,就像一幅織錦畫,一幅全息圖像,包括幽靜山谷中的那朵鮮花。而本源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清淨心】,所以先生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假想實驗「薛丁格的貓」。有隻貓被關在一個可能放射出毒氣的盒子裡,毒氣釋放與否取決於鐳的衰變還是不衰變。因為鐳的衰變是有機率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沒有打開盒子的時候,裡面的貓是死的還是活著的?這個假想實驗形象地告訴我們,對盒子外面的觀察者來說,貓是處在即死又活的量子疊加態。

量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比如光子,電子等等。量子具有愛因斯坦形容的「鬼魅般」的特性,就是它即是粒子,也是波動。

著名的楊氏幹涉實驗以及其後的許許多多變種都證實了這個微觀世界的獨特性質。當有觀察者的時候,量子呈現粒子態,當沒有觀察者的時候,它呈現波動態。

進入微觀世界領域,顯意識的存在會導致量子疊加態的坍塌,從而開始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特徵。當一個修行者完全切斷自己的所有念頭,不再有顯意識,甚至不再有潛意識,那麼構成其身體的微觀粒子就進入波動形態,外界所有宇宙萬物也因為自己不再觀察而呈現波動態。因為所有波動都自然融為一體,這個修行者就好像一瞬間可以感受到整個宇宙的波動,感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達到了開悟的境界,也就是進入「常寂光」,證得本源。

當然真正的開悟者,處於更高的「三摩地」境界,不僅僅是在打坐中可以開悟,而是在日常中也是處於「常寂光」的狀態。所以王陽明先生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對於處於普通意識狀態的普通大眾,所見即是所得,還暫時無法體會到這種同歸於寂的感覺。但是眾生皆菩提,人人本具【清淨心】,只要我們願意付出足夠的努力,精進修行,自然有一天會化蛹為蝶,證得本源。

前面說了,宇宙萬物本質上都是互相融合為一體的波動,但是當一個人起心動念的時候,外界就會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特徵。釋家有個說法叫做「萬法唯心,三界唯識」。意思是說「所有法則都是同一的,三維實相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人心(意識心)的投射」,陽明先生說「汝來看此花,此花的顏色便一時明白了起來」,指的是這個意思。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那就是告誡所有的心理患者,你所遭遇和經受的一切全部是你內心陰影的展現和投射

國外有一個實驗,面對同一朵花,科學家把一臺相機設置成和人肉眼一樣的模式,把另一臺相機設置成和蝴蝶眼睛一樣的模式,結果拍攝出來花的顏色和形狀完全不一樣。實相非真相,各花入各眼!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全是我們意識的展現和投射。

陽明先生最厲害的一點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提出了「練的此心不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要被自己的意識心把自己蒙蔽和帶遠,保持心的那種「寂」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致良知」的狀態。我們平常所說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也是告誡人們,每個人關照出來的事物的「形」和「相」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要保持空杯心裡,不能太執拗於自己的認知。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官和內心的想法,你要覺察到良知的狀態在哪裡?

面對世間林林總總,琳琅滿目的外物,如果我們「以物應心」,讓物做了心的主宰,我們就會逐漸的淪為欲望、潮流、感官的奴隸,我們會過的盲目,忙碌而茫然。物其實只是外在幸福的體現,是暫時的,低級的, 而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內在的幸福,是持久的,高級的,其愉悅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果明白人的「心」有自主選擇的功能,時時轉化自己的負面思想,代之以正面思想,時時多關注內在的幸福,就可以做到內在幸福與外在幸福的平衡,真正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重新思考王陽明先生的「心外無物」,我們要學會以心役物,而不是以物役心。

-END-

近期活動:

凱西深度冥想網絡訓練營(第19期)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弘治三年(1490年)十九歲的王陽明在餘姚老家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開始遍讀朱熹的著作,並思考宋儒理學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理的思想。格竹七日無果,還大病一場。至此王陽明對朱熹理學產生疑問。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提出標誌著他對宇宙世界萬物的看法和感受與我們常人有著完全的不同。我們怎樣來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呢?這還要從他的弟子也是明朝中後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德洪對老師王陽明的評價中來領悟一點蛛絲馬跡。錢德洪在成書之緣中是這樣評價老師王陽明的。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 我解王陽明「山中花」,順論「心外無物」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二解陽明先生強調花之意義由人之觀察而呈現。「寂」是毫無意義。花的意義、花的價值不在你的心外,只是源於你的心理模式。陽明心學的本源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物」,與古希臘的洞穴人、瓶中腦一致。人只能通過自身的主觀感知來認識、理解事物。
  • 王陽明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何意,知行合一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王陽明的思想中,比較經典的理論就在於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和「知行合一」了,「心外無理」主要是王陽明在反駁朱熹的物理能離開心的觀點,說白了,王陽明指明「心即理」,本心至善。而「心外無物」則是王陽明為了鞏固「心外無理」這個理論而進一步闡述「心」和「外物」的關係。
  •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明明德,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窮理,格物致知
    這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對早先思想家而言乃 是哲學追求的最終目標,現在對王陽明而言卻發展成為哲學的出發點。他說:「惟天下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舊看來,何等玄妙;今看來,原是人人自有的。耳原是聰,目原是明,心思原是睿智。聖人只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眾人不能,只是個不致知。何等明白簡易。」他又說:「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礙。」
  • 心外無物,「心」指的是什麼?
    問:王陽明曾與友人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意思此花只存在於汝心之內,心外無物。而老師講平行宇宙時,打比喻電視頻道有無數個,你看此頻道,而別的不看也都存在,並不是不存在,而前面的花怎麼就不存在呢?他們有什麼區別?想請教老師幫我解惑。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一、心外無物是儒家心學的理論根據有人說王陽明其心學的「心外無物」與西方哲學史上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是一致的。其理由是來自「巖石樹花」的一個典故。一天,王陽明與學生們到野外看到山的巖石上有一棵花樹,十分豔麗。
  • 心即理,心外無物
    所以王陽明在龍場疾呼:「聖人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主張「心即理」,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所以不必再事事物物上求理,天理自在心中,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不是王陽明提出來的,「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王陽明有一個「格竹子」的故事,主要原因是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理從外求的概念是說:天下大道要從事事物物上觀察和發現,才能得道窮理。
  • 王陽明在離世時,為何只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何用意
    在理解王陽明的這句話之前,我想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陽明先生。王陽明作為一代儒學大家,開創了心學。我們都知道他心外無物的思想,他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陽明先生看過聖人行善,看過聖人行惡。聖人如去行惡,勝過小人萬倍,行善亦如此。你懂了知行合一,懂了奇技淫巧,懂了格物致知,有看破的能力,由此你的到了權力,或者財富,那問題來了,你要去行善還是行惡?你行誰的善誰的惡?
  • 摩羯座聖人王陽明心學的哲學和最新科技發現完美統一,也是你改變生活的真理
    -    我們相信時間在牛頓物理世界存在間隔,但是王陽明說了心外無物,那就意味著什麼呢? 在以下的信息裡,主要哲學論點如下: 1.   時空是量子和物質知行合一形成的:時間在牛頓物理世界是以物「運動」的形式存在的,空間是物質「運動」產生的;---- 這就是王陽明先生說的物的「知行合一」而產生了時空。 4.   時間和空間和我心是同時存在的,並且心外無物;5.
  • 王陽明的花遇見薛丁格的貓,兩位大師精彩對談,春天的故事真奇妙
    我們常說境隨心轉,相由心生,意思都是說」內心」決定了」外物」。那外面的一切真的是由內心決定的嗎?如果是,那具體是如何決定的呢?如果不是,那」內心」」外物」二者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一期我們討論的話題就是:內心與外物,就以上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
  • 陸王心學: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盡在人心
    陸王心學,即陸九淵、王陽明建立發展起來的心智學問,是中華文化和儒家後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心學,從孟子開始,興於二程,盛於陸九淵,到王陽明開始集大成。從哲學角度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二者都帶有一定的唯心。
  • 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明之中葉 ,自陽明倡為良知之說……其弊也至於瘍軼禮法。「明朝中葉,自王陽明開始提倡『致良知』的學說.此學說的弊端,達到了攪亂禮法秩序的程度。」心外無物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的程朱派大儒陸隴其如此說道。
  • 讀王陽明有什麼用
    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寫得不枯燥,讓人有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衝動。我在飛機上都翻了好幾十頁。中間有好多句子頗給人啟發。我不停的用筆勾畫,加上寫些感悟。鄰座一人先以為我是在複習迎考公務員,後又說,讀王陽明有什麼用?我也沒深究他是問讀「王陽明」這個人有什麼用。還是他的心學有什麼用。人是要立志的。王陽明教學生,提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門四規。他本人在十二歲時便立下的是成聖賢的志向。
  • 五百年後,我們跟王陽明學什麼——專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
    酈波:這種誤讀,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心學「心外無物,心即理」的錯誤理解。王陽明所說的「心外無物」,是不是如陸九淵當年說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不是就是後來貝克萊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陽明在世時就曾有類似的質疑,由此引發了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巖中花樹公案」。  有一次,王陽明和學生、朋友同遊南鎮。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唯有儒學中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儒學修為,我們甚至根本不知道問題是什麼。 那麼,王陽明在龍場想通的問題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重要,甚至被尊稱為「道」? 宋儒的本體論,討論的是世間萬物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重點討論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本是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一個老問題,但在宋儒那裡有新發展。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是哲學的一個根本問題。而相對於神學的佛家學問、遠古哲學的道家學問,儒學的哲學思考是起步最晚的。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因創辦了陽明書院而被尊稱為陽明先生。我們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的父親希望他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做儒門中人。事實上,王陽明雖然接觸過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還是儒家學說,雖然後來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學,建立了系統的心性一體的一元論體系,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5、王陽明的性格他的弟子徐愛評價他「先生明睿天授,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天生聰明、溫和快樂、坦誠、平易近人,他謙虛,弟子誇耀他如泰山之高,他淡淡地答道「平川比泰山寬廣,你在平川能看見什麼?」他不居功,平定寧王之亂後,他沒有爭功勞,皇帝不但沒有獎勵他,還猜忌他,王陽明激流隱退,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