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大師王陽明的10大經典名言,開啟美麗心靈的金鑰匙!

2020-12-18 逍遙子的書香視界

王陽明 (1472年-1529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明代著名心學大師,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因此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陽明先生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主張致良知,認為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理就在人心中是不假外求的。而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認為天理在聖人那裡,聖人之心是純天理,而大眾之心充滿人慾,因此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人應該匍匐在天理、聖人腳下。相較於程朱理學主張向外求理,服從於聖人,陽明心學更側重於個性的張揚。而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更是給後世學人以極大地鼓舞和啟發:知而不行,非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完美結合才有實際意義。他的這些思想在《傳習錄》這本書中多有闡述,逍遙子為大家整理了幾句,我們不妨一起學習一下。

1、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釋義:生而為人,良知是我們最大的堅守,因為一切的良心、善行都從這裡發端,因此,「良知之外,更無知」;窮極一生不斷地學習,目的在於不讓良知蒙塵,因此,「致知之外,更無學」。

2、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釋義:好的品德和修養的形成就如同種樹,要從根本上下功夫:種樹要維護好它的根系,德行的養成要培養好自己的心性。

3、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釋義:人心如同一面鏡子,他原本只是如實地觀照世間萬事萬物,是無所謂善惡的。之所以有善惡,是因為我們有了私心。判斷善惡的最高標準是我們的良知,因此發揚善的東西,去除惡的東西,正是探究事物道理的意義所在。

4、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釋義:天地萬物,花開花落,只有人去認識它的時候,才賦予了它們價值和意義。沒有人,這些價值和意義就不存在,因此,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都源於人心。

5、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釋義:真正明理的人,都會用行動表現出來,只是嘴上說明白,而沒有實行,跟不知沒有什麼區別。

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釋義:真正抱定的志向,就如同「心痛」 一般,一切心思和行為只在它上面,是顧不上說閒話,管閒事的。

7、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釋義:一切道理都源於人心,心是萬事萬物的本體,所以,「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8、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釋義:意志是否堅定,心性是否穩定,在具體的事情上就能體現出來,平時可能高談闊論頭頭是道,一遇事情卻方寸大亂。在事情上不斷磨礪自己,才會更加堅韌,有定力。

9、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釋義:不犯錯誤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非聖賢,做事情難免會出錯。如果知錯能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10、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釋義:在頓悟的那一剎那,才會明了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和自在,良知、真誠和善良,這些人天生具有的品性,才是我們的本性,依這樣的品性行事,自然問心無愧,無憂無懼。

相關焦點

  • 向市民免費開放,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開展
    12月5日,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天一藝創街·天一匯樓開展,展出的80幅作品代表了當前國內最高篆刻水準。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被譽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陽明心學遠紹孟子「良知良能」之說,承繼地域南宋開啟的心學一脈,推陳出新,構築起「天理」「良知」體系,成為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風貌與進程。
  • 王陽明的心學與維護自己的內心世界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為歷代儒學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到了明朝,陳獻章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陽明為代表人物,湛若水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 方寸寄丹心 鐵筆鐫文章丨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天一閣開幕
    12月5日,王陽明經典名言篆刻展在寧波天一藝創街天一匯樓展出
  • 王陽明心學9大經典語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有多厲害?最近幾年的「陽明熱」已經說得很多了,這裡不再贅筆。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令太多太多的人感到無奈、疲憊甚至痛苦,認為人生不順人意和充滿苦楚。如何化解,王陽明心學中早有答案:「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10、什麼是王陽明心學?  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
  • 王陽明「心學」的「心」確指什麼
    王陽明心學關鍵就落在一個「心」字,心是什麼,心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或者說本性;它與後天習得的知識經驗相對立。這是王陽明心學大廈的基礎。心學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價值存在)2.知行合一(價值判斷)3.致良知(價值歸宿)。三者是必然的遞進關係。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就如梁啓超所言「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每每這個時候,熊貓君就會想起一個千古模範,無數人學他、但幾乎沒人能夠成功:「知行合一」第一人——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書生很多
  • 王陽明在龍場頓悟出了什麼,從他的心學就能看出許多
    打坐,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傳統修身養性方法;就好比修行途中的點撥,這突如其來的頓悟,像是心靈的一場洗禮,沒有人得知那能量從何何來,只知道那是無與倫比的一場體驗。歷史上最著名的頓悟,當屬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因為那一次,心學大師的稱號被加冕到這位才情滿滿、官運亨通的大師身上,這個稱號,比其他的更多一份含量,畢竟開創一個為後世所流傳的宗教或是學派,那影響可是槓槓的。但為什麼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呢,因為這一學派是衍生自先秦大師-孟子,他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有所追溯。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東漢傳入的佛教,經過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代達到了繁榮,其實,這是離不了「戰亂」這個大背景的。同樣,心學能於南宋「重磅回歸」,而非發生於其它朝代,除了離不了大師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同樣也離不了那個時代的戰亂背景。宋代儒生的地位實在很高,面對一夕之間的突變,國家沒了一半,心中難免恍惚。這是哪裡出了問題?
  • 蔣介石為何畢生推崇王陽明心學?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和蔣經國最後一次從成都飛離大陸去臺灣,終於如星光大師所說,從大陸「走了」。陸九淵不象朱熹那樣遍尋明師博採眾家之長,而是旱地拔蔥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師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論;師心——發明自己的本心,於是開「心即理」之說,震動天下,並被王陽明發揚光大。心學之一大特點即是「擴充法」:找著善根良心,然後讓它象核裂變式的、極限揮發,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所有在陸九淵為心學打下一個基礎後,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善根」的過程。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王陽明《傳習錄》三十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
  • 那麼多人推崇王陽明心學,看完這篇明白了~
    韓望喜博士將帶我們從心學的經典文本和故事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心學這一領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多年來致力於國學經典的研究和傳播。以心照物什麼叫心學呢?就是身心性命之學。所以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就聖人的學問就是心學。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觀點。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他們不光反對心學,甚至看到的一切道理都覺得無用,對名人名言早就免疫了,看到就想繞道走,聽到就想立馬去反駁,當然也有一些人只是拿來作為論證去寫文章或者勸說別人罷了,用到自己身上那就無效了!為什麼導致這樣的現象呢?究其原因,自以為道理都懂,其實一點都不懂。「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王陽明,還有王陽明心學,看看這個讓日本軍神俯首叩拜的學說,究竟多「兇猛」?而只要看過他的心學理論的人,都對此非常推崇。其中就包括孫中山,蔣,毛。他們都看過王陽明的心學,甚至還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句逐字做批註!
  • 王陽明:學會「說不」,從「實行」中探索心學
    這不禁讓人想到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王陽明先生名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照此論述,則明了事之不可為為「知」,知不可為而拒之則為「行」。王陽明一生,備嘗挫折,可也說了許多的「不」,說不的對象,上到朝廷,下到親藩貴臣,乃至僚友、故舊、門生,說不的次數遠過答允之事。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無法拿出整塊的時間學習陽明心學;又或者缺乏專業人士帶路,無法掌握心學的精髓。 這時候,這套《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四大全新主題,由淺入深,日積月累,讓你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陽明心學。
  • 《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