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傳習錄}經典必讀

2021-02-23 肅州區波多爾酒莊

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被譽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貢獻尤其卓著。其良知心學遠承孟子,近繼陸象山,而自成一家,影響超越明代而及於後世,風靡一時而傳播中外。

「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

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解析:人都會犯錯,因為犯錯是我們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讚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

 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這句話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是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為堯舜。 

第二層是說,人要成為聖人,必須反求諸己,向本心裡致良知,尋求萬事萬物之理。 

第三個層次是說,人心中的「聖人」為自身不當的行為、觀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聖,則必須除掉這些遮蔽本心的行為和觀念。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王陽明認為,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並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無獨有偶,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無人有意做惡,惡只是來自於無知。王陽明這裡雖然沒說惡,但觀點與蘇格拉底卻是一理。

 根據這種觀點,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析: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人應該在具體的事情上磨鍊自己,才能站得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解析:有位朋友經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甚感慚愧。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解析:虛靈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種朦朧,混沌與原始的狀態。從人的角度來說,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一個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在王陽明這裡,虛靈大概與良知意思相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心達到「純是天理」、「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所以說,心外沒有理,心外沒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緣木求魚。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解析: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 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知道善知道惡是一種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為及去掉惡行都是基於對事物的理解。

 王陽明將「心學」精華凝成這4句話28個字。他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情感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而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

 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解析: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解析:善念萌發之時就要認識到去擴充它;惡念萌發之時就該意識到去遏止它。認識、擴充、遏止就是志,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智慧。

 古人講,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意思是順著自己的惡念去行動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樣,一下子就爆發出來,不可收拾;而順著自己的善念去行動,就像登山那樣困難,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這裡,王陽明告訴我們,當自己的善念萌發的時候,要善於及時發現,並將其放大,最終成為善行;當惡念萌發的時候,更要及時察覺,儘早將其遏止。王陽明說這就是聖人修身之道。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個『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順;身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愛;身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陽明先生說:「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與謙虛相反,與人交往不屑與人為伍,學習上蔑視他人,似乎自已遠遠超乎於知識之上。所以,陽明先生告誡人們:「謙為眾善之基,傲為罪惡之魁。」

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只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解析:王陽明繼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華,他說良知良能人人皆有,聖人和愚夫身上都有。聖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

 

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解析:人心是天淵。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慾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慾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乾淨,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

人的心,性與天原為一體,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時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屬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質的內容。所以,心只有一個,天只有一個,知的本體——天也就只有一個。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解析: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

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不在於如何去記住書本,而在於如何用書本上的道理啟發自我。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

 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產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產生,任何事物都不可與它相比。人若能徹底恢復良知,無一絲缺陷,自然就會手舞足蹈,天地間不知還有什麼樂趣可以取代它?」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解析: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門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感恩歲月,賜你我一紙古韻書香,一起感悟心學大師的心路歷程!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快速關注!

主營:進口,國產葡萄酒,名煙名酒,雪茄

地址: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國稅局南50米

熱線:0937-2607260 13359395689

酒泉葡金商貿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從《傳習錄》品「工夫」
    「知行合一」是王明陽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做人做事學習的地方。知行分開說容易,把兩者合在一起就難說了。只能把知行分開來說,再合在一起說,可能才能說到我的想法。「知行」一共在《傳習錄》出現43次,排61名。「知行」在儒家典籍中表示認識與實行。
  • 《傳習錄》:了解王陽明其人其學必讀之書 | 王曉昕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代表著作。要了解和讀懂王陽明其人其學,《傳習錄》是必讀之書。
  • 中國最偉大的九部經典,國人必讀!
    這九部經典分別是:《周易》《論語》《孟子》《近思錄》《傳習錄》《老子》《莊子》《詩經》《史記》1《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儒家必讀的經典:《論語》《孟子》《近思錄》《傳習錄》《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朱熹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將其列為「四書」之首。
  •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 著 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國學大師錢穆將《傳習錄》列為「有關修養人人所必讀」圖書之一。陳榮捷先生參考中、日十餘種《傳習錄》版本,三十餘種《傳習錄》注評版本,擇其精彩者結集。注中有詞必釋,有名必究。引據典故,悉溯其源。對於從前諸家注評,陳先生以學術的客觀立場兼容並收,對於陽明之言有所發明或修正的,寧多毋少;對於只是表揚或者只是重述陽明之意的,則寧少毋多。《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是目前公認的全面詳盡權威的《傳習錄》版本。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三立成聖,他做到了,不負年少志願!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上,王陽明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就對王陽明的心學推崇備至,覺得天地萬物都在心學之內,隨身帶了個牌子,上面寫的:一生低首拜陽明。很多人說王陽明的心學是哲學,和自己關係不大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 傳習錄
    《傳習錄》作為語錄體包括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闡釋儒家經典的學術著作。關於《大學》今本與古本、親民與新民,以及格物等都是通過徐愛與王陽明的問答而詮釋的。其中關於 「知行合一」、「慎獨」、「致中和」 等哲學思想有深入探討。「傳習」 一詞出自《論語·學而》「傳不習乎?」 朱熹注此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
  • 《傳習錄》十大經典語句,跟隨陽明先生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 吳光:王陽明《傳習錄》的當代啟示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其次是讀《陽明先生年譜》,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發展的脈絡。《傳習錄》的成書經過在上世紀80年代,我與錢明、董平、姚延福諸先生合作編校了《王陽明全集》上下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92年12月初版發行,2011年和2012年,該社又分別出版了分為上中下三冊的精裝修訂版和平裝簡體字版。《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標點的《傳習錄》。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 王陽明《傳習錄》經典18句,無障礙秒懂心學第一奇書!
    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書信,分為上中下三卷,主要包含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
  • 《天道》:芮小丹在王明陽身上驗證丁元英的思想,果然是高人
    而芮小丹最近在工作中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審訊罪犯王明陽,王明陽身上背負著數十條人命,被抓捕後不開口不說話,拒不交代罪行。第一次交鋒,芮小丹和她的戰友們抓捕王明陽,在雨天的對戰中,王明陽拿著槍指著芮小丹的後腦勺開槍,可惜槍在雨中沒有響。
  • 《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感悟大智慧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更是我們讀懂王陽明,感悟心學大智慧必讀的一本經典。今天,小編為您精心挑選出《傳習錄》10句最經典的內容,幫您打開「心學」大門。在王陽明的《王陽明傳—知行合一》和《傳習錄》中,你可以看到官場上忍辱負重的王陽明,更可以看到一位文韜武略的全能人才。這套書閒暇的時候讀一讀,能夠淨化心靈,提升自我,送給朋友當作禮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一份人人必讀的經典閱讀方法和掃盲書單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的任公梁啓超先生曾著有一份《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完全可做為國學經典掃盲書單的不二之選。裡面不僅有任公所列之國學基本典籍和必讀書目,還穿插了一代國學大師畢生的切身讀書經驗和經典閱讀方法。
  • 王陽明《傳習錄》十句經典名言,千年不滅一盞燈,人生至理!
    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知,求知。成,完成。求知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求知的結果。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語出明·王守仁《傳習錄》。學了知識,而不實踐,這等於沒有學到知識一樣。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寧大學子編寫中英文對照漫畫版《傳習錄》 2019-11-11 10:49:30 》讓陽明文化在世界迴響  本報訊 近日,湖南省教育廳向全球第一家孔子課堂——泰國曼谷岱密中學孔子課堂負責人推介並捐贈《心學智慧——<傳習錄>中英文雙語漫畫讀本》一書。
  • 《天道》芮小丹帶你解讀《聖經》精髓—王明陽聽完說:「自愧弗如.」
    王明陽說:「神是什麼?神是根據人的需要造出來的。」 芮小丹說:「這就是《聖經》神學理論上存在的問題。
  • 王文成公,聖人王守仁:《傳習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傳習錄》是王陽明心學之經典,王門之聖書。雖說,我們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說,然而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際遇,立言有條件,只有立德,不為際遇條件之所限。」因此,不論是國家領導還是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這就是所謂的人皆可以為堯舜。
  • 傳不習乎——《傳習錄》 《文錄》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分成上、中、下三卷。全書基本包括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王陽明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收在《文錄續編》裡的《大學問》。《大學問》 是王陽明出巡廣西之前,錄下的全面闡述他學術思想的著作。
  • 6位國學大師親近經典的書單,連孩子都會不自覺愛上國學
    實際上,國學經典,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是人類最有價值、最高哲學的書。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人不僅在文化素養上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還變得些許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而國學提倡的修身養性之道、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本,便能夠讓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樹立正確的三觀。