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心學不是空談,其本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更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今天,小編為您精心挑選出《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
1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沒有付諸行動呢?對此,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沒有體悟到付諸行動所帶來的益處。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及該行為給自己及社會帶來的好處;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的益處。
3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有人問王陽明:「安靜無事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不知道冷靜處理了,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多磨鍊自己,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所以,你必須在事上多磨鍊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
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就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而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反身自省,發現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字,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與「謙」相反,人一旦「傲」起來,就不屑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就會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他人之上。所以,王陽明告誡世人:「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6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
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就該意識到去遏制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可收拾;而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這裡,王陽明告訴我們,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王陽明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7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
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
只要明得自家本體。
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
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8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9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使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10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而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地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在他的著作中,大家可以從官場小故事中學習到人生智慧,這些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相當適用。
如果你的內心無法沉靜下來,不如去讀一讀王陽明,定能豁然開朗。
在王陽明的《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和《傳習錄》中,你可以看到官場上忍辱負重的王陽明,更可以看到一位文韜武略的全能人才。
這套書閒暇的時候讀一讀,能夠淨化心靈,提升自我,送給朋友當作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兩本書加起來不過79元,一頓火鍋的錢都不到,就能夠讓你學習到人生大智慧,何樂而不為?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