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概述

2021-03-01 劉長志

《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傳習錄》主要是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通訊這麼方便,當時彼此交流主要靠往來書信,論學觀點性的東西也是通過書信這個載體流傳了下來。

「傳習」這個詞的出處是從論語「傳不習乎」這一句話來的,原文是。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上卷是語錄體,是相對比較基礎的東西。比如什麼是「知行合一」?什麼是「心即理」?什麼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等等,主要是強調什麼是聖人之學,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陽明心學是入世的東西,不是空談心性,和佛道之學是有分別的。心學不講彼岸,強調入世踐行,強調儒家的「修、齊、治、平」,強調對我們實際的生活和人生究竟有什麼幫助,絕對不是遁世枯禪。

中卷是八篇書信,主要是回答了「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等,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及王學的意義和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大致講解了「致良知」的大義,如何踐行和王學宗旨。

下卷主要內容是致良知,這一卷先生自己沒有審閱過,上卷和中卷先生都是審閱過的。提出了「本體功夫」和「滿街都是聖人」的觀念。核心是天泉證道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精華所在。

很多人一談到「知行合一」,馬上就在想:這「知」不就是「知識」嘛,行就是實踐,「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聯繫實際。還有人把「知行合一」理解成我知道了,我就去做。還有理解成言行一致的。這些觀念都不是心學說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那麼真正的「知行合一」是個什麼概念呢?

「知行合一」的「知」,在心學裡指的是「知覺」的意思,不是知識,如果你理解成「知識」,整個意思就完全變味了。我們講「行」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認為「行」就是行動。開始去做事了就是「行」。實際上完全不是這回事,「行」是分三個順序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是我們心裡感知到的一瞬間,心頭的一湧動;

第二階段是我們心裡情緒發動起來,開始的心理活動;

第三個階段才是我們真正去外放的行為。

打個比方,你在路上碰到這麼一個小女孩,大眼睛萌噠噠、三四歲的年紀,穿著花裙子,看起來非常萌非常漂亮,那種感覺很可愛。

我們看到第一眼是不是有這種感覺:「唉呀,這個小妹妹好可愛呀,我心裡好喜歡」。這喜歡的一湧動,就是行的第一階段。

一湧動之後,你就想:「唉呀,這麼萌的小朋友,我想和這個小朋友打個招呼」,有這個意向就是行的第二階段。

第三個階段才是你走過去和她打招呼:「小朋友你好,萌噠噠的好可愛呀,在哪個幼兒園呀?」。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行」。

我們講知行合一,講的是心性的一個狀態。你可以把「知」理解成對心體所有信號輸入的集合。心收到知覺輸入信號的時候,心馬上就會有行動。比如說我們看見一個非常厭惡的人或者事,心裡馬上就生出厭惡,而不是把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再給心一個信號,讓心產生一個厭惡的感覺。這就是先生說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的真正意思。

看到一個東西,心裡馬上就有喜歡的一湧動;碰到一件事,或者聽說一件事,覺知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馬上心裡覺得堵得慌,這個堵得慌就是「行」的開始。所以我們講「知」是內在的行動,行和知中間是無縫連接的。我們只要知覺到,心裡邊馬上就會有個湧動,這個湧動就是「行」的開始。這就是知行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講「知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對我們人類而言,「喜歡」和「厭惡」並非來自於外界的感觀和刺激,而是源於對外界存在的判斷。意思是說我們對外界同樣事物判斷的時候,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同樣說看美女,你覺得這個是美女,他覺得這人長得實在很一般,每個人心裡的標準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

再打個比方,這個月獎金髮一千塊錢,同樣領錢,每個人對這一千塊錢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張三不知道發獎金,而且他也沒覺得自己會發獎金。突然天上掉下一千塊錢,他心裡很高興,可能拿著錢馬上就出去高興去了。李四以為這個月可能要發五千塊錢獎金,結果實際上就發了一千塊錢。他拿到錢的時候心裡很鬱悶,唉呀,本來應該五千的怎麼發一千,心裡極度不爽。

同樣是發錢這個事情,同樣是一千塊錢,對於每個人來說,心態反應是不一樣的,心裡的喜歡或者厭惡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客觀判斷。我們通常是認為好的就喜歡,認為不好的就不喜歡,沒啥感覺的就無視。但是自我意識上判斷未必符合客觀事實。很顯然,認為好的就是「善」,不好的就是「惡」,顯然是不太靠譜。

那麼心學裡的「善」「惡」是什麼呢?心學裡面的「善」,是《尚書》「允執厥中」的意思,就是「妥當、恰到好處」的意思;「惡」就是失準的判斷。打個比方,比如張三偷東西,按照贓物的案值,按法律判他三年有期徒刑,他進去蹲三年出來了。這是符合被懲罰恰當的標準。這是什麼?這就是「善」。他本來應該判三年,結果法官判了五年。那還是「善」嗎?顯然不是了,已經是「惡」了。如果他本來應該判三年,結果判了一年就放出來,是不是「善」呢?這點事容易模糊的,這也是一種「惡」,因為對於受害者而言,判三年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妥當的事情。如果小偷只是受了一年懲罰就出來,對受害者或法律規範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傷害。

好多人認為,我善良,是不是我就該怎麼樣怎麼樣?實則不然,善良並不是無條件的讓步,也不是軟弱可欺。「善」只是一個妥當的、恰當。所以,以直報怨並非不善。

劉長志

儒學學者、陽明心學踐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關注了

《傳習錄》通俗講解手稿

相關焦點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其次是讀《陽明先生年譜》,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發展的脈絡。《傳習錄》的成書經過在上世紀80年代,我與錢明、董平、姚延福諸先生合作編校了《王陽明全集》上下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92年12月初版發行,2011年和2012年,該社又分別出版了分為上中下三冊的精裝修訂版和平裝簡體字版。《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標點的《傳習錄》。
  • 傳習錄
    《傳習錄》作為語錄體包括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闡釋儒家經典的學術著作。關於《大學》今本與古本、親民與新民,以及格物等都是通過徐愛與王陽明的問答而詮釋的。其中關於 「知行合一」、「慎獨」、「致中和」 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 朱熹注此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
  • 傳不習乎——《傳習錄》 《文錄》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分成上、中、下三卷。全書基本包括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王陽明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收在《文錄續編》裡的《大學問》。《大學問》 是王陽明出巡廣西之前,錄下的全面闡述他學術思想的著作。
  •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 著 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有關修養人人所必讀」圖書之一。陳榮捷先生參考中、日十餘種《傳習錄》版本,三十餘種《傳習錄》注評版本,擇其精彩者結集。注中有詞必釋,有名必究。引據典故,悉溯其源。對於從前諸家注評,陳先生以學術的客觀立場兼容並收,對於陽明之言有所發明或修正的,寧多毋少;對於只是表揚或者只是重述陽明之意的,則寧少毋多。《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是目前公認的全面詳盡權威的《傳習錄》版本。
  • 「知行合一」,從《傳習錄》品「工夫」
    「知行」一共在《傳習錄》出現43次,排61名。「知行」在儒家典籍中表示認識與實行。「本體」一共在《傳習錄》出現107次,排16名。「本體」,現實的本質,也就是存在的本質。「工夫」一共在《傳習錄》出現121次,排11名。「工夫」的意思是:花費時間和精力後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
  • 推薦一本好書 《傳習錄》
    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 《傳習錄》:了解王陽明其人其學必讀之書 | 王曉昕
    《傳習錄》記載了王陽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達,和這些思想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部過程。讀好《傳習錄》,可使我們深入地走進王陽明的思想世界。一、《傳習錄》的特點書名中「傳習」二字,源於《論語·學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傳習錄》:讀懂王陽明 從這部書開始
    文 /佚名原題:《傳習錄》: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傳習錄》,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為明代大儒王守仁的講學語錄,由王守仁的學生徐愛、薛侃和錢德洪等收錄編輯而成。《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 【聽學·傳習錄】賞不逾時,罰不後事(38)
    傳習錄】成功如種樹,切忌空想● 【聽學·傳習錄】從依本心,盡我天性● 【聽學·傳習錄】吾日三省吾身● 【聽學·傳習錄】日不足者日有餘,日有餘者日不足●【聽說·傳習錄】知行合一,如何開始●【聽學·傳習錄】
  •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2019-11-11 10:49:30 》讓陽明文化在世界迴響  本報訊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向全球第一家孔子課堂——泰國曼谷岱密中學孔子課堂負責人推介並捐贈《心學智慧——<傳習錄>中英文雙語漫畫讀本》一書。
  • 《傳習錄》連載(1)
    《傳習錄》是一部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的著作。本訂閱號自今天起,將連載《傳習錄》及其譯文,希望對於心學傳播起到一己之力。徐 愛 錄序【原文】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
  • 《傳習錄》:來看看王陽明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本月初買了兩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和《傳習錄》,這兩天在看傳習錄,對「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傳習錄》是輯錄王陽明與其門弟子及友人之間的對話,書信而成,集中體現了王陽明本人的思想,「知行合一」是《傳習錄》的重要主題之一,另外還有「心即理」,「致良知」,下面通過原文來看王陽明本人是如何解釋知行合一的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知行學思 | 良知本來自明——《傳習錄》分享
    ——《傳習錄》一六四(節選) 在王陽明的《傳習錄》中,致良知是唯一的核心。良知是人的本能,本來自明。此一「明」字是自明而非他明,是內在而非外在。以良知為主體,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則渣滓也不會成為蔽障。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
  • 《傳習錄》| 全文+譯文 | 概述
    概述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陽明的門人薛侃刊刻《初刻傳習 錄》於江 西贛州。
  • 王明陽{傳習錄}經典必讀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 傳習錄通講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
  • 傳習錄中,陽明先生的分析方法
    《傳習錄》一,在親民: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三立成聖,他做到了,不負年少志願!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王陽明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很多人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哲學,和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