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2020-12-11 阿凱閱讀

王陽明

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王陽明的一生,核心是八個字:聖人之道,內心自足。陽明成功發展陸九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建立了自己的心學體系。

心學不是空談,其本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更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今天,小編為您精心挑選出《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

1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沒有付諸行動呢?對此,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沒有體悟到付諸行動所帶來的益處。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及該行為給自己及社會帶來的好處;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的益處。

3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有人問王陽明:「安靜無事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不知道冷靜處理了,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體的事情上多磨鍊自己,才能做到靜亦定,動亦定。所以,你必須在事上多磨鍊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歷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只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修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

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就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而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若能反身自省,發現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一個傲字,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傲」與「謙」相反,人一旦「傲」起來,就不屑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就會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他人之上。所以,王陽明告誡世人:「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6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

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就該意識到去遏制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可收拾;而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這裡,王陽明告訴我們,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王陽明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7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

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

只要明得自家本體。

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

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8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9

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使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10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而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地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在他的著作中,大家可以從官場小故事中學習到人生智慧,這些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相當適用。

如果你的內心無法沉靜下來,不如去讀一讀王陽明,定能豁然開朗。

在王陽明的《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和《傳習錄》中,你可以看到官場上忍辱負重的王陽明,更可以看到一位文韜武略的全能人才。

這套書閒暇的時候讀一讀,能夠淨化心靈,提升自我,送給朋友當作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兩本書加起來不過79元,一頓火鍋的錢都不到,就能夠讓你學習到人生大智慧,何樂而不為?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0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第二層是說,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 王明陽{傳習錄}經典必讀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 《王陽明心學》精選10句人生智慧,每天讀一遍,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心學》中的人生大智慧,字數不多,卻深有內涵。不妨收藏起來慢慢品讀學習。1、欲修身,先養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6、無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
  • 《傳習錄》30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正是因為陽明心學蘊含著「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至上智慧,曾國藩、孫中山、梁啓超等人,均對《傳習錄》推崇備至。已故國學大師錢穆更是將該書列為「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之一。
  • 王陽明《傳習錄》精選20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 ; ;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學集大成者。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學對明後期哲學與文藝影響巨大,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而且傳播中外。; ; ;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講學語錄,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6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在歷史上,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別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 王陽明《傳習錄》三十句名言,蘊含心學至上智慧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宗師王陽明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是了解陽明心學最經典的入門必讀書,「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但是,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大家很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陽明心學。因此推薦你《王陽明心學日曆2020》,將陽明心學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寫到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日曆上!《王陽明心學日曆》從大量王陽明心學著作中,挑選出了366句對生活有用的心學金句。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
  • 讀《傳習錄》用心領悟徐愛的引言,你會對陽明心學有不一樣的認識
    我們在讀《傳習錄》之前,先用心領悟徐愛的引言,你會對陽明心學有不一樣的認識。這裡,我們先對徐愛作一個簡單介紹,徐愛是王陽明的愛徒,曾與陽明先生說起他的夢境,在山間遇一和尚,和尚預言他"與顏回同德,亦與顏回同壽。"後果三十而亡。陽明聞其死訊,大呼:"天喪我!天喪我!
  •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2019-11-11 10:49:30 》讓陽明文化在世界迴響  本報訊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向全球第一家孔子課堂——泰國曼谷岱密中學孔子課堂負責人推介並捐贈《心學智慧——<傳習錄>中英文雙語漫畫讀本》一書。
  • 為什麼學陽明心學的人一定要學《大學》?
    《大學》就是關於如何入門、修成聖人的學問,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寫的,屬於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四書的一種。 我們知道,所謂的四書,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對應的作者分別是曾參、子思、孔子、孟子。
  • 王陽明大智慧:教你四步識人術,識破人心,讓你獨具慧眼!
    第二句口訣:觀其感變,以審常度當發生臨時情況就應該仔細觀察他的應變能力,這樣就可以看到其平時的處事能力了。一個真實有實力的人,他最好的突出表現機會就在緊急事情發生之時,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會做出下意識的反應。也就是這個下意識的反應才是最真實的一面,同時也是能力體現的一面。
  • 「知行合一」,從《傳習錄》品「工夫」
    「知行合一」是王明陽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做人做事學習的地方。知行分開說容易,把兩者合在一起就難說了。只能把知行分開來說,再合在一起說,可能才能說到我的想法。「知行」一共在《傳習錄》出現43次,排61名。「知行」在儒家典籍中表示認識與實行。
  • 《傳習錄》概述
    《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 第二集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第二層是說,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第三個層次是說,人心中的「聖人」為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聖,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 讀王陽明心學有感:「因為你不肯慢慢賺錢,所以一直很窮」
    您可能好奇,我對股神巴菲特說的話都不信,怎麼會因為一個王陽明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甚至開始好奇王陽明是誰?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